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柳公權的資料

  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字型被後人稱之為柳體,並受到許多人的臨摹。那麼,關於柳公權的介紹,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公權的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柳公權的人物簡介

  柳公權幼年好學,善於辭賦,懂韻律。曾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性情耿直,敢於直言進諫。擅楷書,廣泛師法魏晉及初唐諸家,受顏真卿影響較大。

  其書結構嚴謹,筆畫鋒稜明顯,如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媚勁健,可與顏真卿的雄渾雍容書風相媲美,被後人譽為顏筋柳骨。在書法史上具有很大影響。柳公權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祕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陽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廟碑》、《高元裕碑》、《馮宿碑》、《蘇夫人墓誌》、《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

  大唐文化瑰麗堂皇,柳公權、賀知章、王維等人皆是當時科舉考試的狀元。文化繁榮,書法藝術名家輩出。初唐有歐、虞、褚、薛;盛唐有張旭、顏真卿、懷素諸人;中晚唐有柳公權、沈傳師諸大家。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登上又一峰巔。後世以“顏柳”並稱,成為歷代書藝的楷模。

  柳公權的人物生平

  侍書生涯

  公元778年,唐代宗大曆十三年,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 ,字誠懸。其祖柳正禮,唐邠州士曹參軍,其父柳子溫曾任丹州刺史,其兄為唐名臣柳公綽。

  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三十一歲的柳公權進士及第,當年巨集詞登科。從此,柳公權開始了漫長的仕途生涯,竟然歷仕七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

  在憲宗時,柳公權任祕書省校書郎。“李聽鎮夏州,闢為掌書記”***《舊唐書》***。李聽與柳有此交誼,故柳晚年還為其書過碑。

  穆宗即位,柳公權入奏事。穆宗召見柳公權,說:“朕於佛寺見卿筆跡,思 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遺,充翰林侍書學士,遷右補闕,司封員外郎。從此他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侍書禁中。皇帝的寵幸、生活的優裕,並不給柳公權帶來歡樂。他內心卻有無法排遣的苦悶與隱隱的羞愧。他酷愛書法藝術,但他不想以此作為自己全部的生活;建功立業的進取雄心,時時躍動在胸間。而隨從皇帝的侍書,其地位僅與“工祝”一類相等。因此其兄柳公綽曾寫信給宰相李宗閡,雲:“家弟苦心辭藝,先朝以侍書見用,頗偕工祝,心實恥之,乞換一散秩。”於是改為右司郎中,累換司封、兵部二郎中,弘文館學士。

  唐文宗頗愛柳公權書法,又召為侍書,遷諫議大夫,後改中書舍人,充翰林書詔學士。開成三年又轉工部侍郎,累遷學士承旨。

  武宗朝,罷內職,授右散騎常侍。宰相崔珙用為集賢學士、判院事。

  宣宗時,左授大子詹事,改賓客,累遷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河東郡開國公。復為左常侍,國子祭酒,歷工部尚書。

  懿宗時,鹹通初年,柳公權改為太子少傅,改少師;在鹹通六年***865年***卒,贈太子太師,時年八十八。

  柳公權仕途通達,只是在八十二歲那年,因年老力衰,反應稍遲鈍,在上尊號時不慎講錯,御史彈劾他,結果被罰了一季的俸祿。各朝皇帝都愛他的書法,愛他的詩才,甚至他的諫議也樂意接受。柳氏的一生,除了少許時間在外任官,基本上都在京城,在宮中,在皇帝身邊。其一生,一直在不斷地為皇家,為大臣,為親朋書碑。柳公權頗像一隻關在禁籠中的金絲雀。這樣的生活使他缺少壯闊的氣度、寬廣的視野、浩瀚的生活源泉。顏體一碑一碑曾不斷地變,柳體在其成熟以後變化較少;顏真卿像奔騰咆哮的洪流,柳公權卻似流於深山老林的洞水。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命情調。

  高尚素養

  柳公權從小接受《柳氏家訓》關於“德行”的教導,因此終身以德行為根株,“博貫經術”。他於人生、書藝都具儒家風範,柳公權的“筆諫”,成為後世士大夫的一種“典範”:

  穆宗政僻,嘗問公權筆何盡善,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舊唐書》***

  穆宗怠於朝政,柳公權以書喻政,由此及彼,巧妙地進諫。從此“心正筆正”說一直流傳至後世。柳公權在“侍書中禁”時敢於直言或婉言進諫的行這,於此可見一斑。

  柳公權當著皇帝、臣子的面表現書法,又是他“侍書”生活的另一個側面。其詩才、書才,使帝王“奇惜之”。

  儘管如此,柳公權的心靈並不偏溺於這一端。外部的榮耀,消不去內心的苦悶。他“博貫經術,於《詩》、《書》、《左氏春秋》、《國語》、《莊周》書尤邃,每解一義,必數十百言”***《新唐書》***。這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研習儒學之時,又同時研習《莊子》,而且深得精微。柳公權同時從儒、佛、道中汲取心靈之滋養,求得互補與平衡,求得某種超脫。他對於佛、道方面接觸頗多,並有多種書法創作。《金剛經》他多次揮寫過,如今雖只見敦煌拓本,但前人著錄柳書《金剛經》者頗多。另外公權還書有《陰符經序》以及《清靜經》、《度人經》等。他對唐代僧人的碑誌、塔銘多有揮寫,其《大達法師玄祕塔銘》即此中最為著名者。柳於佛寺廟觀也多書碑,有名者如《回元觀鐘樓銘》、《復東林寺碑》,即此中佼佼者。柳公權既有佛道慰藉心靈,故在滾滾紅塵中頗能超脫。他甚至對於錢財不屑一顧。他給人寫碑,每年有鉅額收入,家奴海鷗與龍安常盜用其錢財器物,他都淡然處之。

