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理的勵志美文摘抄

  人生偉業的建行,不在能知,而在能行。人生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3篇,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你就是一顆賤草

  今天要講一個關於自我的故事,這類的故事很多,信手拈來,一個年輕讀者給我講過她的經歷。

  這是個八零後的女孩兒,就叫她小蕾。讀書不錯,成績本來可以考北大的,但小蕾喜歡唱歌,決意去考某二線師範音樂專業。父母家人覺得小蕾外貌條件一般,以後很難走明星之路,苦苦勸說,甚至打罵哀求。

  但小蕾卻覺得,只要自己夠努力,就一定能用聲音去征服那些看重外貌的人,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明星道路。

  這很容易發展成一個典型勵志故事,足以感動萬千少男少女。但放到現實裡面,我們卻可以判斷出她最後成功可能性有多大——十萬分之一可能還是樂觀估計。

  小蕾當然沒成功,事實上,沒到大三她就退學了。原因簡單,她受不了身邊有這麼多漂亮姑娘對她的外表指指點點。在普通人群裡,小蕾雖不好看卻也不醜,可進了未來明星的圈子,卻成了真正的異類。

  小蕾不想做異類,更受不了被人嘲弄,於是決定退學。這一次家人父母又站在了反對面。他們覺得,既然花了那麼多時間精力進了大學,無論如何也要讀完,拿一個文憑出來。

  可小蕾卻不理會,她覺得只要自己努力,大學文憑壓根沒有用。於是一意孤行的退學,開始想在酒吧做駐場歌手,但長的不好看又唱的一般,幾次被客人喝倒彩後,她就決定放棄唱歌,找工作上班。

  家人費盡心機,到處託關係,終於給她找了個事業單位的穩定工作。小蕾去上了半年班,感覺很不適應。因為事業單位,大家都是關係戶,靠的就是巴結奉承上司。

  而小蕾是一個非常自我的人,她這輩子都沒有奉承過人,她覺著如果做人要靠拍馬屁才能生存,那還有什麼意思呢?

  幾次和上司頂撞吵架後,小蕾憤然辭職,按她的話說,只要有能力,哪兒不能吃飯。家裡人到這時候,已經沒辦法再管她,只能任由小蕾折騰。

  小蕾在人才市場左衝右突,先去應聘外企。可外企看重文憑和個人資歷,像她這樣讀書沒讀完,幹活又半途而廢,還沒工作經驗的,怎麼看的上。碰壁後,小蕾只好降低要求,去申請私營企業管理的工作。

  可問題是,所有私營企業的管理層,都是從內部提拔的,小蕾這樣的三無產品,居然一來就要做管理當別人上司,這簡直天方夜譚。

  三番兩次未果後,小蕾被現實碰的頭破血流,最後無奈,只能找了個小私企的採購員工作。按理說,認識到自己社會地位的小蕾,應該好好工作,進修自己,以期未來的發展。

  但最大的問題卻出現了,小蕾發現採購經理在業務裡有中飽私囊的行為。其實,這種家族企業裡,採購經理本就是老闆親戚,所以拿些提成和灰色收入,老闆也睜眼閉眼。

  小蕾卻受不了,專門寫了個報告揭發此事。採購經理知道後,卻也不難為她,只說,小蕾如果願意一起幹,灰色收入有她一份。而就算不一起幹,也不需要小蕾簽字負責,只當不看見,就能保她工作安穩。

  小蕾卻在全體職員會議上,把採購經理的事情給抖了出來,因為她覺得自己是對的。

  結果呢?採購經理被迫停職三個月,然後官復原職,而小蕾卻被老闆娘找了個藉口辭退了。在家族企業裡,打死不離親兄弟,寧與家奴不給外賊。

  所以,在現實裡碰的頭破血流,年過三十的小蕾,只好灰溜溜的回到家裡,做起了啃老族。她不想再去工作,甚至怕見外人,成了個真正的失敗者。

  中國人很善於矯枉過正,在短短几十年內,這個民族從嚴重缺乏自信,到八零後一代的過於自我。先輩們把所有的一切都交給組織,而八零後開始,卻把自己當做世界的中心。

  實際上,兩者都是錯的。

  最近有本出名的電影,叫做《艋舺》。電影好壞無需討論,但裡面,黑幫老大卻說了一段話:“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覺得自己是風,到處追逐夢想。但被碰的頭碰血流之後才明白,原來我們每個人都是草。”

