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企業文化生成的一般模式

  文化是人的本質物件化的結果和過程。因此,文化只能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積澱和發展,而不能由人的主觀意願去決定其存在的形式和發展的方向。小編把整理好的分享給大家,歡迎閱讀,僅供參考哦!

  淺談企業文化形成模式

  作者:吳靜

  摘要: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建設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中小企業的當務之急。本文就企業文化的形成四要素為出發點,詳述瞭如何更全面、完善地建設企業文化,構建了企業文化建設的一般模式。

  關鍵詞:企業文化 形成模式 文化建設

  0 引言

  有企業就有企業文化存在,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對於鍛造企業的戰略資產是非常必要的,企業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企業文化通常是在一定的生產經營環境中,為適應企業生存發展的需要,首先由創立者或領導者的倡導,並經過較長時間的傳播和規範管理並制定適合企業文化傳播的激勵的政策,從而使企業員工的思想意識逐步變化,達到全企業的共識和認同,最終融合為全體企業人的默契、習慣和氛圍。企業文化一般都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過程。因此把握好每個要素的建設對良好的企業文化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1 企業文化的形成環境

  企業文化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開放系統的特點就是要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企業環境包括企業的技術環境、人力資源環境、金融環境、投資環境、市場需求環境等,這是企業發展所依存的客觀環境,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短期效益和生存,力度較大。此外,還有政策、法制、社會評價、公平競爭、社會信譽等主要由人為因素控制的社會發展軟環境,對企業文化發展的影響看起來較為間接,然而實際上它對企業長期的經營業績和企業的競爭力有著潛在而深刻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在二十一世紀會呈現出更加複雜的聯絡和難以想象的變化,企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要在其發展戰略、經營策略和管理模式方面及時做出相應的調整,企業文化的內涵也要反映出環境的複雜性和緊迫性所帶來的挑戰和壓力,對企業內部要保持較高的整合度,對外要有較強的適應性,通過對企業主導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改革推動企業發展戰略、經營策略的轉變,使企業文化成為蘊藏和不斷孕育企業創新與企業發展的源泉,從而形成企業文化競爭力。例如使用者第一、顧客至上的經營觀念,是在商品經濟出現買方市場,企業間激烈競爭的條件下形成的。企業作為社會有機體要生存發展,但是客觀條件又存在某些制約和困難,為了適應和改變客觀環境,就必然產生相應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同時,也只有反映企業生存發展需要的文化,才能被多數員工所接受,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2 企業文化的形成源頭

  企業文化的形成常常與企業的領導者和創始人的經營思想、管理藝術、工作風格,與他們個人的品格、膽識和魅力有著直接關係,在某種意義上左右著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文化的主要發端者,他們勾畫了企業發展的藍圖,不受以前的習慣做法和思想意識的束縛。企業的領導者依據其視野、認知、經驗、知識與思想境界,靠著他們的洞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在企業中的威望來影響普通員工,不斷推進企業文化的發展,使企業文化體系不斷豐富而臻於完善。沒有積澱這些文化底蘊做基礎,一是難以產生遠大的抱負,二是即便有理想也是淺薄之見,無法實現。

  文化是人們意識的能動產物,不是客觀環境的消極反映。當客觀上出現對某種文化的需要時,往往交織在各種相互矛盾的利益之中,羈絆於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之內,因而一開始總是隻有少數人首先覺悟。他們提出反映客觀需要的文化主張,倡導改變舊的觀念及行為方式,成為企業文化的先驅者。正是由於少數領袖人物示範,啟發和帶動了企業的其他人,才可以形成企業新的文化模式。

  由於企業家在企業活動中的領導地位,企業家的意志力又是企業文化的守護神。堅定的意志、過人的魄力、無盡的熱情、頑強的鬥志、持久的韌性與對成功的渴望是優秀企業家的獨特資源。更重要的是,具有不管遇到多少困難、意外,優秀企業家都能給失望的員工提供幫助,恢復起對企業和企業文化的信心,帶領企業不屈不撓地奮鬥。如果沒有超強意志力的企業領導者,所有的未來計劃、承諾和夢想都只能是空談而已。

  3 企業文化的形成過程

  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個以新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戰勝舊的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的過程,因此,新的思想觀念必須經過廣泛宣傳、反覆灌輸才能逐步被員工所接受。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根據要實現的企業文化制定相應的鼓勵政策是十分必要的。激勵一般是指通過影響人在追求某些既定目標時的願意程度或者說是指人們朝向某一特定目標行為的傾向,增強或削弱其動機,來調整人們的行為。企業員工的行為,必定受到外界推動力或者吸引力的影響,這種吸引力和推動力,通過個體自身的消化和吸收,轉變成一種自動力,才能使個體改變原來自身的思想或者行為方式。自動力越大,行為也就越積極,反之亦然。而自動力的大小,固然與推動力或者吸引力之強度有關,但也離不開個體自身的因素。同樣強度的推動力或吸引力,對於不同的人可能會產生強弱懸殊的自動力,對人的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企業文化形成過程中,在員工原有行為方式和企業所倡導的行為方式有牴觸的時候,靠員工自身的動力很難改變其原有的行為方式,此時作為驅動力的激勵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日本經過幾十年的宣傳灌輸,並配以不斷的激勵措施,終於形成了企業員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拼命競爭的精神。企業文化一般都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過程。一種新的思想觀念需要不斷實踐,不斷激勵。在長期實踐中,通過吸收集體的智慧,不斷補充修正,逐步趨向明確和完善。