  此外柳公權還“性曉音律”,但“不好奏樂”,常雲:“聞樂令人驕怠故也。”***《舊唐書》***柳公權有多方面的學識素養,因而由其心靈滋養而出的書藝也是搖曳多姿。其性剛毅正直和超塵脫俗的佛道風範,都熔鑄於柳書的風骨之中。 柳體之路在柳公權面前,久已名家林立。如何超越前人,如何在新的歷史時空創造出一種新的書體來,這是柳公權面臨的嚴峻挑戰。他並不畏縮,而是以積數十年的不倦磨鍊之功,廣泛熔鑄,終於創造出自具新理異態的“柳體”,在唐中晚期一新面目,一展風采。

  關於柳公權的小故事

  柳公權小的時候字寫得很糟,常常因為大字寫得七扭八歪受老師和父親的訓斥。小公權很要強,他下決心一定要練好字。經過一年多的日夜苦練,他寫的字大有起色,和年齡相仿的小夥伴相比,公權的字已成為全村最拔尖的了。

  從此以後,他寫的大字,得到同窗稱讚、老師誇獎,連嚴厲的父親臉上也露出了微笑,小公權感到很得意。

  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夥伴在村旁的老桑樹下襬了一張方桌,舉行“書會”,約定每人寫一篇大楷,互相觀摩比賽。公權很快就寫了一篇。這時,一個賣豆腐腦的老頭放下擔子,來到桑樹下歇涼。他很有興致地看孩子們練字。柳公權遞過自己寫的,說:“老爺爺,你看我寫得棒不棒?”老頭接過去一看,只見寫的是:“會寫飛鳳家,敢在人前誇。”老頭覺得這孩子太驕傲了,皺了皺眉頭,沉吟了一會兒,才說:“我看這字寫得並不好,不值得在人前誇。這字好像我擔子裡的豆腐腦一樣,軟塌塌的,沒筋沒骨,有形無體,還值得在人前誇嗎?”小公權見老頭把自己的字說得一塌糊塗,不服氣地說:“人家都說我的字寫得好,你偏說不好,有本事你寫幾個字讓我看看。”老頭爽朗地笑了笑,說:“不敢當,不敢當,我老漢是一個粗人,寫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腳寫都寫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華原城裡看看去吧!”

  小公權很生氣,以為老頭在罵他。後來想到老頭和藹的面容、爽朗的笑聲,又不大像罵他,就決定到華原城裡去看看。

  華原城離他家有40多里路。第二天,他起了個五更,悄悄給家裡人留了個紙條,揹著饃布袋就獨自往華原城去了。

  柳公權一進華原城南門,見北街一棵大槐樹下掛著個白布幌子,上寫“字畫湯”三個大字,字型蒼勁有力,筆法雄健瀟灑。樹下圍了許多人,他擠進人群去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只見一個黑瘦的畸形老頭,沒有雙臂,赤著雙腳坐在地上,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右腳夾起一支大筆,揮灑自如地寫對聯,他運筆如神,筆下的字跡龍飛鳳舞,博得圍觀看客們陣陣喝采。

  小公權這才知道賣豆腐腦的老頭沒有說假話,慚愧極了,心想:我和字畫湯老爺爺比起來,差得太遠了。他“撲通”一聲跪在字畫湯麵前,說:“我願拜你為師,我叫柳公權,請收下我,願師傅告訴我寫字的祕訣……”字畫湯慌忙放下腳中的筆,說:“我是個孤苦的畸形人,生來沒手,幹不成活,只得靠腳巧混生活,雖能寫幾個歪字,怎配為人師表?”小公權一再苦苦哀求,字畫湯才在地上鋪了一張紙,用右腳提起筆, 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對公權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祕訣。我自小用腳寫字,風風雨雨已練了50多個年頭了。我家有個能盛八擔水的大缸,我磨墨練字用盡了八缸水。我家牆外有個半畝地大的澇池,每天寫完字就在池裡洗硯,池水都染烏黑了,可是,我練的字還差得遠呢!”

  柳公權把老人的話牢牢地銘刻在心裡,他深深地謝過字畫湯,就依依不捨地回去了。

  自此,柳公權發憤練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繭子,衣肘補了一層又一層。他學習顏體的清勁豐肥,也學歐體的開朗方潤,學習字畫湯的奔騰豪放,也學宮院體的娟秀嫵媚。他經常看人家剝牛剔羊,研究骨架結構,從中得到啟示。他還注意觀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魚、奔跑的麋鹿、脫韁的駿馬,把自然界各種優美的形態都融注到書法藝術裡去。

  柳公權終於成為我國唐代著名的書法家。可是,柳公權一直到老,對自己的字還很不滿意。他晚年隱居在華原城南的鸛鵲谷,專門研習書法,勤奮練字,一直到他80多歲去世為止。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勤學不輟,博採眾家之長,不斷進取,才可能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