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相關的文章

  創業,其實就是想做事,想做實事,但不一定是什麼驚天動地的事,而是把自己的事做好,一點一滴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是大事了,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創業不得不知的,80後創業者,你瞭解了嗎

  80後創業勵志:創業失敗的幾大原因

  1、名大於實。

  一些創業者過度包裝的痕跡一覽無餘。綜合所有倒下的80後創業者和創業專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共同點,就是創始人沒有一個踏踏實實的、計劃做一輩子事業的心態。這其中,在董思陽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其只是一些幕後的手所包裝出來的一個神話泡沫而已。這是一個呼喚英雄和標杆的時代,更是一個需要題材的時代,所以剛剛嶄露頭角的80後創業者,很容易成為媒體乃至政界所關注的新星。但當泡沫戳破,神話主角現出原形時,其脆弱和幼稚卻又令人嘆息。

  2、不夠專注。

  絕大部分倒下的創業者,幾乎都犯過戰略搖擺的錯誤。得益於新經濟的興起,網際網路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頭腦靈活的80後創業者,在飢不擇食的情況,很容易陷入跟風的誤區。web2.0興起了,他們掛上2.0的標籤;sns興起了,他們套上交友的概念;部落格興盛了,他們立馬殺進去;視訊崛起了,他們毅然蠢蠢欲動……誰都知道,他們可能跟的不是風,是寂寞。可問題是,成功者大多是寂寞的。現在大凡有點成績的標杆公司,哪個不是堅持了10年以上?而其中有些公司,到了第9年,還依舊是一個被人質疑的寂寞的主。

  3、賭徒心態。

  上個世紀裡膽大的爆發戶給後代留下的影響足夠的深遠,所以現在很多創業者都是有大膽量的人。而且,伴隨著時代的進步和vc的活躍,一種新的急功近利的賭徒心態開始在創業者心中蔓延。不少人以賭徒的心態,把能夠忽悠到投資者的銀子,作為自己的終極追求。在此種心態下,企業能夠做好,反倒成了一個奇蹟。

  4、戰略失當。

  很多80後創業者對“下海”的困難估計不足,未能做好充分的準備,便進入了不該進入的市場。在考慮市場進入時,一般應該注意三點:第一、市場的空間容量和商業價值應該足夠大;第二、能夠形成先發優勢和壁壘,以維持行業前三的地位;第三、警惕強大的巨頭在虎視眈眈的等待市場培育者,以便其實行後來居上的追趕戰略。

  80後創業勵志:創業應具備的基本要素

  1.方向。

  方向是創業和發展的第一個重要指標,就是你要為什麼而奮鬥。方向不是目標,目標有終點,而方向永遠沒有終點。對於年輕人和創業者而言,方向是非常重要的。說的再難聽一點,即使我們自己很笨,只要堅持一個正確的方向,一直堅持,也會取得不錯的成果。有了方向,目標就會更加清晰,也可以更加有效地去管理目標。

  2.目標。

  當我們有了方向以後,最重要的不是先掌握方法,而是先明確目標。我發現大學畢業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上學就有明確目標的,這些人在上學的四年中,除了正常的學習,還會圍繞自己的目標去學習和提升,所以,這類大學生特別好用,只要工作的意願夠高,可以快速成為一流的員工;還有一種型別的是大學上完了還沒有目標的,為了上學而上學,他們來面試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只是有什麼工作就幹什麼工作,或者乾脆一坐,問HR你能給我安排什麼工作?我們100%不會用第二類大學生,因為培養的成本太高了。所以,我建議大學生們,早一點給自己找到一個目標,在進入社會後,你可以比別人至少早兩年進入正軌。

  3.意願。

  有了方向和目標以後,最重要的不是馬上去找方法,而是先解決自己的意願問題,意願就是一個人為了實現目標而付出行動力的決心。 我們常說人要有壓力,但有壓力而無所作為的人中國可以找出無數來,只有通過意願變成超強的行動力,而產生出結果和實現目標的才是有價值的。所以要放棄壓力,變成行動力,而行動力的根源來自於意願,只有行動力才可以實現你的目標。當一個人具備了很好的方向、目標和意願以後,他就具備了創業以及走向工作崗位的基本條件了。

