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青年勵志的小故事

  只要有信心,人永遠不會挫敗。人生最要緊的不是你站在什麼地方,而是你朝什麼方向走。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用行動買夢想的孩子

  1961年的那個冬天,對他來說很寒冷。作為卡車司機的父親出車禍失去一條腿後,家庭失去了經濟來源。每天餐桌上,都是母親撿來的菜葉和打折處理的咖啡,餐餐難以下嚥。

  失去工作的父親,一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氣,每日借酒消愁,變成了一個酒鬼。只要他稍不聽話,父親便大發雷霆,捱打就像是家常便飯。

  12歲那年的聖誕夜,家家燈火璀璨,美食飄香。唯有他的母親因借不到錢而愁眉不展。父親大發雷霆,罵他們都是笨蛋。無奈的母親,只得驅趕他們到街上玩。肚子餓得咕咕叫的3個孩子,發現一家商場門口的促銷商品琳琅滿目。一個念頭瞬間在內心產生,他讓弟弟妹妹先回家,而自己一直注視著那包裝精美的咖啡。他太想讓父親開心一下了。

  瞅準時機,他快速拿起那罐咖啡塞到棉衣裡,卻不巧被店主看到。店主大聲喊著抓小偷,他撒腿就跑,回家將咖啡送給了父親。父親很開心,開啟那罐咖啡,香濃的氣味飄逸而出。還沒來得及品嚐,店主追到了家裡。事情敗露之後,他遭到一頓毒打。

  這個聖誕節對他來說是刻骨銘心的。痛苦的滋味,讓他發誓努力奮鬥,一定要買得起上好的咖啡。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他放學後去小餐館打工,早上送完報紙再去上學。微薄的收入還有一部分被父親偷去買酒,這讓他對父親的懼怕改為厭惡,他們之間很少說話。

  此後的日子,他為皮衣生產商拉拽過動物皮,為運動鞋店處理過紗線,打過無數零工,只是和父親的矛盾卻一直未變。磕磕絆絆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家裡貧困如洗,父親堅決反對他去上大學,要他去打工掙錢。他咆哮著說:“你無權決定我的人生,我才不要過和你一樣沒有夢想,毫無動力,朝不保夕的日子,我為你感到可恥。”

  他進入了北密歇根大學,為了節省路費,上學期間他從沒回過家,所有的節假日都在打工。他每個月都給母親寫信,卻從不問父親的情況。畢業後,他成了一名出色的銷售員,拼搏努力的原因,只是想向父親證明自己的人生選擇沒有錯。

  那一年,他掙到一筆可觀的佣金,破天荒地給父親買了箱上等的巴西黑咖啡豆。他以為父親會很開心,誰知,卻遭到父親的譏諷,他說:“你拼命上學,就是為了買這上好的咖啡?”為了不被父親看扁,他決心做出更大的成就來刺激他。

  那一天,母親打來電話,說父親想他了,想見他,他從沒想到父親能說出這樣的話,當時正忙著和一個客戶談判,於是他拒絕了母親。兩個星期後回家,才得知父親已經過世了。後來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發現一個鏽跡斑斑的咖啡桶,他認得那是12歲那年偷的那罐咖啡。蓋上有父親的字跡:兒子送的禮物,1964年聖誕節。裡面還有一封信,上面寫著:“親愛的兒子,作為一個父親我很失敗,沒能提供給你優越的生活環境,但是我也有夢想,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咖啡屋,悠閒地為你們研磨沖泡香濃的咖啡。這個願望無法實現了,我希望兒子你能擁有這樣的幸福。”

  昔日的打罵成了珍貴記憶,悲傷頓時佔據了整個心靈。妻子雪莉鼓勵他說:“既然父親的願望是開間咖啡廳,那麼我們就替他完成願望吧!”湊巧的是,西雅圖有間咖啡館想要轉讓,他毅然辭去年薪7.5萬美元的職位,承包下了那家咖啡館,並用20幾年的時間,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跨國公司。