  4 企業文化的形成基礎

  企業文化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好與壞,只有適合不適合發展需要的區別,所以不能按照統一的標準去評測一個企業的好與壞。但可以發現,在企業文化的諸多不同之中,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共性的東西,這些共性的東西就是企業都需要得到全體員工的支援,沒有員工支援的企業文化是老闆文化,高層文化,是缺少持久動力的文化。企業員工的支援既是企業文化建立之初的選擇,同樣是企業文化要達到的最終結果。

  領導者在倡導一種思想或是一種行為方式之初,如果能得到大多數員工的認可與支援,那麼企業文化的推廣將變得相對容易些。所以讓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就需要,一是改進領導工作與管理方式,企業領導應轉變觀念,淡化官本位意識,放下架子,密切聯絡群眾,提高工作的透明度,要通過各種宣傳途徑,一方面及時定期地向全體員工報告企業管理動態及服務經營情況,讓職工瞭解領導的工作內容與成效、企業的發展形勢和工作任務及目標,也讓員工知道企業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另一方面還要努力宣傳企業的文化精神及近期思想政治工作內容,真正做到自覺地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置於廣大員工監督之下,接受員工群眾考核評價,以達到彼此互相理解、互相監督的目的。二是引導員工積極參與企業的管理、服務、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的建設,使員工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一個緊密的互相依靠、互相促進的利益共同體。特別地,要在企業中逐步形成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和崇尚科學技術的文化氛圍,從而使企業儘快過渡到富於創新精神的學習型組織。從而贏得廣大員工的支援和依賴,使企業文化真正建立在具有廣泛群眾基礎之上。

  企業文化建設是市場經濟和企業自身發展的堅定基石,是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的有力保障。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有助於提高企業家和企業管理人員的經營管理水平,充分發揮文化力在解放生產力中的作用,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增強產品的競爭力,從而發展企業的生產力。但是目前我國總體企業文化建設的深度還不夠,需要不斷實踐,通過吸收集體的智慧,不斷補充、修正、逐步趨向明確和完善,這樣才能在在新世紀的經濟競爭中更好地劈波斬浪,勇往直前。

  企業文化:不再模式化

  文化是人的本質物件化的結果和過程。因此,文化只能在社會活動過程中產生、積澱和發展,而不能由人的主觀意願去決定其存在的形式和發展的方向。文化不能脫離客觀的現實存在而獨立存在,文化也不會因為人為革命而得到順利發展。相反,任何文化革命的企圖,均會導致文化的破壞而停滯、退步。

  企業文化因企業所服務的市場、所經營的產品和組織建設與運作形態綜合而致,並以其獨特的功能反作用於企業,而促成企業獨特能力的穩定和發展。

  文化對企業的作用是明顯的,,而文化的自然積澱和自然發展的特性又極大的障礙著文化的主觀能動作用。如何賦予文化的主觀能動,促其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無疑是有效管理企業的重要課題和內容。

  文化雖然不能革命性建設和發展,文化雖然只能循序漸進演變,但區域性的調整與改變還是可以的。通過積極的倡導,促成文化進步,從而促成企業效能提高,無疑是企業進步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由於文化難以改變的特性,由於文化雖然客觀存在卻又高度抽象複雜。從而形成企業管理者和企業管理研究者們對企業文化建設與運用多停留於泛論和理念性、口號性方面,而沒有象企業其他系統***經濟系統和政治系統、科學技術系統等***那樣形成系統的方法體系。

  我們知道,不能具體的、方法化的抽象存在,是難以發揮能動作用的***卡爾.馬克思說:科學,只有能夠通過數字化表達時,才有意義。***,本文的目的就在於提出優化文化結構,有效運用文化機制,促進企業能力發揮和提高系統方法研究方向的問題。

  一、企業文化

  文化由基本元素文化質與多個文化質集合而成的文化叢,以及由多個文化叢組合的文化系組成。 作用和融合於企業的文化多種多樣,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語言文化和宗教情感以及價值觀等等。這裡我們主要就普遍作用於企業的文化系及其構成要素和關係特徵進行探索。