  4.方法。

  方法本身並不重要,為了實現目標而存在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對於一般人而言,只有自己有強烈的意願去實現目標的時候,才非常容易接受別人給予的方法,甚至自己去找尋方法,所以獲取正確方法的前提是目標和意願的存在;而不一般的人,具備很好的學習和聆聽能力,他會把所有的方法變成自己的,在實現目標的那個環節中以最恰當的方法來使用。對於管理者而言,管理的同時,方法會成為催化劑,這個催化劑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方法一定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再給予,也就是對方有意願和需求去達成目標的時候。

  5.毅力。

  毅力=堅持+突破。我們設定的目標是由很多小的目標組成的,小的目標完成了,大的目標就可以完成了。不過,我們被目標搞死了,因為目標遇到一些難度或者阻礙的時候,歸功於你的毅力。

  6.成果。

  最值得興奮的就是成果,而不是過程。成果標誌著你已經具備了完成目標的能力,也意味著你可以去挑戰更高的目標了。

  7.自我觀察。

  我們太多的時候陷入過程而不能自拔,發現不了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問題,就會迷失,肯定實現不了結果。因此需要自我觀察。我制定了一個簡單的工具,將任何事情的組成簡化為:目標-過程-結果,而對於一個有目標的人,問題肯定會出現在過程中,所以一旦感覺不太對勁,馬上用這個工具判斷自己,我所進行的過程與我要實現的目標是否一致,問題出現在哪裡?用目標來判斷正在進行的過程是否相符,是否是最佳的過程,能否產生結果?這樣,問題就會找出來了。

  :大學生,敢闖敢試,在實幹創業中放飛青春夢想

  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達727萬,比去年增加近30萬,但受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有效就業崗位一時難有大的增長。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鼓勵創業無疑是一劑“良方”。這既需要大學生轉變觀念、正確抉擇,也需要把鼓勵創業的各項政策落實好,並加快推進高等教育改革。轉載一篇“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的文章——下活大學生創業這盤棋。

  創業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劑“良方”。今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達727萬,比去年增加近30萬,可有效就業崗位受經濟增速放緩、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影響,一時難有大的增長。但若把創業這盤“棋”下活,形勢就會有所改觀。大學生通過創業,自己找到“飯碗”不說,平均還能帶動4人到5人就業。現在我國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僅2%左右,如果再提高兩個百分點,實際上就“憑空”多生出了140餘萬個就業崗位,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崗位是適合大學生的。

  創業也是大學生展現才華、服務社會的有效途徑。科大訊飛公司董事長劉慶峰就是大學生創業的典範,1999年這位仍在校的博士生帶領10多名同學,懷揣“讓世界聆聽聲音”的夢想走上創業之旅,如今該公司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智慧語音公司。類似的“樣本”有許多。近兩年,高等院校還湧現出了一批出於愛好、專長而走上創業路的“創客”,將興趣、書本上的知識與實幹創業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自身價值,闖出了一片新天地。現實生活中,很多大學生畢業後找到了“體面”工作,但後來還是主動選擇了“下海”創業。為什麼如此?其原因就在於創業具有巨大的魅力,它讓一切夢想皆有可能。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成功出彩的機遇和機會,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當前,全球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已經到來,我國正在加快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高知識含量的新行業層出不窮,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公平,創業的成本和門檻也越來越低。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制定了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的一攬子“新政”,這是一個巨大利好。可以說,我們面對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創業機遇的時代。大學生在知識和文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果能夠和實踐相結合,敢闖敢試,在實幹創業中放飛青春夢想,勢必能有大作為。

  把創業這盤“棋”下活,大學生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正確抉擇,有關部門也要做好服務工作,對不利於創業就業的體制機制敢於“下刀子”。眼下,最緊要的是把相關財稅支援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好,把“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實施好,有針對性地在高校組織開展專案開發、風險評估、開業指導、融資服務、跟蹤扶持等“一條龍”創業服務,千方百計強化創業服務體系建設。與此同時,高等教育如何改革,專業設定、課程安排怎麼優化,也需要加快研究、推進。學生一天到晚只知道讀書學習,關在“象牙塔”裡,脫離社會實踐,這樣的氛圍不利於形成創業文化,也不是我們育人的最終目的。

