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的創業歷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看看那些商人創業的故事,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成功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成都80後IT精英放棄百萬年薪投身創業大潮的創業故事

  來講述一個四川成都80後IT精英的勵志創業故事,他是成都極米科技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鍾波,這位曾放棄百萬年薪轉而投身創業大潮的80後甚至獲得小米總裁雷軍、徐錚、羽·泉、郎永淳等知名人士的點贊。

  2012年,成都高新西區的一棟未裝修的別墅裡,十來個從深圳來的“技術男”夜以繼日地對著電腦螢幕,敲鍵盤、寫程式碼,每個月拿著3500元的工資,腦海裡卻描繪著一副只有在電影裡才能出現的巨集大設想——實現無屏投影甚至在空氣中投影。

  2014年7月,同樣是這批人,拿到了來自創東方和成都技術轉移集團等機構1億元的投資,這在國內的智慧硬體圈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與之前不同的是,這十來個人將兩年前的設想變成了現實,他們推出的第三代無屏超級電視,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產品一經發布便備受關注,團隊也變成110多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新產品銷售額超過1個億。

  2015年4月7日,鍾波接受了記者專訪時說,“我相信無屏化是未來電視的發展趨勢,極米科技是改變人們收視習慣、顛覆傳統電視行業的領軍者,而成都也需要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

  一起來看這位成都80後小夥的勵志創業故事:

  放棄百萬年薪 30歲老男孩回蓉創業

  2012年,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鐘波做出重大決定:放棄MStar西南片區技術總監的職務,從深圳回老家成都創業。此前他在這家被譽為“手機中的高通”的電視晶片製造公司度過了9個年頭,年薪超過百萬,並拿到了公司價值500多萬元的股權。

  “使用者看的是內容,他們想要什麼,我們就應該提供什麼,而不是生產出來賣給消費者之後就到此為止了,我覺得未來電視不應該是這樣。”鍾波認為,電視製造行業傳統的研發-生產-銷售單一模式,在網際網路時代已經不適應消費者的需求。

  在鍾波的說服下,幾位MStar的同事辭去了如日中天的事業,跟鍾波回到成都創業。他們有的已經在深圳結婚生子,有的年薪過百萬,在他人眼中,是令人豔羨的“金領”階層。

  回成都後,由於租不起高昂的寫字樓,鍾波和團隊十來個人找到高新西區一棟未裝修的別墅當起辦公樓,在這個“一碰一身灰”的三層別墅裡,一、二層是研發、測試部門,第三層就是這個團隊的集體宿舍,而宿舍的床都是買來的上下鋪床,“讓我們幾個30多歲的技術男又感覺回到了大學時代。”鍾波笑著回憶說。

  一部iPhone視訊啟發創新靈感

  在被問到創業的緣由時,除了感到傳統電視製造行業不適應網際網路時代之外,真正啟發鍾波創新靈感的,是他一部關於iPhone的視訊。

  在那部視訊裡,iPhone輕而易舉地將影像投放出來,“當時我感覺效果非常炫,我想,為什麼不研發一款投影裝置,不用螢幕就既能看電視,又能播放電影?”在鍾波的設想裡,影像將來甚至可以直接投放到空氣中,就像經常出現在《阿凡達》、《星球大戰》等電影裡的場景。

  鍾波將這個想法跟團隊一說,大家都非常認可,隨即將設想付諸實踐。2012年11月,鍾波和團隊設計出的第一款無屏電視工程機面世,這款產品不需要螢幕便可在牆壁等地方播放影像,畫面最大能達到180英寸,還可以線上觀看,一面世便成了科技圈的“寵兒”,幾百臺工程機放到官網上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後備軍”3000人 雷軍等名人點贊

  除了團隊中有一批從業經驗十餘年的研發骨幹力量外,鍾波還有一隻3000多人的“後備軍”。

  “從我們的第一款產品問世之日起,我們會跟進使用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評價、建議,隨時改進我們的產品。”鍾波透露,他們通過QQ群、官方網站、論壇等渠道與使用者保持密切溝通,目前核心使用者已經有3000多人,產品新版本釋出前都會先經過這些核心使用者測試,修改後才推向市場。

  去年4月份,鍾波帶領團隊在北京舉辦了一場產品釋出會,這是公司首次舉辦的大型釋出活動,在釋出會上亮相的產品,已經是他們研發出的第三代超級無屏電視,兩千多的售價一度造成超級無屏電視供應不足,直到去年8月份才恢復正常產量,當年極米科技公司的銷售額更是超過了1個億。

  在今年德國舉辦的漢諾威電子展上,鍾波的無屏超級電視成為展會上耀眼的中國智慧硬體產品,而小米公司CEO雷軍也來到極米科技的櫃檯,親自體驗了一把無屏超級電視,並對鍾波的團隊和他們的產品表示認可。

  “除了雷軍以外,徐錚、羽·泉、郎永淳也是我們的使用者。”鍾波透露。

  二:

  教育集團總裁自述創業史:奮鬥是一件容易上癮的事兒!

  奮鬥是一件容易上癮的事兒!

