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名人創業的故事

  創業要找最適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大學生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從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東莞大學生養龜創業兩年 純利超千萬

  2009年,東莞的養龜業開始火起來。而早在2008年,當時還讀大一的莫樞偉就“嗅”到了養龜行業的商機。2012年從華南師範大學畢業,他沒有選擇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而是走上養龜的創業之路。昨日,筆者獲悉,莫樞偉的養龜場擁有5000多隻“石金錢”,估計約2000萬元,養龜場規模在不斷擴大。

  大一花光積蓄購6只龜飼養

  莫樞偉飼養石龜的場所為家庭式仿野生模式。在一棟出租屋裡,利用三層建龜池、孵化場所以及鐵架式養龜槽等,出租屋樓頂共打造18個養龜池,分餵養區、產蛋區和水池區,每個池都種植植物以遮擋太陽。整體構造是莫樞偉獨自一人花費8個月時間親手打造的。

  莫樞偉每天為龜池換水、隔天傍晚餵養、檢查產蛋區,以及隨時留意剛孵化的龜苗健康情況等。談起養龜創業的開啟,時間追溯到2008年。當時莫樞偉讀大一,無意之中瀏覽了養龜的視訊,於是他就上網搜尋養龜資源,看到了一個買賣的交易平臺,讓莫樞偉很為心動。

  莫樞偉仔細觀察了該平臺幾個月後,發現養龜的龜苗交易價格從80元翻到160元,“真的有那麼好賺嗎?當時心裡就有些按耐不住了,”莫樞偉說。於是大一暑假,他隻身一人坐了6個半小時的車,來到養龜地茂名沙琅鎮一探養龜行業火爆的真實。

  “我利用3天時間在養龜市場進行考察,供應商、旅店和大型養殖場來回跑,併到大型的養龜場裡參觀,發現網上的資訊是真的。”莫樞偉心動了,於是掏出了攜帶的1.6萬元,那是他兼職賺回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6只擁有6年龜齡的石龜。

  家人對養龜創業從反對到支援

  用了全部積蓄買了6只龜回來的做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對。但莫樞偉依然在前院打造一個臨時養龜池。1年後,該6只龜產下18只蛋,但是由於自己沒有掌握孵化技術最終沒有成功孵出小龜。

  在大二、大三兩年裡,莫樞偉依然每天瀏覽大量的養龜帖,學習養龜知識,當時龜苗的市場價格又上升了。“曾有人聯絡我想用3萬元,購買我那6只龜。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養龜能有出路。”莫樞偉說。

  大學畢業了,家人一致認為莫樞偉要找一份正當職業,不少鄰里認為莫樞偉留在家裡對著烏龜玩物喪志、不懂事。當時莫樞偉下定決心,無論家人如何反對,自己都要去創業。

  “創業一要有資金,二要有場地。”莫樞偉說,解決這兩個因素是創業的開始也是關鍵。正當莫樞偉著急時,他的舅舅說服了莫樞偉父母,最後答應給10萬元作為創業的開始。莫樞偉決定選擇奶奶家作為養龜場地,於是莫樞偉開始做泥水工,打造養龜池,自己一個人挑這幾百斤的沙泥走上3樓,從早上7時一直忙到晚上10時,整整做了3個月,花了1萬元的臨時養龜池最終打造完畢,他又用僅剩的9萬元全都買了石龜。

  常為養龜老前輩打短工學技術

  “當時一共買了430只。由於技術不成熟,成活率並不高,損失有50多隻石龜,於是我就不斷地找前輩瞭解經驗,併到老師傅家裡免費打短工並學習。”莫樞偉說,他加入了東莞市龜研會,在那裡學習了養殖技術、如何引進品種等。莫樞偉通過“走出去和請進來”的學習模式讓養龜事業很快有了起色。現在,養龜場年產量達1000至2000只龜苗。

  莫樞偉說:“家裡對我有信心,接下來我將正式從家庭式仿野生養殖轉變為池塘養殖。租了30畝地,打造了3個魚塘作為養殖的地方。”

  回想自己的創業道路,莫樞偉說現在只是成功了3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希望大學生能提前定好創業目標,一旦選擇了就要堅定和堅持。大學生首先做到的就是“少去想,多去做”,才能為成功創業鋪墊基礎。

  二

  趙凱:大一學生開二手電腦店 月收入過萬

  開一家店,在大學生中還算是稀奇事。這位電腦店的老闆趙凱被同學戲稱“凱爺”。

  大一時趙凱敏銳地發現了學生二手電腦的巨大市場,迅速投入資金和時間精力,堅持了一年多以後,終於賺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現如今的趙凱準備聯合其他院校的同學,一起開店做連鎖二手電腦店,想要形成一個資源共享網路市場。

  從二手電腦起步生意做得風生水起

  高中時趙凱開始兼職,一開始在小餐館裡刷盤子、端菜,後來去了杭州服裝批發市場的倉庫裡幹活,夏天杭州四十多攝氏度的溫度讓趙凱總是汗如雨下。

  大一下學期趙凱看到學校二手電腦的市場,立刻用在打工時攢下的所有的積蓄,在學校的創業孵化基地裡開了一家20平米的小店,創業之初,小店經營範圍只是維修、出租、臺式二手電腦及零配件。

  開店之初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貨源,於是趙凱就跑到百腦匯:“一家一家、一層一層的跑,找到質量好、價格優惠的就先合作,等到後面合作時間長了,把那些不好的合作商踢掉再換好的合作商。”

  找好貨源之後,趙凱說:“一般忙的時候只有在中午,一下課就趕緊跑到店裡,經常中午來不及吃飯,就只好早上多吃一點!”這樣的忙碌讓趙凱的胃經常不舒服。“上課經常打瞌睡,有時會忙到夜裡一兩點,關店十點多回去還要整理東西”,趙凱打趣的說。

  到2015年電腦店的業務就擴充套件很多,會出售新的筆記本和臺式電腦,也會在校園裡上門安裝寬頻。這些利潤都是比較可觀,不過有些都比較專業,趙凱就找一些技術人員來解決問題。

  在這樣的堅持中電腦店逐漸走上了正軌,並準備發展其他院校做連鎖。

  學生培訓機構孕育著無限商機

  趙凱是學播音與主持藝術,所以對藝術培訓方面比較敏感。大二下學期他敏銳地察覺到現在家長對於孩子除學習之外的藝術培訓需求。

  於是就涉足學生培訓,現在初步在昌河開設一家幼小初高學生的藝術培訓機構,主要是教舞蹈、器樂、聲樂等藝術專業。在昌河附近有兩所幼兒園、兩所小學、兩所初中,學生資源豐富。趙凱說:“昌河附近的輔導班也很多,但都是和文化課掛鉤,沒有藝術類所以市場前景還是很大。”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要面對的問題太多,最困難的就是師資力量。趙凱之前認為什麼事情只要自己去做就可以完成,但經歷過很多事情之後才明白團體的力量更大。現在招募了一個合夥人和自己共闖商海,合夥人主要是負責機構的師資力量。而自己則主要負責場地、宣傳和價格控制等,趙凱說:“其實前期宣傳最困難,每一個字都要我去扣,每一張圖片都要我去看”。

  現在暑假期間昌河培訓機構已經呱呱落地,招收十幾名學生了。趙凱告訴我們:“雖然今年招收的學生只能保本,但是這是一個長期的計劃。我相信我從安徽舞蹈協會等一些很有名的機構找的老師,教學質量很高,吸引的學生一定會一年比一年多!”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