  :創業成功的機會在行動中,空談只會浪費時間

  常有人糾結:想自己創業,可又不知道幹什麼。大多數人只是說說而已,往往沒有下文,頂多茶餘飯後一場所謂深度討論,散後,各自還是一成不變地幹著那份抱怨了許多次的工作。但還是有那麼小部分人則付諸行動,甭管成功與否,基本都有收穫。

  去年,我和家人去泰國清邁旅遊,認識了一對80後小夫妻。我們租用他們的七人座商務車在清邁城裡晃盪了幾天,由此聊到了他們的創業經歷。這對小夫妻是上海人。在上海,他們曾經有一家自己的公司,做紡織品的,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後來關了門。也想過幹其他行業,可嘗試了幾次,似乎缺少運氣,如今來清邁創業已經一年半了。熟悉的國內不待著,怎麼會想到來清邁找機會?這是我們所好奇的。

  女孩告訴我們,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來泰國自助遊,對清邁的印象特別好。兩人甚至想到這裡來養老,各種暢想之後,突然就有個大膽的想法:國內找不到好的創業機會,乾脆到泰國來碰碰運氣,說不定立下足來。“想法容易,實現可沒那麼容易。我們花了兩年時間證明這個想法的可行性,又花了足足一年的時間說服兩家的老人接受這個決定。”初步印象很好,但真正要創業可不能掉以輕心。兩人跑遍泰國大大小小的城市,綜合了各種條件因素,最終還是確定在清邁開始自己的夢想。兩人的決定遭到了雙方家人的全部否定。理由很簡單:山高水遠的,語言又不通,創業難度更大。可兩人經過一圈考察後,更堅定了到泰國創業的想法。經過一年的溝通和說服,兩人終於帶著資金踏上了泰國的土地。

  在清邁,夫妻兩人最先是炒房。在考察的過程中,兩人覺得泰國的地產市場跟國內很相似,且剛剛起步,房價還不高,升值潛力卻很大。很快,他們買了一套小公寓。在買房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作為外國人的他們在泰國炒房並沒有多少利潤空間,且政策風險比較大。在泰國,當地人買房,連土地一起,買的是永久居留權,且價格便宜。對外國人來此地購房,則是70年的使用權,單價偏高不說,且各種稅費疊加。最關鍵的還是政策不穩定,外賓買房權益不受保護。

  找房源、購房產的過程中,夫妻倆結識了不少朋友,瞭解了很多當地的資訊。他們發現,隨著來清邁自助遊的中國人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當地包車自由行,因為語言不通擔心交流不暢,國人大多喜歡找會中文交流的司機。這個需求讓夫妻倆嗅到了商機。兩人購置完公寓後,果斷放棄繼續炒房的計劃,花幾萬買了一輛二手的商務車,開始做起了包車的生意。萬事開頭難。剛開始,生意都是通過國內朋友介紹,零星著幹,女孩利用空閒時間還報了泰語學習班。

  半年後,隨著朋友推薦、老顧客帶新客源、淘寶店接單等等多種渠道的開發,夫妻倆越來越忙碌:一輛車不夠,又買一輛大點的商務車;兩人一起接單不行,便各自帶遊客走不同線路;以前兩口子還經常一起吃飯,如今只有晚上各自先後回到家中,匆匆交流、安排好第二天的行程後,趕緊睡覺休息……“我們現在一天幾個單在跑,這會把你們送到動物園以後,我還得趕緊去機場接另外一撥人,送他們回到酒店,我再掉頭回來接你們。”女孩對我們說著手上正安排的幾單生意,時間交錯,線路各異,我們聽得雲裡霧裡,對方則井井有條,一絲不亂。

  回到國內,我們依然保持著網路聯絡。女孩告訴我,他們的生意越來越多,兩輛車跑不過來,他們就把生意介紹給自己的同行。與此同時,在包車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了更多的旅遊商機,推動著他們計劃在當地開一個小型旅遊公司,招聘幾個人,拓展更多新業務。國外創業道路的順利是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的。

  這個成功在很多人身上無法複製,因為不敢輕易付之行動。如果只是動動嘴皮子,這對夫妻應該還在上海的新家裡愁眉苦臉,尋找出路。記住,路是走出來的,機會只有在行動中才能找到方向,空談終究只會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