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養生方法

  我國的傳統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那麼,有哪些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慾,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慾”要進行自我剋制並清除。

  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提出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樸,不要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慾,但私慾不可過多過高。何謂“貪慾”,是指那些可欲而不可求事物,貪慾常是造成痛苦的根源。有位作家解釋三種痛苦的原因時說:“想得到卻得不到――痛苦,經過艱苦的努力得到了,卻發現不過如此――痛苦,得到的東西不經意丟掉了,事後才知道原來很重要――痛苦。”

  ***2***知足常樂,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

  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自我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的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遊,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

  ***3***心胸豁達,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蕩,氣量大。

  我國的對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4***“多行善事”,是指多做些助人為樂的好事,從中體驗到幸福感和滿足感。

  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貢獻出愛心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無論大小愛心是一樣的。行善事者從助人行善中體驗出自身價值的快樂,會有益於心身健康。

  2.情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中醫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法,主要是指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映的自我調節和轉變自己錯誤的思維方式,將心情調節到最佳狀態,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要注意做到如下幾點:

  ***1***戒驕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

  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的意見,好大喜功,做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也認為具有A型行為的人具有過分的抱負,固執,好爭辯,急躁,緊張,大聲說話,匆匆忙忙,好衝動,富含敵意,具有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格平和的B型行為的人。如果能夠悟透自己,瞭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做一個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的現實主義者,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心態平和,是有利於健康長壽的。

  ***2***善調情緒,是指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到最佳水平。

  人們對外界的客觀事物引起的內心的相應情緒反應是情緒健康的標誌之一。換言之,就是遇到令人高興的事就應該高興,遇到沮喪的事就應該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是代表此人情緒表現健康的標誌之一。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修身養性,舒暢情志,以保持穩定的情緒。人們的思維方式對情緒反應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通過改變自己不良的思維方式,糾正自己錯誤的認知過程,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認識客觀事物,用積極態度解決現實問題,就會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煩惱,而保持輕鬆愉快的好心情。

  ***3***避生三氣,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閒氣、怨氣和悶氣。

  首先是免生閒氣。何為“閒氣”?就是因為日常生活中的雞毛蒜皮瑣事而生氣。如平時買東西時遇到缺斤短兩的事情,或家庭生活中的小是小非問題都是沒有必要生的閒氣。第二是免生怨氣,是指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進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將自己與在某方面比自己強的人進行比較,就難免要產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悶在心裡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