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創業歷程

  只有創業資本能正常地從投資的專案中退出並獲得高額利潤,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創業資本市場。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開,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3月18日,藍思科技正式登陸創業板。自從上市那天起,一直到昨天收盤,藍思科技的股價天天“一字”漲停。截至今天收盤,藍思科技的股價已高達 94.48元,公司董事長周群飛手中所持的5.92億股市值也迅速飆升至559.3億元。超過550億元的身家,將周群飛推上了中國內地女首富的寶座。按照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的資料,之前內地女首富為碧桂園的楊惠妍,其身家約為400億元。

  在成為中國內地女首富的同時,一批知名大佬富豪已悄然被周群飛超越。2015胡潤全球富豪榜顯示,阿里巴巴的老二、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執行副主席蔡崇信,今年3月的身家為430億元,京東的劉強東、三一重工的樑穩根、恆大的許家印,身家均為410億元,新希望的劉永好、萬向集團的魯冠球身家分別為380億元和370億元。周群飛已將上述大佬富豪一舉超越。

  近日“男馬雲女群飛”的說法在朋友圈不脛而走。周群飛,這個中性的名字伴隨著藍思科技股價的持續增長已然成為中國女首富的代名詞,而有關周群飛早年的傳言也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物件。面對此前網路上盛傳的“小三上位”、“挖牆腳”等傳言,周群飛在最近的一次媒體採訪中進行了一一回應。周群飛說:“謠言止於智者。那不認識我的人,聽信謠言的人,我解釋也沒有用,也沒有那個必要性。”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周群飛是個神祕的女富豪。確實,有關她的公開訊息少之又少,若不是藍思科技A股上市行將成為創業板“旗艦”,恐怕沒有多少人會了解她和她那龐大的手機玻璃視窗的王國,更不會有人知道為了自己的事業她到底闖過了多少關、邁過了多少坎。想聽她親口說自己的故事真的很不容易,但當你真誠走近她時,會發現她比你多的,正是那份在坎坷路上堅持到底的勇氣。

  父親的言傳身教

  命運多舛。

  周群飛5歲那年,母親便離去了,而周父又是一個因意外事故造成視力衰弱、接近失明的人。在上世紀70年代湖南湘鄉的農村裡,周群飛所處的家庭可謂比貧寒更甚。用她自己的話說來就是:“吃完上一頓飯,下一頓飯要怎麼計劃、要吃什麼,也得去籌備。”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小小的農家女孩腦子裡的“理財”觀與生俱來。

  幸在父親是個堅強而且充滿智慧的男人。“他拜過八位師傅,這八位師傅將他帶入了不同行業。”他為了維持一家的生計,只能不停的學做各種各樣的手藝活,賺錢來貼補家用。“他是一個殘疾人,還要不停地學,何況我是一個健康的人。在這樣一個家庭,你只有逼著自己去學!”這也正是為何周群飛後來會把打工生涯的首站選在深圳大學附近的原因之一——方便半工半讀。

  打工的日子裡,她先後考取了會計證、電腦操作員證、報關證、甚至包括一張B牌駕駛證。“沒有學好英語。”周群飛說,“我報考英語班的時候,剛好有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放棄了學英語,這是我最大的遺憾。”

  身教言傳,父親的勤勞好學影響著她,他的教誨也令童年的周群飛早早對自己有了要求。

  “他的字寫得非常好。小時候要求我背誦《增廣賢文》,要我讀《三字經》。有一些經典的句子現在還記得,它也成為了我做人做事的一個準則。”面對記者,周群飛不假思索的便吟出了一句:“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正是貧寒的家境和熟讀的《增廣賢文》讓她始終存在緊迫感,從懂事起,她就暗下決心,必須靠努力學習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語文老師教給她的

  只是,在1970—1980年代的湖南山村,通過正常求學改變命運的機會本就寥寥無幾,父親已盡力供她上學,可因必須承擔超出自身年齡、繁重的家務和農活,她連正常上課的時間都不能完全保證。唸書時她的語文成績特別好。就在藍思科技上市前夜的創業歷程交流會現場,周群飛便請到了當年的語文老師,在所有來賓面前向他表示感謝。“他會來家訪,教我要寫好作文,一定要善於觀察周圍的事物······”

  藍思科技有一款鍍膜視窗玻璃的專利發明,最初的創意正是來自於周群飛回想小時候對荷葉的觀察。“水珠在荷葉上滾來滾去形成水珠,水珠滾動後葉面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周笑著回憶那個細節,“要不是從小老師教我細心觀察,我可能就沒這靈感發明這個專利。”

  就像她從來不避諱自己出身微寒一樣,周群飛也毫不諱言自己的事業起點是一家小小玻璃加工廠的打工妹。而打工妹的起點,又是從一聲至今未能道出的“感謝”開始的。

  “20 幾年前來深圳打工,那時的南山還有很多農田,路燈都沒有。從韶關出發坐了十幾個鐘頭車,下車後是晚上還下著雨。我要找一家開在深圳大學附近的工廠,可自己怎麼找也找不到。我只好走進深圳大學,找到一個大學生,是他把我送到了那家工廠——工廠規模實在太小,完全沒有知名度,甚至連個顯眼的招牌都沒有,現在我還記著那個好心人,因晚上沒燈光,也沒看清他長什麼樣子。只能在心裡一直感激他,是他讓我找到了事業的起點。”

  改變人生的辭職信

  最初的工作是加工手錶玻璃。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周群飛認為當初的工藝實在太簡單。“一片普通的玻璃原料,再切割、仿形、拋光就可以出貨了……”那家企業規模很小,“一棟小三層,不到一千平米,裝置全是舊機器翻新的,工藝也不齊全,員工吃、住、工作都在那棟小樓裡。”做到第三個月的時候,周群飛便覺得那裡“沒有東西給我學。”她迫切的期望轉型,於是寫了人生第一封辭職信。豈料,這封信卻真的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