  這是全片中,最有勢力的黑幫老大所說的。同樣,這也是該電影導演鈕承澤的心聲。

  如果我們去觀察世界,會發覺,其實地位越高的人,吃過越多苦難的人,磨礪過又成功的人,都是很謙卑的,願意聽別人說話,願意為別人改變。

  因為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懂得,其實我們都是一顆賤草,只不過在自己某個領域裡比較成功而已。

  所以,即使是潘石屹也是一顆賤草,因為他幹不過國企。即使是李安也是賤草,因為他幹不過市場。即使是拿破崙也是賤草,他幹不過大勢所趨。

  年輕人總以為自己是風,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甚至掌控別人的命運,這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挫折磨難。其實歲月並不會把人的稜角磨平,但歲月會讓你知道自己是誰。如果你認識到自己是一顆賤草,那就可以長出牙齒和稜角,但遇到風的時候,還是要把頭低倒。

  不要去和無法抗衡的力量抗衡,人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就是這麼簡單。

  上文所說的小蕾也好,其他八零後九零後也好,他們把自信和自我搞錯了。自信是你去做好一件事情的勇氣,而不是你判斷要不要做某件事情的標準。而一旦你將此變成了標準,自信就成了自我,自大,自狂。

  所以,在這個世界上生存,首先我們確實是獨立的,我們是單獨的草而不是草原,草原的夢想不是自己的。

  然後,我們還要有一顆賤草的心,願意在狂風暴雨下苟活。風往哪個方向吹,我們就往哪個方向倒。

  因為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大的夢想,也是實現夢想的唯一途徑。

  :蝸牛人生

  記得剛入北大時我什麼都很差,普通話不好,英語更是一塌糊塗。儘管我經過3年的努力考到了北大——我落榜了兩次,最後一次很意外地考進了北大,但實際上我的英語水平很差,在農村既不會聽也不會說,只會背語法和單詞。分班時,50個同學分成3個班,因為我的英語考試分數不錯,就被分到了A班,一個月後,我就被調到了C班,C班叫做“語音語調及聽力障礙班”。

  我也記得自己進北大前連《紅樓夢》都沒讀過,所以看到同學們一本一本地在讀書,我拼命地追趕。結果我在大學差不多讀了800多本書,用了5年時間,但是依然沒有趕超上我那些同學。大學畢業時,我的成績依然排在全班最後幾名。但是,當時我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心態,我知道我在聰明上比不過同學,但我有一種能力,就是持續不斷地努力。

  畢業典禮上,我說:“大家都獲得了優異的成績,我是我們班的落後同學。我想讓同學們放心,我決不放棄。你們5年幹成的事情我幹10年、你們20年幹成的我幹40年。如果實在不行,我會保持心情愉快、身體健康,到80歲以後把你們送走了我再走。”

  有個故事說,能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只有兩種動物,一是雄鷹,靠自己的天賦和翅膀飛了上去。我們這兒有很多雄鷹式的人物,很多同學不需太努力就能達到高峰。大家也都知道,另外一種動物也到了金字塔頂端,那就是蝸牛。蝸牛肯定只能是爬上去,從地上爬到上面可能要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一年、兩年。我相信蝸牛絕對不會一帆風順地爬上去,一定會掉下來、再爬、掉下來、再爬。蝸牛隻要爬到金字塔頂端,它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它收穫的成就,跟雄鷹是一模一樣的。

  到今天為止,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隻蝸牛。我一直在爬,也許還沒有爬到金字塔的頂端。只要你在爬,就足以給自己留下令生命感動的日子。

  :白巖鬆:誰的成長不是驚心動魄的

  7月4日,北京中考成績公佈,很快,白巖鬆就知道自己兒子的成績,“是個高分”。

  白巖鬆鬆了一口氣,不僅因為兒子“考得好”,更在於“沒考得太好”。中考前,他和孩子開過一個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斷絕父子關係。”

  以白巖鬆的個人經歷來說,有誰能想到一個曾在班裡成績倒數的人,在三十多歲時就已經抱得“中國金話筒獎”,以及後來的“中國十大傑出青年”、長江韜奮獎和中國電視榜“最佳時評節目主持人”獎呢?近日,白巖鬆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談起自己的成長和教子經歷。

