談風景攝影構圖誤區

  攝影藝術的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攝影造型語言美。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風光攝影的構圖議論,供大家參閱。

  風景攝影構圖誤區

  內容摘要:攝影構圖是組織攝影視覺藝術語言的重要工具,也是表達攝影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通過攝影構圖可以將各類散落的元素組合起來,以更為豐富的樣式和方法來展現生活、情感、風景和事實,因此攝影藝術中將構圖作為創作的重要環節,不同類別的攝影,不同題材的攝影,往往決定了該類別或該題材攝影師的定位,誠然,構圖的目的只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內容。攝影構圖將分散的各種攝影元素有機的加以組合,形成特定形式上的構圖,進而表現攝影的美感。攝影構圖的表現方式有很多種,不同的呈現形式均會有不同的攝影表現。文章就攝影構圖與攝影表現展開分析,探究攝影構圖的意義,從而為更加合理地認識攝影構圖做出說明。

  19世紀,俄羅斯有一個著名風景畫家,他外出寫生的時候常常帶著一把斧子,這可不是為了開路或者防身之用,而是為了將畫面上不需要的

  樹木或者藤蔓用斧子砍掉。由此可見,構圖,也就是經過人為選擇將有用的東西排列在畫面上。雖然攝影師無法自如地對各個景物進行人為

  的擺佈,但是可以利用攝影鏡頭以及拍攝視點的變化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聚焦和選擇。攝影構圖的基本要領就是:一個吸引人的好主體+儘可

  能簡單的環境。"攝影是減法",只有將影響主體表現的景物去掉或者虛化掉,才能得到一張好相片。

  攝影藝術的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攝影造型語言美。構成攝影藝術造型因素的形、線、光、色,經過攝影者的綜合修養和藝術創造形成了美的規律,並在千變萬化的形態中,尋找出美的表現點。在攝影拍攝中,充分地發揮攝影器材的優勢,選擇好的構圖,恰到好處地運用光線,決定了作品的成功與失敗。自然風景的表現千變萬化。四季不同的陽光、氣候、氣象條件引起的日時變化及自然光的綺麗色彩等都可導演出各式各樣的自然風景。對自然風景中靜的世界、動的世界、嚴峻、剛毅狀態的表現,因攝影者感受不同而不同。在自然風景攝影中,攝影者的感性非常重要。它與作品的個性緊密相關。在構建攝影形象的過程中,攝影構圖是攝影表現的關鍵,它將攝影中有限的元素加以綜合,從而實現在攝影表現上的無限可能。

  下面有幾點攝影時的技巧和構圖希望可以和大家探討。

  1:飽和度並不是越高越好

  :不少照相機的“拍攝選單”中關於“影像優化”選項裡都有專用的“風光攝影”

  選項,選中後拍攝的影象色彩會比較豔麗。因此,有攝影者誤以為風景照片的飽和度要高些比較好,所以大都喜歡將照片飽和度處理得很濃郁,如圖1。其實,風景照片也要針對不同題材來確定最終的色彩飽和度,並非飽和度越高就越好。與之相反的是,有些照片的飽和度甚至還需要作適當的減弱,要以淡雅的色彩來展現風光的魅力。例如,那些表現江南水鄉風光,表現霧氣霧景的照片,包括反映某些歷史遺蹟、苦跡的照片等,因為未必需要高飽和度,有時候攝影者還可故意將畫面處理為黑白片,都是為了體現特定的意境或氛圍,如圖2。

  2:鏡頭視角越廣未必越好

  拍風景常常會用寬廣的視角來體現巨集大場景,如圖3。因此有不少攝影者以為拍景就得添置各種大廣角、超廣角鏡頭,尤其是像14-24mm,或是8mm、16mm魚眼鏡頭等。事實上,風景攝影的取景構圖,同樣需要遵循主題表達的需要,並非視角越廣就越好。實際上,那些較為經典的風景照片,其實大都使用了28到35mm之間的常規廣角鏡頭拍攝,這些焦距段的特點是透視關係較為自然,不易顯得過於誇張。而視角過於廣闊的超廣角鏡頭反而會帶來近中遠景的透視過分誇張、構圖視角受限制、畫面中景物難以按需取捨等較為棘手的問題。在拍攝實踐中,如果認為24mm或16mm焦距的視角仍嫌不夠的話,可使用“接片”方式來解決。用廣角鏡頭拍攝2-5張或更多的素材,後期利用軟體拼接合成,就能形成遠遠大於超廣角鏡頭的視角。而且,接片並不像某些人想像得那麼複雜難懂,只需稍加學習、練習就能自如掌握。

  3:按拍攝手法合理使用小光圈

  拍攝風景一般都使用相對較小的光圈,但並不一定要選擇最小光圈。數碼相機的影像感測器表面很光潔,小光圈所帶來的光線衍射容易降低成像的清晰度。因此,即使是相機廠家,一般也不提倡攝影者用F16、F22等小光圈。實際上,拍風景時鏡頭的焦點大都已經處於“無限遠”,選擇F8、Fll的光圈,基本上能滿足控制景深的需要。如果需要獲得某些特殊效果,例如在表現虛幻的流水,飄動的雲彩或抖動的樹葉等,必須延長曝光時間時就可大膽使用小圈。為了畫面主題表現的需要,在其他方面做出適當讓步也是必要。

  4:“居高臨下”需有“度”

