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境走向成功的人的例子

  人這一生並不可能一直風調雨順,總會有處於逆境的時候,但處於逆境,可以更好的鍛鍊你的意志,助你去實現成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

  80歲那年,他當起了乞丐,經常徘徊在紐約的曼哈頓街頭行乞。只見他衣衫襤褸、鬍子拉碴,頭戴一項上面寫有“山姆大叔是個大惡霸”的鴨舌帽,帽子邊緣露出的白髮亂蓬蓬的。他的身體很瘦弱,似乎弱不禁風。加之渾身髒兮兮的他來回遊蕩,一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樣子,活脫脫一個專業乞丐。

  他乞討的方式很獨特,只向過往的司機討要零錢,討完之後會免費送給司機一份自己買來的報紙。每次討要,他都是笑眯眯的,態度非常溫和,還時常與司機開玩笑,完後從不忘幽默地與“施捨”給他零錢的司機說再見,頗有喜劇色彩。司機見他慈祥、和善、風趣,還不乏幽默感,也都會慷慨解囊,從不讓他空手而歸。

  雖然討到的都是硬幣,但一天下來收入還是很可觀,一般每天都能討到100美元左右,運氣好的時候能討到250美元。白天討到的錢,他利用晚上的時間整理出來,一摞一摞、一包一包地包裝好,然後存放起來。

  現在,他已經97歲了,17年來,他從沒間斷乞丐生涯,討到了不少錢。然而,他沒有花掉一分討來的錢。每當積攢到一定的數額,他就捐獻給一個為古巴兒童購買醫療用品的慈善機構。17年來,他把辛辛苦苦討到的所有的錢都捐給了這個慈善機構。

  其實,他並不缺錢,他的居所是350萬美元的豪宅。他也並不是乞丐,他之所以17年如一日裝扮成乞丐沿街行乞,完全是為了慈善。迄今,雖然已經97歲高齡,但他的演藝事業並沒有停止,同時,他的“乞丐”生涯也沒有停止。他說:“我只是想幫助他人。”

  他的名字叫歐文·科裡,是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被人稱為“老戲骨”,還曾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權威的人”。現在,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最著名的“乞丐”。

  篇2

  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是俄國著名的科學家,有俄羅斯航天之父的美譽。他生在俄國樑贊省的一個美麗的村莊。在父親的培養下, 康斯坦丁從小就養成了謙虛、節儉、熱愛勞動及自立的習慣;小康斯坦丁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愛幻想。

  8歲那年,母親送給小康斯坦丁一隻氫氣球,並且叮囑道:“小康斯坦丁,要拿好了,不然氣球會飛走的。”康斯坦丁小心地接過這隻紅紅的氫氣球,高興極了,氫氣球一下子就飛了出去,飄飄蕩蕩地越飛越高,很快飛到了天空深處。

  “康斯坦丁,媽媽剛才叮囑過你了,怎麼還是讓氣球飛走了?”媽媽嗔怪道。

  “媽媽,”小康斯坦丁望著越飛越高的氣球,苦有所思地說:“氫氣球飛到哪裡去了呢?”

  “大概到星星上去了吧。”媽媽說。

  “那麼,我能像氫氣球那樣飛到別的星星上去嗎?”小康斯坦丁好奇地問媽媽。

  “那是不可能的。”媽媽回答道。

  “如果我乘一隻氫氣球呢?就可以了吧?”

  “也不行。”

  童年的康斯坦丁就是這樣地喜歡幻想,喜歡問很大奇怪的問題。

  但是生活對小康斯坦丁這個小幻想家來說,卻是不幸的。10歲時,小康斯坦丁不幸患上了猩紅熱,由此所引起的嚴重併發症使他幾乎完全失去了聽覺。從此,他成了一個半聾的孩子。由於耳聾,小康斯坦丁上學時,聽不清楚老師講的內容,他常常招致其他小朋友的嘲笑。康斯坦丁逐漸與人們拉開了距離,他無法繼續在學校讀下去了,只好輟學回到家裡。母親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對小康斯坦丁的教育上,教他讀書寫字,常常誇獎他出色的想像力。

  可是,災難接踵而來。兩年後,母親去世了。小康斯坦丁陷入了人生最痛苦、最憂傷的時刻。但是,這些都沒有擊倒他,反而使他更加發憤地讀書,以幻想的方式忘卻痛苦與煩惱,從而使他走上了獨立思考、立於善與思考的道路。

  康斯坦丁通過刻苦的努力,學到了許多物理知識。後來,他又愛上了設計各種模型,以此來檢驗自己學到的知識。在製作這些模型的過程中,小康斯坦丁學會了木工、鉗工和使用其他工具的技能。

