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創業網上開店例子

  很多在校大學生想進行網店創業,卻苦於不知道選擇貨源而行動不起來,有些雖有合適的貨源,網店門面裝修得也非常不錯,卻不懂推廣,以致長期門可羅雀,生意慘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1:王力:農場小夥開網店 第一年帶十多萬元回家過年

  2008年左右,第一批淘寶商家入駐犀牛角村,創造了不少“泥腿子”眼中的財富神話。湖北人王力***化名***就是其中一員,第一年就“砍下”近20萬元的利潤,轟動家鄉。此後三年,靠第一批淘金者的提攜,源源不斷的淘寶者湧入犀牛角村。

  六年前王力在一次偶然的機會闖進犀牛角村時,村裡尚有大量空房待租,一套約120平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只要500元不到,而如今已漲到近2000元。那時村裡住著最多的是物流行業的貨車司機和搬運,做淘寶生意的少之又少。

  王力來自湖北漢川中洲農場,2007年大學畢業後,幾名老鄉一起到福建從事媒體工作,工作不太如意,幾人暫別,各奔東西,王力選擇當“北漂”。2008年前後,一名老鄉告訴他,自己在廣州做淘寶,收入可觀。“我當時根本就不知道淘寶是什麼東西,也不相信網上開店能賺到錢。”

  不過出於對老鄉的信任,也因為在北京生活的不順利,王力決定來廣州“考察”幾天。一週後,他決定“幹”。

  一間沒有電梯的9樓出租屋,月租350元,是王力所能負擔的最好的房子。之所以租住在犀牛角村,王力認為,原因很簡單:一是勸他來的老鄉住在這,二是房租便宜,三是離沙河批發市場近。

  一臺電腦,牽上網線,是他全部的賺錢工具。客服、看版、打貨、搬運、打包等待,所有的工作都是自己一個人完成。早上9點起床,有時沒刷牙沒洗臉就迫不及待開啟電腦,看看昨晚到今早有沒有新訂單。上午11點,坐村頭的201路公交車去沙河市場,那時的201路還只到市場外圍,是犀牛角村的“淘寶者”越來越多後,201路才改成開進市場裡面。

  一天的第一餐“就是混”,路邊隨便買點吃的,拿進市場裡,邊吃邊看貨,一開始為了挑選到價效比高的衣服,整個市場幾千檔口要來來回回走許多遍,為的可能就是省一兩塊錢。下午2點左右扛著貨回村,一包五六十斤重,王力一次要扛兩三包上九樓,貨多時要往返幾趟。

  隨後就是打包、發貨,光是發貨用的布口袋就要縫幾十件,縫得王力眼睛發花。發完貨後,下午四五點的客流量高峰到了,需坐在電腦前應付客戶各種各樣的問題。直到深夜1點,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王力總算可以下樓,吃一天中唯一的一頓正餐,這時的嘴巴是最忙的,除了吃飯,還要和同行交流,“剛開始做,誰都沒底,互相交流和打氣。”

  第一年帶十多萬元回家過年

  無論幹得有多累,王力從不讓同村人告訴他家人。王力的媽媽說,事後很久她才知道,有一次王力通宵打包,白天還要去市場打貨,當拖著貨走出市場時,突然一下子癱睡在地上,把同行的人嚇了一大跳。“他們就很著急地喊我,王力王力你怎麼了,其實我是實在走不動了”,王力笑著回憶,那段時間體力活幹得不少,如今腰還會時不時疼痛。

  “但是那個時候有動力,賣什麼都能賺。”王力說,淘寶的草創時期,缺少商家競爭,寶貝很容易售出,淘寶也樂於分流量給熱賣貨款,“聽著有人拍下寶貝的提示音,整個人感覺很爽。”

  淘寶商家早年基本靠“爆款”吃飯,即在網上能夠賣出三五萬件的東西,一般被稱為“爆款”。“爆款”的一大特點是不穩定,同一個網店,今天賣出幾千件,明天可能只賣十多件,“因為越火的商品,淘寶越是願意推”,王力說,但買家一般只看寶貝,而不看寶貝所屬的店鋪,這就造成某件商品成了“爆款”,但店鋪裡其它的寶貝鮮有人問津。

  王力就是炒“爆款”的老手,“韓國的李孝利等等明星穿的,都是我在網上炒起來的。”王力說,他會觀察熱播電視劇裡女主角的服裝,然後要求廠家特製類似款式,加上適當的宣傳,“肯定能紅”。

  隨著“爆款”越來越多,不用淘寶賣家特別訂製,那些批發市場的供貨商自然會想辦法去模仿明星穿過的服裝,比如近來最火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女主角千頌伊的服飾,都自有供應商推薦給淘寶賣家。

  那時,像王力這樣每天有千元以上利潤的商家不在少數,他們回憶,只要是做淘寶的,肯吃苦,都可能賺錢,只不過賺多賺少而已。王力算是賺得較多的,做淘寶後的第一年過年,他帶著十七八萬回家,給媽媽買金項鍊,給爸爸買幾千塊錢一件的衣服,父母有些驚訝,不明白兒子開著一個“小小的網店”何以能賺這麼多錢。

  王力的媽媽心疼兒子的辛苦錢,勸他不要大手大腳,王力說,“我花得高興,要是還在做媒體打工,一年哪能有這麼多錢。”