  從倒數第二到高考第八的逆襲

  白巖鬆小時候對成績並不是“很在意”,中考時,他只比當時的重點高中錄取線高出一分。

  就在中考的前幾天,他的精力還放在黑澤明的《姿三四郎》和衛冕冠軍阿根廷0比1負於比利時的世界盃揭幕戰上。那是1982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火遍大江南北,白巖鬆躲在同學家的黑白電視機前面正看得津津有味,卻被母親逮個正著。

  這種“不好好上課,不好好學習”的習慣一直保持到高中,整個高一高二,白巖鬆在老師眼中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差”學生,用白巖鬆自己的話說,“我最慘的時候,混到全班倒數第二。”

  直到高三,到了“之前陪你玩的同學都跑去複習”的時候,白巖鬆才意識到,“是該衝刺了”。

  接著,他用了一年的時間,從倒數的位置追到了全班前10。在最後一個學期的模擬考試中,如果不算上外語,他的成績總分在全班就是“第一、第二”。

  聊到這裡,白巖鬆特意強調說:“我不覺得這可以讓其他孩子借鑑,因為我是文科,可以完成這個逆轉,理科可能很難。”

  更為重要的是,白巖鬆有著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和規劃,而不是沒頭緒地複習。

  對文科生來說,不需要做過多的練習,所謂複習就是看書和背書,白巖鬆的方法是,把語文書、歷史書、地理書等所有需要複習的書全都釘在一起,然後計算著日子,在高考前,每天需要看多少頁,只要今天看完了,扔下課本就出去玩。

  計劃一條一條地落實,高考前,白巖鬆從頭到尾4遍,“我不認為這是我有毅力的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了計劃然後按照計劃去做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當你量化之後,目標感強了,這比你糊里糊塗傻看要輕鬆得多。”後來,他以全班第8名的成績考上了當時的北京廣播學院***現名中國傳媒大學***。

  那一年,他所在的班級拿了內蒙古自治區“四個第一”,“一個總分第一和三個單科第一”。高考複習時,班裡同學常常在課間“彼此發難”,考的內容卻是“課文以外的東西”,比如說“正文下面的各種註釋”,白巖鬆說,“在這樣一種充滿樂趣和友誼的環境中,你作為一個個體,也會學得非常有勁兒。”

  回過頭看高考,白巖鬆曾經對母校的師弟師妹這麼說:“為了讓別人看到你卓越的才能,你必須先擁有優秀的成績。如果你說,我現在有很多卓越的才能,只有學習成績不好,那麼,在目前這個年齡段,你就擁有不了讓別人接受你的機會。所以,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我們讀初中、高中、大學時,我們的才能要透過我們的學習成績去展現出來,尤其在高中階段。”

  愛讀閒書的狂熱分子

  與“不愛看課本”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從識字開始,白巖鬆就是一個愛讀雜書的“狂熱分子”。

  1980年代,文學熱席捲中國。《人民文學》、《收穫》這些純文學期刊,都達到了百萬份的發行量,白巖鬆的中學時代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度過的。

  在那樣一個“書店裡有書也沒錢買書,更沒有電腦和網路去看書”的年代,白巖鬆所在的城市有兩個圖書館,為了能讀到書,他便拿著母親的借書證,頻繁穿梭其中。這個在當時“只比櫃檯高出半頭”的男孩已經開始嗜書如命了,“一個借書證已經滿足不了我讀閒書的頻率了!”

  當時,母親每把新的《十月》、《當代》拿回家裡,白巖鬆就搶著去看。他還依稀記得,當時尤愛科幻小說,比如《小靈通漫遊未來》、《飛向人馬座》以及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還有中篇和長篇小說,比如《高山下的花環》,等等。

  當然,愛讀書和他的家庭氛圍也分不開。白巖鬆的父親、母親、姑姑、舅舅以及舅媽都是教師,非常喜歡讀書,而且他讀什麼書,從來也不干涉。

  如今,不少家長不願讓自己的孩子去讀課外書,或是閒書,但在白巖鬆看來,“書無閒”,如果非要定義課外書是閒書的話,也還是一定要讀,因為,“不從閒書進,無法從正書出”——

  一上來就讀正書,孩子讀不進去,沒有樂趣,慢慢地,他就視讀書為畏途,不進去了,這就“瞎了”。而從“閒”進,就是為了讓孩子從興趣出發,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養成讀書和聆聽的習慣。