  十四年前他是安徽肥東鄉村少年,第一次坐火車離開合肥,第一次睡在火車地板上,周遭都是腳丫子的味道,好在夢好香,去看海的夢。七年前,他是廈門大學在讀研究生,依然接受家中的貼補,賴以賺錢的手藝無非家教。現在他是八百名弱冠少年的“浩哥”,東南地區最大“私塾生意”的帶頭人,快樂學習教育集團總裁張浩。

  瘋狂的想法

  我是2005年開始創業的。2004年寒假,我回老家合肥,突然發現爸媽老了,而我還在讀書,一無是處,還要靠他們養活我。我爸爸是個小學老師,每天騎電動車上下班,合肥冬天很冷,我看得心很痛。男孩的成熟往往是突然完成的。回到廈門學校,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就想家,想父母,想自己,於是很快就衝動地做了一個決定——在老爸退休之前買輛車送給他。

  有了想法後,我覺得很緊張,他快退休了,而我還沒畢業。我馬上產生第二個想法——要賺錢,我一定要掙十萬元。當時恰好在看卡耐基的《成功學》,有點瘋狂,我拿了張紙列印了“十萬”兩個大字貼在牆上。

  幹什麼能掙十萬?那時候我能做的只有家教。我算了下賬,當時廈門家教是兩小時50元,也就是一個晚上50元。我決定每週做六個晚上家教,300元,週六、週日每天做四份家教,400元。一個月四周,不到3000元,一年下來四萬不到。可我的目標是十萬,我有沒有可能兩小時收100元?

  我可以先找一份家教,做出成績後,拿這個做案例,再漲價。我通過中介給一個初二的男孩做家教,帶了他一年後,他中考時候從全年級360名中的倒數第五十名,考到全校第二,考到廈門最好的中學廈門一中。

  之後,那個孩子的父母主動幫我介紹100元的家教了,後來好多人找我,所以幾個月後我的業餘時間就排滿了,但是我覺得很累,每天要一遍一遍地講。我就對孩子父母講:週末的時候你把孩子送到廈大來,讓孩子感受下廈大的人文氛圍。這樣我就在廈大找了個小教室,然後同年齡段的孩子放在一起教。就這麼做一直做到暑假前。暑假我開了兩個班,招了20多個學生,掙了18000多元。

  當時廈大對面有個光大銀行,我每次做家教拿到錢都會全部存進去,每次特別開心的就是看存摺上最後的那個數字。有時候為了湊一個整數,會把口袋的零錢全搭進去。暑假後開學的時候我開了四個班。那年的11月,我存最後一筆錢進去的時候,整十萬。

  創業之初

  這是2005年的事情,後來我最多在廈門大學同時租用4個教室,開16個班。那個時候我已經開始招兼職家教老師了,我去貼招聘廣告,親自面試、培訓、代課。我們公司現在的副總裁、上海事業部的主管,很多骨幹都是那時加入的,那時他們才上大二、大三,從那以後就沒有離開過“快樂學習”。

  2008年,我從廈門回了趟合肥,給我爸爸買了一輛車,我爸成了他們小學唯一一個開著轎車從鄉下去上課的老師,那部北京現代每天都會停在學校操場上。

  從2005年開始我在講臺上一直站到2009年,五年中我每個週末每天八個小時的課。中午我們去小教室吃盒飯,然後一個人躺一個墊子立馬睡著,睡半個小時,起來後洗把臉,看一下下午的講義,下午接著上課到晚上8點。2009年之前我們沒有請過一個保潔員,衛生都是我們自己打掃,晚上9點鐘吃飯,之後備課。

  奮鬥中那些事

  課外輔導,首先必須滿足家長的功利性需求,就是成績要改變,所以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效果。但是一個機構如果只做到這樣的話,我們稱之為有現在,沒未來。我們有個“3S快樂學習法”:第一步,激發你的學習興趣,孩子不想讀的話,神仙也幫不了他。第二步,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和習慣。第三步,培養孩子的價值觀。

  關於競爭對手,最大競爭對手其實是自己——能不能靜下心來做好這件事?教育是個慢產業,需要緊緊聚焦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設,耐下心來慢慢做。“企業如同萬物,有其自然生長規律”,如果你違背了規律,遲早是要還的。

  教育產業政策上沒有風險,只要高考不取消,家長對補習的需求一定存在。我們希望在師資的培養上,“快樂學習”是這個行業最用心、做得最紮實的。穩定的教師資源是“快樂學習”最大的財富。未來我們要做一家在所有教育機構中最有靈魂的機構,而不僅僅就是為了滿足孩子們上課、考試。

  那時招生壓力很大,有時候備課後還要背個大包,裡面裝著滿滿的傳單,往一個個小區的郵箱裡塞、貼。常常會碰到大叔大媽干涉,有時候碰到熟人也很沒面子。更糟糕的是會碰到保安。

  一次我們到一個小區,信箱有一排,很長,很多,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很興奮,有點像電影《摩登時代》中卓別林飾演的那個見到螺絲就瘋狂的勞工,於是就刷刷往裡塞傳單,速度那是相當快。

  不幸的是,保安來了,告訴我小區不能發廣告,要把傳單從信箱中一個個夾出來,不夾就得捱揍,一群保安把我圍起來,那一瞬我最無助。

  我帶著我太太天天晚上出去,特別是像暑假前的招生旺季,每次投到凌晨一點兩點。我太太不想去,我說你還是陪我吧,你什麼都不用做,站在我身旁跟我講講話就好了。只為克服心理恐懼。

  有時候想想,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啊?研究生畢業,廈門大學企業管理系,找一份體面的工作沒問題,但是想完後還是繼續貼。為什麼?大概奮鬥是一件容易上癮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