  那年過年,在犀牛角村做淘寶生意的中洲農場人,有的開著車回去,有的帶著十多萬回去。“我們農村的習俗,在外打工辛苦一年,過年回家就是花錢,做淘寶的人過一場年要花好幾萬。”這在只有約兩萬人的中洲農場引起不小的轟動。

  “農場只要會敲鍵盤的都來了”

  2009 年開年,王力帶著十多名老鄉回到了犀牛角村。王力等一批人在農場形成的示範效應,加上本就需要人手,讓一大批中洲農場的年輕人決定出來闖蕩。王力考慮,自己一個人拼了命幹,一年頂多賺20萬,但生意卻明顯還有進一步的空間,有錢大家一起賺,於是他帶著身邊的親戚朋友來為自己打工。

  “我的表弟、表妹、堂哥,這個親戚那個朋友,全部是由我帶出來的。”王力現在的辦公室是村裡的一間出租屋,請了幾十個員工,爸爸負責打貨,媽媽負責財務,“我們又有點事做,一家人又能在一起。”王力的媽媽對現狀很滿足。

  生意像滾雪球一樣越做越大,同鄉的人也“開枝散葉”般來到犀牛角村,王力等第一批“淘金者”每人帶十多個老鄉來,這些人有的“出師”後就單幹,每人又帶來一批人,一個帶十個,十個帶一百個,一名中洲人說,農場只要是會敲鍵盤的,幾乎全來了。

  當時最常見的“組合”是,一家三口在犀牛角村租間小房,一人負責電腦前銷售,一人負責去市場打貨,一人負責買菜做飯等雜務。靠著這種家庭作坊式的生意,許多人賺到了“要是打工的話想都不敢想”的錢。

  如今,王力的網店每天能銷售一千多件衣服,收入依舊可觀,他在武漢買了兩套房,在廣州擁有兩輛車。29歲的王力已經結婚生子,生意早已走上正軌,不用他操太多心,每天最大的樂趣就是與在武漢的妻兒視訊聊天。

  2:隴南大學生開網店賣武都櫻桃銷向全國

>

  來自隴南市武都區城關鎮的三名年輕人孫小健、劉瑞昌、任偉先期在網上開了淘寶店鋪,做起了家鄉的土特產生意,現在又將特產帶來省城蘭州推廣,把家鄉的土特產品牌打響。“雖然我們的創業才起步,但是我們非常看好這個市場。”孫小健說。

  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武都櫻桃

  孫小健等三人的家鄉武都區石家莊村正是當地櫻桃的主產地,現在已種植櫻桃2000多畝,每畝能產櫻桃2000斤,年產值達100餘萬元。櫻桃作為當地的特色產業,擁有一個響亮的名字——“瑪瑙櫻桃”。這種櫻桃因狀似珍珠,色如瑪瑙,皮薄汁多,味道鮮美,因此得名“瑪瑙櫻桃”。

  隨同孫小健一同來蘭州推銷櫻桃的城關鎮黨委副書記馬穎告訴記者,為了讓更多的人品嚐到武都櫻桃,使“瑪瑙櫻桃”走出武都,石家莊村結合當前隴南市發展電子商務的契機,積極吸引和帶動櫻桃種植戶,發展以電子商務預售帶動銷售的模式,達到宣傳和推廣武都“瑪瑙櫻桃”品牌附加值的目的。由於櫻桃的保質期非常短,從樹上採摘下一天後就會腐爛,外地人往往很難吃到原汁原味的“瑪瑙櫻桃”。針對這個問題,孫小健等人經過商量,決定從當天下午4時開始採摘,5時裝箱,放入冰袋保鮮,6時裝上開往蘭州的班車,第二天一早就能運抵蘭州,保證顧客購買到的都是新鮮的櫻桃。

  “我們來蘭州推廣主要不是來掙錢的,而是為了將品牌宣傳出去,在蘭州三天已經銷售了300多斤。”孫小健說,“線下試點成功後,我們還要去西安、成都推廣,將隴南的特產‘瑪瑙櫻桃’推向全國。”在談到這種新型模式對櫻桃銷售的意義時,馬穎告訴記者:“這種模式一旦試點成功,表明蘭州市場對武都‘瑪瑙櫻桃’有很強的接納能力,也表明武都區‘瑪瑙櫻桃’有潛力在蘭州消費市場佔領一席之地。”

  把家鄉的土特產品牌打響

  是什麼原因讓這三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合夥創業?“其實剛畢業時我在蘭州簽了工作,可家裡人希望我回去,最終還是決定回去了。”任偉說,2013年11月,回到家鄉後任偉開始為自己的未來謀劃起來:開網店,賣家鄉特產。任偉的想法得到了同樣大學畢業的高中同學孫小健和劉瑞昌兩人的響應,三人決定合夥開網店。“這既是一種創業,更希望把家鄉的土特產牌子打響亮。”孫小健說。

  在經過了前期準備後,2014年3月,孫小健等人的網店正式開業,現在開啟他們的網店頁面就可以看到薄皮核桃、秋木耳、茶葉、花椒、土蜂蜜等各種具有武都地方特色的土特產。任偉告訴記者,在開網店的過程中,不僅體驗了創業,也開闊了視野,補上了社會經驗欠缺的一課。通過網站,將本土特色農副產品與市場對接,進行網路銷售,既能創業,也能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