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炎出血吃什麼藥

  每天刷牙都打怵,平時吃菜吃飯還算注重營養,也沒有傷害到牙齦牙齒,就是最近工作壓力比較大,容易上火,上火就口腔潰瘍。下面由小編為大家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1.成藥自療法

  ***1***人工牛黃甲硝銼膠囊,每次2片,每日3次。

  ***2***新型療法:茶寮,每日二袋,牙痛一般都會用德浦唄齒櫺茶,還配有牙膏,可以,很快可以解決牙痛。

  ***3***牛黃解毒丸,每次3片,每日3次。本方有通便瀉火作用。

  2.驗方自療法

  ***1***徐長卿12克,水煎2次,混合後分2次服,每日1劑。

  ***2***馬鞭草30克,水煎服,每日1

  。***3***五倍子15克,煎濃汁含漱。

  ***4***赫石、生石膏、生地黃各30克、麥冬12克、川牛膝20克、知母9克,水煎,每日3次,每日1劑。

  ***5***蔥白1根、白礬15克,將上藥共搗爛,置於牙痛處,每隔5小時換1次。本方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牙痛,包括實火牙痛、虛火牙痛、齲齒牙痛等,牙痛是多種牙齒疾病和牙周炎等疾病所引起的一種常見症狀。

  ***6***老蒜2瓣、輕粉5克。二者搗爛貼經渠穴,用小蚌殼蓋住,或以他物蓋上亦可,捆好,少時覺微辣揭下,內起一泡,用針挑破,流淨黃水即愈。經渠穴在兩手大拇指根上,脈下小窩處。

  ***7***生薑6克、大蒜6克、茶葉12克、威靈仙12克,將藥物搗爛,調拌麻油、蛋清,外敷貼合谷穴、湧泉穴。本方主治虛火上炎、腎陰虛之牙痛。

  ***8***獨頭蒜2-3只,將蒜去皮,放火爐上煨熟,趁熱切開熨湯痛處,蒜涼再換,連續多次。本方用治牙齒疼痛,具有滅菌、解毒之功效。治牙痛的小驗方 第一個驗方是:取大蒜搗亂,溫熱後敷在疼點上可以治療牙髓炎、牙周炎和牙痛等症狀。 第二個驗方是:把味精按1:50的濃度用溫開水化開後,口含味精溶液一會兒就吐掉。這樣連續幾次,堅持兩天後牙痛就會好的。 第三個驗方是:牙疼的時候可以切生薑一小片咬在痛處,必要的時候可以重複使用,睡覺的時候含在口裡也無妨。這是很安全可靠的一個驗方。 第四個驗方是:取普通白酒100克放入茶缸里加上食鹽10克;攪拌,等鹽溶化之後放在爐子上燒開。含上一口在疼痛的地方,注意不要嚥下去,牙痛就立刻止住了。可以使用備齒陵茶,茶可以去火配有中草牙膏殺口腔內病菌,更快消除口腔潰瘍,也可用一下偏方:⑴取鮮苦瓜160克***幹品8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1日1劑。一般連用3~5日可顯效。⑵.每日晚飯後用溫開水漱淨口腔,取一勺蜂蜜,原汁的最好,敷在潰瘍表面,含1~2分鐘,然後嚥下,重複2~3次,連續治療2~3天可痊癒。 ⑶每天取核桃殼10只左右,用水煎湯口服,一日3次,連續3天,就可治癒口腔潰瘍。⑷採八九個帶花萼的小月季花,搗爛,加一小杯蜂蜜調成糊狀,塗口瘡患處,一般3~5次即愈。⑺選用全脂奶粉,每日2~3次,每次一湯匙,加少許白糖,開水沖服。晚間休息前沖服效果更佳。一般2天潰瘍症狀即可消失。

  引起牙齦出血的原因主要有:

  牙齦炎、牙周炎、全身系統性疾病、艾滋病、血管瘤及外傷等。

  正常健康的牙齦呈粉紅色,質地堅韌而富有彈性,刷牙或吃東西時牙眼不會出血,即使用力刷牙也不會引起出血。 如果患有牙齦炎或者牙周炎,牙齒表面會堆積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細菌產生許多有害的代謝產物,對牙順組織造成損害,使牙齦組織產生炎症,牙齦便失去原有的正常的色澤和形態,變得紅腫鬆軟.容易出血。

  一些區域性刺激因素的存在,如牙石、不良修復體、用口呼吸、食物嵌塞等,也會造成牙板出血。 一些造血系統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癱、血友病可有牙姐的自發性出血;維生素 c 缺乏症又麼壞而病牙齦出血和牙齦炎是其早期出現的突出症狀;艾滋病患者發生的與 HIV有關的牙周病很,如線形牙齦紅斑、壞死潰瘍性牙眼炎、壞死潰瘍性牙周炎,也會伴有牙齦出血。

  植尿病患者由於身體的抵抗力降低,牙周組織發生改變,常出現牙齦出血的症狀。性激素的改變,如青春期、月經期、妊娠期的內分泌變化,也可能導致牙娠出血。

  有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在牙姐上長了一個鬆軟的、暗紅色的腫物,一碰就出血,並且鄰近的牙齒鬆動,要警惕是否是中樞性的血管瘤,這是一種出血凶猛的疾病,會危及生命,一定要去專業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一些外傷如刷牙用力過猛、牙線牙籤使用不當、食物過硬等可損傷牙齦引起出血,有明顯的外傷史,則應發現損傷部位與損傷因素相吻合。 如果對牙齦出血認識不足,單純認為刷牙出血是由於刷牙太狠了,因而不敢好好刷牙或者置之不理,久而久之,疾病會逐漸加重。 牙齦出血是牙周疾病和全身疾病在牙齦組織上常發生的一個症狀。

  牙周疾病有牙齦炎、牙周炎、走馬牙疳、牙齦毛細血管瘤、牙齦癌等;全身性疾病有各種血液病、與內分泌有關的一些婦科病,較少見的還有維生素c缺乏症、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高熱性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