  白巖鬆的兒子也是一個書迷。快小學畢業時,白巖鬆的孩子迷上了金庸,並一口氣讀完了金庸全集。之後,孩子便對清朝、明朝的歷史來了興趣,便去找這方面的書看。此外,孩子像白巖鬆一樣也喜歡上了搖滾樂,但白巖鬆對此沒有絲毫的緊張,“可能很多人會認為這不是瞎聽嗎,有什麼用?但是,他在聽搖滾樂的過程中,每天翻譯一首歌詞,英語水平上升得很快。”

  誰的成長不是驚心動魄

  對於孩子的興趣,白巖鬆也從不去刻意地培養,“只有讓孩子自由,才能成長得更快。”如今,孩子的興趣、愛好基本上都是“耳濡目染”的結果,白巖鬆喜歡看球,孩子也愛看球,白巖鬆是阿根廷的球迷,孩子小名則叫巴蒂。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白巖鬆對孩子興趣的支援近乎於“縱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課的情況下,他同意孩子在頭一天半夜看球,結果是孩子次日放學回家驕傲地告訴他:“我們班沒有任何人敢這樣。”如今,孩子已經晉升為一支民間球隊的隊長,白巖鬆對此有說不出的“開心”。

  同樣地,白巖鬆並不認為“看球是瞎看,沒啥用”,這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白巖鬆舉了個例子,孩子最喜歡的是曼城隊,有一場事關曼城隊奪冠的比賽,同樣是在夜裡看。在比賽接近尾聲時曼城隊還是1∶2落後,但就在最後的四五分鐘,奇蹟出現了,曼城補時3分鐘連入兩球逆轉,奪冠!

  “請問在人生中,哪有這麼好的機會,讓孩子感受到不放棄,結果可能會發生改變的例子。課堂上給不了。”因此,即便是在那天,孩子一直到兩三點還沒睡,但白巖鬆相信,孩子第二天上課一定比往常更認真。

  白巖鬆相信這樣一句話:閱讀開啟世界,但是運動讓人更早地體驗到分享、團隊精神以及勝敗的意義。

  外界通常對白巖鬆有一個誤解,就是作為一個全國人民都熟知的“國臉”,他應該不是一個好父親,“他那麼忙,哪來時間陪孩子,又拿什麼影響孩子?”

  白巖鬆對此不置可否,但他舉了個例子,他家裡住頂層,每到晚上坐電梯回家。上了頂層後,他都會摁下“1層”,讓電梯下去。因為晚上的大多數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縮短等待時間。後來,白巖鬆發現,以後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這個習慣,而他從未跟孩子說過“你該怎麼怎麼做”的話。

  “家長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角色,所謂言傳身教,你認為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天天摁在這兒,跟他講大道理有用嗎?”白巖鬆問。

  孩子中考完的這個假期,白巖鬆希望他多跑出去玩,讓自己放鬆放鬆,並開玩笑似地告訴他,“你要是在這個假期學習,我打斷你的腿”,突然有一天,孩子跑過來說,“老爸,我特想學習”。“你每天翻譯一篇歌詞不就行了?”白巖鬆說。

  “你以為天天讓孩子學習有用嗎,但是反過來,你不讓他學習,他再主動要求去學,就是出於一種習慣和樂趣,這樣不更好嗎?”白巖鬆說。

  談及自己對孩子的教育,白巖鬆也常常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事實上,像第一次一起抽菸,一起喝酒這樣的哥們兒義氣,所謂的壞孩子生活離白巖鬆也不遠。他說,“把任何一代孩子中學時代的成長真相,和盤托出在父母面前的話,一定會讓他們感到驚心動魄!”有幾個人沒打過架,有幾個人沒偷偷地抽過煙、喝過酒,偷偷地單相思過?白巖鬆認為,要接受這些,只要它沒有變成主體,就沒問題,不經歷這些“好奇”,被改變,怎麼可能成長?成長,就是充滿好奇、波折,但也在不斷地被校正、改變。

  就像很多父母對中學生談感情問題時所說的,“思想可以很複雜,但行為要簡單”,白巖鬆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說,“如果成長永遠是一個模式,順理成章,陽光燦爛,潔白無瑕,那不是成長,那是不合格的文學創作。成長是真實、立體的,也會讓人有一些擔心,但不出格,守住底線就行。”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