  後來,康斯坦丁一邊教書,一邊做獨立的研究工作。1883年,他在一篇名為《自由空間》的論文中,正式提出利用反作用裝置作為太空旅行工具的推進動力的設想,使人類幾千年來關於宇宙航行的幻想終於變成了科學的可能,為後人開拓了一條通往星際空間的廣闊道路。

  1957年,蘇聯的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以及1969年美國的登月壯舉,最終使得他的理論設想成為現實。

  篇3

  從小,她身體協調性就差,學走路、跑步都比同齡孩子晚,上下樓梯到了6歲才能獨立完成。上小學後,每次上體育課,她總表現出意想不到的遲緩笨拙,同學們取笑她為“史上最笨的企鵝”。

  幸好她智商不低,19歲,便以優異成績被原東德萊比錫大學物理系錄取,畢業後又加盟科學院物理化學中心研究所,成為該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

  科研工作枯燥單調,為活躍氣氛,科學院常組織各種文娛競賽活動。她參加工作未滿一個月,就被告知院裡將組織一場“體力大比拼”,年輕人必須參賽。行動遲緩的她沒人願挑選,被迫與工程師克爾曼結為一組。

  克爾曼年近60,身體單薄。她知道自己這組必敗無疑。

  那天,她按時來到賽場。主持人大聲宣讀規則:一男一女兩選手一組,合力搬抬一塊重200公斤的巨石,不得藉助任何工具,抬起後離地持續10秒鐘者即勝。幾組選手摩拳擦掌,她卻怎麼也找不著克爾曼,頹喪地想,這老頭準與自己一樣,知道必敗無疑,乾脆想放棄吧。

  比賽開始。一對年輕男女首先走近巨石,各蹲守一側,抓住石頭底座,同時大喝一聲,用盡全力往上抬……可惜女選手那端的石頭一動未動。兩人又嘗試了三次,依舊沒成功,只能遺憾地退出了場。

  她一邊跟著人群喝彩,一邊尋找克爾曼,心想這老頭真夠磨蹭的,早來比試早退場算了。

  又一對身材健碩的男女走近巨石,一左一右擺開架勢……石頭斜傾著離開地面,可女選手到底力不從心,沒堅持3秒便尖叫著鬆開了手。

  這時,克爾曼才優哉遊哉地走來。她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上前,喊他趕快投入比賽。克爾曼搖頭說:“我還不懂比賽規則,先看看別人怎麼比。”說完便鑽進旁觀的人群,跟著大家大呼亂叫,全然看不出一會兒還要比賽。

  又有兩組選手敗下陣,她再也等不下去,“快上場吧,反正遲早都是輸。”克爾曼似乎這才記起自己有比賽,連連稱好,卻在鄰近賽場***處又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得去趟廁所。”說完便轉身跑開,氣得她在原地直跺腳。

  克爾曼這一走就是半小時,直到整場賽事只剩下3分鐘才回來。他倉促地拉著她的手往巨石走,路上反覆叮囑她要鎮靜,然後紳士地幫她蹲立在石頭一側,自己沉著地走到另一側。兩人擺開架勢,可畢竟力量不濟,石頭紋絲未動。

  這時,比賽結束。她微笑著安慰克爾曼,“重在參與,盡力就好。”克爾曼卻一臉自信地說:“我倆是冠軍,合作愉快。”她以為聽錯了,愣愣地盯著克爾曼。克爾曼重重地點著頭,“沒有一組選手成功地搬動了石頭,而我們是最後一組敗下陣的,難道不是冠軍嗎?”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幾分道理,她將信將疑。直到主持人登臺,宣佈大賽冠軍是克爾曼和她,她才欣喜若狂。

  克爾曼得意地說,“如果以最快的速度,去做有把握成功的事是一種勝利,那麼有意拖延時間,把規則用到極致,讓沒能力做成的事延續到最後一刻才失敗,何嘗不是一種勝利!”

  她恍然大悟:行動慢一點,在處理明知將失敗的事時,竟會轉化成優勢,因為這樣便可以讓輸來得晚一些。她把這份領悟牢記心中,從此將行動遲緩笨拙轉變為辦事沉穩從容,選擇了從政道路,直至27年後當選為德國首位女。

  她就是德國“鐵娘子”安格拉·默克爾,於2009年連任德國。如今,面對歐洲經濟危機,默克爾依舊步履從容緩慢,還反覆坦言自己非女強人,所以需要更多時間去思考,一次次選擇了比其他國家慢半拍再決策,卻屢屢率領德國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