  一個不足20歲初出茅廬的打工妹,就地升職,要自己去籌備一個新部門--絲網印刷部。

  回想起來,周群飛也沒搞明白怎麼會出現如此戲劇性的變化。“也許是我的字寫得不錯,所以引起了廠長的注意。”又或許是在那個年代打工妹給廠長遞辭職信本身就是一件很文藝的事,而周又在信中誠摯的表達感謝,讓廠方深覺她是一個懂得感恩的優秀女生。“留下我,還要升我職,交給我一個全新的部門去管。”

  篇二

  “同學你好,請問你要吃點什麼,我們的哈哈湯品都是熬製了3個小時的。”鼻樑上架著一副黑框眼鏡,一臉文氣的範偉拿著選單、端著盤子在小店裡忙活著。他是南京林業大學的大三學生,同時也是這家“哈哈快餐店”的老闆。2月29日開張以來,每天中午,慕名而來的師生會將小店擠得水洩不通。

  他是店老闆 把一間小門面房裝修得挺高雅

  中午12:30左右,南林大美食街香樟苑一家名為“美哈哈快餐店”的中西合璧的餐館門口,排起了長隊。“聽同學推薦說這裡環境不錯,飯也好吃,而且不貴。”一位排隊等候的同學說。這間只有20多平米的小門面房,只能容納21人就坐。別看空間侷促,內部裝修卻有模有樣,米黃色的牆紙、柔和的燈光、牆體四周的烤漆玻璃,整體環境顯得挺高雅。

  由於還在試營業階段,哈哈快餐店只有七八種餐品,例如蘿蔔排骨飯、雞腿漢堡、玉米排骨飯……價格從10至12元不等。“我們的哈哈湯品都是要熬製3小時的。”面對每一位光顧的客人,店老闆範偉都熱情推薦著,“我一下課就趕過來了,中午人多,我得幫著搭把手。”

  南林大高分子專業的姚立正是第二次來店裡吃飯了。“10塊錢能吃到一頓美味營養的套餐,很實惠了。”

  他還是大學生 南林大的老師在微博上力挺他

  哈哈快餐店老闆範偉還有一個身份——南林大人文學院社會工作系的大三學生。去年11月,他就開始張羅著要開一家自己的餐飲店。

  今年2月29日,小店開張。為了攢人氣,範偉還為每位顧客提供一份小掛件,凡是領到8、18號牌的顧客還能領到10元錢的紅包。

  “哈哈快餐店前兩天都是不賺錢的,剛開張,要先贏得口碑。”現在,範偉的小店每天營業額有3000多元,毛利1000多元。“我們還請哈哈快餐店總部的特級廚師為我們開配方調湯料。”

  哈哈快餐店的開張,也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歡迎。南林大老師孟祥遠在微博上力挺範偉,“西餐套餐和湯味道不錯,關鍵是不添雜料,貨真價實又放心。”

  現在,範偉每天的生活緊張有序。如果沒有課,他會在上午9點到店裡幫忙打打雜。而中午12點至1點的黃金時段,是哈哈快餐店最忙碌的時段,點餐、送餐、收銀,範偉什麼都要幹。當接待完一天的客人,打掃完衛生經常是晚上9點了。

  篇三

  打工仔擺地攤賺200萬

  立志當老闆

  徐東明15歲就開始打工,當時是在一家傢俱公司,每月工資才500元。後來,他又到一家印刷廠打工,工資是550元,但這份工時間也不長。兩次都是因為徐東明無法忍受老闆對自己的態度。那個時候,印刷廠規定,凡是辭職的工人都會分到一袋蘋果。於是,他在廠裡等了老闆一下午,要他的蘋果。第二天又等了一天可始終沒有得到他應得的那袋蘋果。他痛苦地說,在別人手下幹活的感受簡直苦不堪言。於是,徐東明發誓他一定要擺脫這種生活,有一天他要自己當老闆。

  20歲賺到10萬元

  從那時起,他嘗試了很多職業,只要能賺到錢他都會去試一試。他賣過電器、鞋襪、腰帶,幾乎現在地攤上有的他全賣過。後來,他和朋友租了一間房子。他們自己買布加工餐巾,再賣給飯店。為了趕工,他有時候一夜都不睡,手被剪子磨得直流血,他甚至在租的房子裡和老鼠睡過一張床。20歲那年,他僱了輛車,開始在早市、夜市賣床上用品。三個月,他賺到了10萬元,於是這一年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

  初嘗成功:資產200萬並不滿足

  1999年,22歲的徐東明建立了家庭。這時,徐東明已經擁有了20多萬元。因為有了一些錢,徐東明在投資開店的問題上有一些患得患失。最後,是妻子的鼓勵讓徐東明消除了種種顧慮,年底,徐東明的皮具行在重慶路正式開張了。由於經營有方,皮具行效益很好。現在他用賺到的錢又投資開了一家服裝店。徐東明說,他經常和家人談及自己的過去,每次都會讓他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於是,每一次他都提醒自己要繼續努力,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他告訴記者,他現在的資產已經達到將近200萬元了。他說他還會繼續投資,把生意做大。

  從擺地攤的小販到如今的服裝店的老闆,徐東明付出了很多艱辛。徐東明沒有停留於原來的“小打小鬧”,而轉身投入另一個行業,這說明他骨子裡有著創新,沒有穿新鞋走老路。他並不安於現狀,用他的話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其實,創業最難得的就是這點可貴的不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