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和古琴的區別

  古箏是一種具有優美音色和豐富表現力的繁弦彈撥樂器,外觀呈扁長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箏身為中空共鳴體,裡面膠有音樑,表面呈拱形,底部開有兩三個出音孔。下面由小編為你分享的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箏和古琴有哪些區別

  古琴和古箏的區別,首先在外形上,很簡單就是古琴它是7根弦,古箏的通用箏是21根弦,但也可以22根弦,23根弦,那隨意,但是一般情況下各個院校主要運用的古箏和演出團體用的都是21根弦。箏13弦也有過,鋼絲質。但是一般沒有少於這個數的,在近代。進現代的古箏都是13弦以上,而古琴一直保留了7絃琴的這種特點,古琴因此也叫7絃琴,這是它的特點。還有一個古箏有雁柱,像大雁長的形狀,而古琴沒有。古箏演奏過程中,由於有雁柱,所以它的各種輔調和支撐演奏成為可能,而且發音相對來說比較洪亮,而且它琴體比較寬大,表現力更豐富一些。但是並不是因此說古琴表現力不豐富,古琴也非常優秀,我們在學習中國音樂過程中,任何人必須瞭解一點古琴文化,作為保留最完整一種傳統音樂文化,古琴是最具代表性的。

  古箏是一種具有優美音色和豐富表現力的繁弦彈撥樂器,外觀呈扁長形,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構成。箏身為中空共鳴體,裡面膠有音樑,表面呈拱形,底部開有兩三個出音孔。琴的首尾都嵌有嶽山,俗稱前樑和後梁,前樑至弦柱間為有效弦長。

  使用由入字形的弦柱支起,柱在面板上可以活動,位置錯落如雁行,以取得不同的音高。製作箏時,框板使用紅木等質地堅實、木紋順直的木材,面板和底板採用質地較鬆軟、易於振動的梧桐木。

  除了木材外,弦也是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發音有密切關係。箏使用的琴絃有絲絃、鋼絲絃和尼龍弦三種,它們的音色各不相同。古琴是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是中國最早的彈絃樂器,稱為“國樂之父”。在古時文人心中視為高雅的代表,琴音悠遠,高山流水知音流傳至今。

  古琴別稱雅號:“琴”、“七絃琴”。結構組成:型制多樣,現今以“仲尼式”最為多見。

  一般分為琴體***即共鳴箱,由琴面、琴底和琴軫、雁足等部分組成***和琴絃系統***包括琴絃七根和嶽山、龍齦、琴徽等部分***。使用材質:琴身的琴面面板一般為桐木製,琴底板為梓木製。琴絃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在多為金屬製;琴徽多為貝殼或玉石製成。

  樂器特色: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樂器之一,歷史悠久,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民族樂器之一。屬於絃樂器族內的彈撥絃鳴樂器,發音渾厚深沉,餘音悠遠,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

  演奏技巧複雜,有滑奏、揉弦和泛音奏法等特殊技巧,表現力豐富。古琴的音量較小,音區低沉,音色明淨渾厚,風格古樸。在古代,我國文人雅士幾乎家家都有古琴。孔子也是古琴的推崇者,他所教授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古琴是必修樂器,孔子是想通過古琴來陶冶人的情性。約公元前481年,孔子作琴曲《陬操》,以傷悼被趙簡子殺害的兩位賢大夫。

  現存琴曲《龜山操》、《獲麟操》、《猗蘭操》相傳都是孔子的作品。古琴整體是一扁長形音箱,長約130釐米,寬約20釐米,厚約5釐米。面板又稱琴面,是一塊長形木板,表面呈拱形,琴首一端開有穿弦孔,琴尾為橢圓形。底板又稱琴底,形狀與面板相同但不作拱形,是在整塊木料下半部挖出琴的腹腔。底板開兩個出音孔,稱龍池、鳳沼,腰中近邊處設兩個足孔,上安兩足,稱頌足。

  面、底板膠合成琴身,在琴首裡面粘有舌形木板,構成與琴腹相隔的空間,叫作舌穴。面板背部設音樑,又稱項實。

  琴腹中有兩個音柱,稱天柱和地柱。絃軸又稱琴珍,多為圓形或瓜稜形,中空***穿弦用***,琴絃由絲絨繩繫住拴繞於琴軫上。琴絃用絲制纏弦。嶽山鑲嵌於面板首部,也開有穿弦孔。底板上有四個琴腳,琴首部兩個叫鳧掌,琴尾部兩個叫焦尾下貼,起墊平琴身的作用。面板上嵌有十三個螺鈿或玉石製作的徽,標記音位。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月型式等。

  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