  這就是日後馳名全球的星巴克,而他就是那個用行動買夢想的窮孩子舒爾茨。誰努力,上帝就偏愛誰。只要你肯努力,無論多昂貴的夢想都能買得起。

  篇二:欣賞是另一種陽光

  卓別林小的時候,有一年聖誕節學校組織合唱團,卓別林卻落選了,他很沮喪。一天在班上,卓別林背誦了一段喜劇歌詞,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師說:“雖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後來,父親早逝,母親患上嚴重的精神病。為了生計,卓別林四處到劇院打聽,希望能演上一個角色。一天,倫敦一家劇院要上演一齣戲,劇院老闆答應讓卓別林演一個孩子的角色。演出並不成功,《倫敦熱帶時報》在批評該劇的同時卻說:“幸而有一個角色彌補了該劇的缺點,那就是報童桑米。以前我們不曾聽說過這個孩子,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定會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後來,年輕的卓別林獲得了一個去美國演出的機會。不巧的是,這次演出沒有引起任何轟動,然而美國的《劇藝報》在談到卓別林時說:“那個劇團裡至少有一個很能逗笑的英國人,他總有一天會讓美國人傾倒的。”

  多年後,卓別林終於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家。我想,除了天才與勤奮之外,他的成功與年輕時候寬厚的社會氛圍是分不開的。

  對於一個人一生的成長來說,欣賞是另一種必要的陽光。這一縷纖細的陽光,能使將要跌入生活暗處的人,及時得到一絲光亮的指引,獲得前進的勇氣,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從而最終引領他走到明媚的未來。而實際上,做到欣賞又是那麼容易,只要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話就足夠了。

  篇三:越過門檻走向世界

  由於母親的期望,居伊·德很小的時候就拜於法國當時著名的大作家居斯塔夫門下,學習寫作。

  這位大師級的老師,對居伊·德的要求極為嚴格,甚至是苛刻。每個週末,居伊·德都要帶上自己的習作請老師批改。可他的作業,多數都無法讓老師滿意。為此,居伊·德不得不在老師的指點下反覆修改。

  有一天,居斯塔夫對居伊·德說:“你去巴黎第九大街,在第二個十字路口向左拐,看看路右邊的第一個人是誰?”

  居伊·德來到路口,遠遠地看到了一座老婦人的雕塑,就趕回來告訴老師:“是一個老太婆。”

  老師聽了搖搖頭,不滿地說:“你看到的別人也能看到,你再去瞧瞧是一位什麼樣的老太婆?”居伊·德不得不又來到路口。這次,他走近雕像幾眼,很快回來告訴老師說:“那個老太婆很髒,滿臉灰塵,頭髮亂得像雞窩。”居斯塔夫聽後,微笑著說:“有進步,但你看到的東西別人還是可以看到,你應該用你的第三隻眼睛去看,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居伊·德只好第三次來到路口。這次,他走到雕像前面,非常認真仔細地觀察起來,回來後興奮地告訴老師:“我發現那個老太婆的鼻子是世界上最蹩腳的木匠隨便拿了一塊木頭削了一塊安在她臉上的。”這個時候,居斯塔夫的臉上終於露出了滿意笑容。

  隨著寫作訓練逐漸深入,居伊·德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這期間,居伊·德寫了大量的作品,這些作品讓同行看來已經高不可及,完全可以拿出來發表,其中很多作品還得到了老師的讚賞。可居斯塔夫還是勸告他,先不要急著發表。

  老師的話一時讓居伊·德很是不解:“為什麼我的這些作品不能發表呢?”1875年,25歲的居伊·德揹著老師,偷偷公開發表了自己第一篇小說《人手模型》。這是一篇構思奇特的小說:殺人犯的手做成的模型復活了,而且又開始圖謀不軌,最後“斷手再植”,方才平靜下來。作品發表後,許多人讀了都讚歎不已,可居伊·德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你的那些學步之作,通通都是廢紙,因此請不要發表。”末了,居斯塔夫還鄭重地對居伊·德居說,“我是一道門檻,你只有從我這裡跨過去,才可以走向外面。”

  老師的話讓居伊·德有些傷心,但他還是遵照師命,從此潛心練習,不再去想發表之事。而之前那些已經寫好的作品,他統統束之高閣。

  就這樣又過了4年。1879年,居伊·德完成了一篇小說。他小心翼翼地拿給老師審閱,等待老師的批評與指點。數日後,居伊·德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去見老師。老師看到他後,卻一反常態,欣喜若狂地拉著他的手,激動地說:“祝賀你,你的文章成熟了,可以面世了。”

  居伊·德聽後,激動得淚流滿面。他一直期盼的這一天,終於來到。這一年,居伊·德已近30歲。而之前在寫作上所做的努力,已10多年。

  那個刻苦練習寫作的青年居伊·德,就是後來法國著名的大作家莫泊桑,居斯塔夫就是他的恩師著名作家福樓拜。而被老師福樓拜首肯的那篇作品,就是莫泊桑的成名作《羊脂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