  根據上述不同企業文化的核心機制,我們一般地可以權力***政治性***文化表達官僚型文化、人情***關係***文化表達氏族文化、自主***創新***文化表達企業家文化、利益***經濟性***文化表達市場文化。 經典的文化只存在於理論之中,社會現實存在的文化總是交匯性的,為了有效運用和發揮文化機制的作用,我們就經典文化進行探析。

  二、文化作用

  市場***環境與物件***??產品***載體與途徑***??組織***方法與能力***的配合、協調與支援根本決定企業的生死存亡、成敗興衰,而文化貫穿於這所有方面。

  1 文化的市場作用

  市場,不論是市場的主體***供求雙方***,還是市場的關聯體***中介、調控管理者***都受著某些特定的文化影響乃至支配,如果企業的文化與之不相融,甚至衝突,必然會使企業處於困難乃至於危險的境地。

  例如,企業服務定位於“領先使用者”細分市場,這個市場的需求特徵是“時尚”,其文化內涵核心為“變化”、“新奇”、“差異”、“個性”等等。很難想象一個以“官僚文化為主體文化的企業能在這個市場中自如運作。在此情形下,企業面臨兩種選擇:其一是重新界定市場,選擇其他細分市場***如“從眾者”、:“保守者”***,使企業能力***由文化保持與支援***得以充分、有效發揮;或者是,其二,重組文化特質,修正文化結構,促進“開放”與“創新”的形成與發展。使之改變企業能力以符合市場的客觀需要。

  因此說,市場競爭根本的是文化的競爭,只有企業文化與所處市場主體文化相適應,才能取得主動。如果能夠水乳交融,則企業必然在市場上如魚得水。

  2 文化的產品作用

  產品的發展,實質就是文化質衍生的過程,就是文化系列化的過程,文化質不變表現在產品上就是無產品發展,基本文化質的產品就是“核心產品”,就此意義而言,產品即是文化***器質性***,文化就是產品。

  人們一般地將企業文化劃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器質性文化***功能、效用、質量、價值、工藝等構成及其調整控制***,第二個層次是制度性文化***規章、制度、體制、機制等***,第三個層次是理念性文化***價值觀、行為準則等***,其關係為,第一個層次構成企業文化基礎,第三個層次是企業文化的上層建築,第二個層次是第一和第三兩個層次的連線與具體體現。

  無須進一步說明,即可知企業惟有在三個層次的文化相互協調,配合支援時,企業能力才能最大化和最有效化,否則,互相沖突、互相制約、互相干擾、互相抵消,則企業能力勢必極大削弱,發揮和效用亦勢必大打折扣。

  例如,企業經營的產品性質為“長壽型”產品,其關鍵要素是“質量??成本”,對應的細分市場是“從眾者”和“保守者”,這兩個方面所內含的文化特質是“穩定”、“有序”、“規範”、“無差錯”等等,如果此時企業奉行主體文化是“市場文化”,實行“計件工資”,“佣金”等管理,必然使企業產品、市場富含諸多不確定因素,將極大限制和約束企業能力的有效作用。此時,企業同樣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調整產品***或功能化,或概念化***,二是修正文化。

  3 文化的組織作用

  有效的企業組織,總是將市場特徵***海洋狀況***和產品特徵***舟船效能***認識和運用自如。而運作無效***或失敗的企業組織,卻是要麼對市場認識不清,要麼對產品認識不清,要麼不能把握其特點予以協調運用。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能越洋,亦可能翻於陰溝。舟與水均是客觀存在,關鍵是御舟之法與御舟之人。

  市場是開放的客觀存在,它一般地不以某個具體的區域性存在而不同,真正獨家的產品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類似的乃至相同的產品在同一個市場裡競爭,結果卻完全不同:有的大獲成功,有的淪為平凡,更多的則是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沾巾。

  客觀條件的相似或相同卻總是會產生不甚相同或完全不同的客觀結果,緣何?主觀使然也! 導致不同或完全不同的客觀結果出現的主觀裡,方法***包括技能和知識等***多同質。在市場競爭中,成敗更多寓於一些微小,但卻可能是很關鍵的方面***猶如足球禁區的機會能否轉化為得分,或取決於搶點的靈動,或取決於千分之一的搶先,或……就這麼一點點的不同,就會產生完全的不同***,而導致在這些微小但可能很關鍵的環節出現時將有微小但可能很關鍵的正確反應產生,這就是“素質”決定的,“機會永遠為準備著的人存在”。所以說“態度決定一切”確實有著普遍的道理。

  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行為準則,不同的目標導向,不同的控制,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氛圍在相同的條件出現時,必然會產生雖然微小卻很關鍵的不同反應,從而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

  文化於組織的作用是廣泛而深刻的,它既對組織能力的形成***資源配置***起著關鍵的作用,也對組織能力的發揮***資源運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同時對組織面對環境變化和刺激的反應起著關鍵的作用。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提供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