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治療風溼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危害健康致殘嚴重的疾病,真正患類風溼性關節炎並不常見,遠遠少於骨性關節炎。只是人們普遍誤認為大部分關節疼是風溼症而已。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方法。

  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方法

  1、薰洗治療:薰洗療法是將中藥煎煮後,乘熱對患部燻蒸或浸泡,使藥性從毛孔直入病所。有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的作用。

  2、外用膏藥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病在肌肉、關節、經脈,膏藥外貼可使藥性從皮毛而入腠理,通經活絡,較服藥更有有利的一面。

  3、鍼灸療法:治療中,根據不同的疼痛部位選取相應的穴位。針刺手法,急性期用瀉法,強刺激,甚或用三稜針點刺放血,放血量為0.5~1.0ml。慢性期用平補平瀉,中等刺激,並可酌加溫針或艾灸。除手法外,還可採用電針,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4、藥酒療法:酒性辛溫走竄,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用酒將治療風寒溼痺之有效中藥進行炮製,則藥力借酒力通達四肢關節,使氣血行而風溼除,筋骨強而痺病癒。長期飲用對治療慢性風溼性關節炎有較好療效。

  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民間偏方

  桂枝白芍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活經活絡。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證見肌肉關節疼痛腫脹,區域性觸之發熱,但自覺畏寒,或觸之不熱,或自覺發熱,全身低熱或熱象不顯,舌紅、苔黃白或黃白相兼或少苔,脈弦細或細數。

  【偏方組成】桂枝、白芍、知母、熟附片、紅花、皁角刺、狗脊、防風各10克,生地、地龍、骨碎補各20克,生黃芪、桑寄生各1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

  黃芪白朮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15~30克,白朮、桂枝、制川烏、防己各15克,桑枝30克,白芍、當歸、莪術各12克,炙甘草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連服3個月後,隔日服1劑,再服3個月。此後,以本方製成丸藥,繼續服6個月,以鞏固療效。全療程為1年。

  【加減】若屬熱勝型,加生石膏、土茯苓各30克;若屬寒勝型,桂枝可用至20克,加用細辛3~6克;若氣血虧虛者,再加用黨蔘15~30克,首烏15克。

  黃芪威靈仙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功能主治】主治類風溼性關節炎。

  【偏方組成】生黃芪30~50克,威靈仙20~25克,制附子20克,桂枝、白芍、秦艽、雞血藤各10克,麻黃、防風、知母、川黃柏、生甘草各8~10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3~4次口服,15劑為1個療程。

  【加減】若氣血兩虛者,黃芪加量至60~80克,當歸、何首烏各20克;若兼發熱者,加生石膏40~50克,薏苡仁25~30克;若關節紅腫較甚者,加萆光***氵光***20~30克,防己、澤瀉各12~15克;若上肢重者,加薑黃、桑枝各10~15克;若下肢重者,加牛膝、蠶砂、木瓜各10~12克。

  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

  1、疼痛

  關節疼痛是風溼病最常見的症狀,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和可能引起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病變。

  2、面板黏膜症狀

  皮肌炎、乾燥綜合症、白塞病、脂膜炎等會出現皮疹、口腔潰瘍、面板潰瘍、網狀青紫、眼部症狀等。

  3、不規律性發熱

  風溼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不會出現寒顫現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還會出現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成人斯帝爾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4、肌肉疼痛

  肌肉也會出現疼痛症狀,而且還可能出現肌無力、肌酶升高、肌源性損害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等。

  5、雷諾氏徵

  指端會遇冷或情緒變化時會發白,然後轉變成紫色,最後轉變成紅色並伴有麻木、疼痛和嚴重的面板潰瘍,可見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引起風溼性關節炎的病因

  隨著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逐漸上升,患有風溼病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什麼是引起風溼性關節炎的病因呢?

  吸菸會使男性患類風溼關節炎的危險增加1倍,但卻不會增加女性患類風溼關節炎的危險。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蓖撇?雌激素可能是造成吸菸不會增加女性患風溼性關節炎的成因。

  寒冷、潮溼是一個誘發類風溼關節炎的重要因素。如果長期居住在潮溼的環境中,機體內環境平衡失調,分泌炎性細胞因子增多,引起炎性反應,這也是引發風溼性關節炎的成因。

  絕經期雌激素缺乏能夠影響類風溼關節炎患者的症狀和體徵,也能影響炎症水平。在一些病例中,絕經期綜合徵患者體內雌激素缺乏可能會導致類似風溼性關節炎的關節症狀。

  空調的環境是涼爽和乾燥,而且時間不長,一般是炎熱的夏季,所以,使用空調一般不會得類風溼關節炎。不過,空調的溫度不宜太低,一次吹的時間不宜太長,以免得“空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