  有經驗的攝影者拍攝城市或山川風景時,大都會選擇一個制高點,這的確是個好主意。現在有不少攝影者開始添置多軸飛行器來航拍,這種能夠“拔地而起”進

  行高空拍攝的器材,為高視角取景帶來了如虎添翼的便利。為了升高拍攝,有些攝影者還特地破解飛行裝置的軟體,以超過限高的高度進行拍攝,若控制不當,容易導致“炸機”。無論是上摩天大樓拍攝,還是以多軸航空模型拍攝,適當高度的斜視拍攝,比較符合日常的觀看習慣。而垂直角度拍攝時,除了需要表現那些平面設計圖案為主的內容之外,對建築物以及環境的反映都未必很理想。若用光不佳時,畫面也容易缺乏立體感和層次感。因此,“居高臨下”也需要“度”的把握,位置過高未必就會更理想。

  構圖其實就是發現美,然後合理表達美,所謂審美,就是老一輩攝影家通俗形象說的:攝影眼。比如你和朋友下班走過路邊,別人看到:頭上路燈正暖,旁邊車流正濃,天空深藍如詩,瞬間就掏出相機拍了一張。你卻沒發現如此天時,地利,人和的交融美景而悄然走過。如果連發現美的線索的意識還不能具備,談構圖不是為時尚早?所以我一直提倡構圖更多關係的是感性的審美問題。 這個不是隻看大師的攝影作品可以解決的,綜合來說,是提高自己美的修養,美的靈感。 能夠第一時間去對美的事務有一定敏感度,先瞬間發現美,發現值得拍的東西,然後再訓練合理的構圖。

  構圖,就是每個人眼中看待世界的角度。比如說西湖,有人看著就是很平常一個城市公園胡泊而已,有人卻看著詩情畫意,水墨的遠山和湖中的盪舟可以如此親切。其實前類人和後類人都沒有錯,用理科生邏輯思維去分析西湖,他就是一個城市中的公園胡泊,最多比一般公園胡泊大點,豐富點。但感性的人,對西湖有一種感性文藝上認知的人,那山水就是一幅畫,他自然會用看待山水畫的眼睛去發現美,自然拍出來和理科生那種邏輯線條畫面感是不同的。 至少在畫面感上,會有更多的情緒表達與美的角度。 如果沒有這個文學修養與積累,把西湖拍的萬紫千紅,霓虹燈下醉生夢死的感覺,那就不是西湖,因為西湖早在上千

  年的文人墨客薰染下,成了一種文化符號;構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你舉起相機之前的事情;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多從美術作品中尋求靈感與創意,攝影與繪畫本源一家;結語;攝影無論如何,最終的作品是藝術。濃妝淡抹總相宜,淡雅的風格是蘇軾當年在規劃西湖已經定了格局的美。

  構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你舉起相機之前的事情。舉起相機之前是感性的,舉起相機之後,怎麼拍才是夾雜了理性的技術理論應用。這點學習一定要分開,如果總是滿腦子理性的資料與理論去構圖,先不說拍的美不美,至少作品少了幾許”人味“,當然,這個”人味“是調侃的說法,意思就是少了一種性情之美在裡面,既然是邏輯理論,那是可以模仿的,就是工業標準一樣,誰都可以去模仿出來,那就不用去談構圖,直接找和別人一樣角度克隆拷貝就好了。 構圖之所以是攝影之美的精髓,最大的魅力是每個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不同的。我可以從你的眼裡發現另外一個我所看不到的世界,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覺。

  莊子有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世間萬物,在你上班圖中,在你家裡小區樹下,甚至地上擺放幾個石頭,都是可以訓練一種線條審美的能力的,如果過分侷限於一張圖上去分析,未免太束縛了眼界。所謂構圖學習與訓練,就是從紛亂的世界元素中重新有序的組合你眼裡的世界。

  多從美術作品中尋求靈感與創意,攝影與繪畫本源一家,沒有必要把眼睛一直盯著攝影界而看不到其他藝術形式。美術作品不僅僅要看西方的,也要學會欣賞東方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才好。 西方畫處印象派之外,早起更多注重的寫實,凹凸感較強,符合光影邏輯以及營造的空間感。而東方畫,特別是宋之後的文人畫,更多的寫意線條之上的簡約美,也是很符合攝影構圖的”減法“美學的。看的多了,自然而然的看待世界的情緒與眼光會有所不同,再拍出的作品也自然而不同。好的建築作品是最好的攝影用光與構圖的導師,貝聿銘大師有句名言:建築的靈魂是光。 攝影作品也一樣,光是系統構圖的引導線,空的時候,多參觀一下優秀建築的設計,都是很不錯的一種美的啟發。比如蘇州博物館與蘇州火車站的設計就是集成了用光的精髓。這些都是生活在身邊的大美,但卻無言之美。如果視而不見,再抱著相機去刻意說是去發現美,未免有些捨近求遠了。厚點文學修養可以使你更加詩意的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一味在枯燥的邏輯理論資料之間輾轉反覆卻又無味不得。不管拍什麼,怎麼構圖,作品有味道,有生命力,有情緒,總是好作品的標準之一。 理論資料再多,一張沒有任何情緒,沒有任何美的感受的作品總是平淡無奇的。 而這一切,是與拍攝內心情緒感受是息息相關的。 佛家有言:菩薩眼裡皆菩薩,眾生眼裡皆眾生就是這個道理。

  結語

  攝影無論如何,最終的作品是藝術。如果你只是隨拍記錄,可以什麼都不用學習,自動擋拍攝即可。 如果想上升到美的領域,那就是上升到藝術的領域,既然是藝術,那就是感性的,是給人看的,是傳達的人的因素。而不是拍出一堆照片在那分析理論資料的。攝影構圖不可能一朝一夕學會,攀向人生最高峰的沒有捷徑,正所謂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欲速則不達,這也是最為普遍的攝影誤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