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自主創業典型事例

  做好創業最好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想法,看看那些殘疾人創業的事例,學習他們的方法,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業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5後小夥身殘志堅開微店創業 做微商自食其力擁抱幸福

  他是一名“85”後大男孩兒,陽光,愛笑,喜歡自拍;他是一名小兒麻痺症患者,只能靠板凳和輪椅行走;他還是一名堅強、樂觀的父親,憑藉著一雙巧手和辛勤的付出,開起了微店,自食其力地養育著3歲的女兒。他叫趙海利,今年26歲。

  2015年3月2日,記者來到位於新疆庫爾勒市香梨大道華譽怡景苑小區附近的一戶出租屋內,見到了趙海利,他正用剪刀細心地剪著一幅“羊”,一旁,3歲的女兒彩依乖巧地依偎在父親身旁。

  “今年是羊年,這些羊像比較受歡迎,所以就多剪些。”趙海利邊說,邊用手機瀏覽微店上的客戶訂單記錄。

  一起來看這位80後小夥身殘志堅的勵志創業故事

  身殘志堅 巧手編織幸福生活

  趙海利的老家在河南駐馬店,2010年跟隨父母來到新疆庫爾勒靠打工為生,一出生他就患上了嚴重的小兒麻痺症,導致腿部停止發育,自此他只能依靠板凳和輪椅行走。雖然沒有一對健康、可以正常行走的腿,但他卻擁有一雙靈巧的雙手,十字繡、串珠、剪紙樣樣拿手。

  “從記事時起,我就知道自己與別人不一樣,特別是走出家門,許多人都用異樣的眼神看我時,我心裡特別難受,是製作這些小手工讓我的生活變得豐富,也慢慢有自信了。”趙海利說,2008年起,他開始接觸剪紙,並被剪紙多樣的形態所吸引。

  於是,趙海利買來剪刀、刻刀等剪紙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按照書本上所教的,開始自學起剪紙來。

  “剪紙是一項技術活,剪重了會剪成豁口,整疊紙就會報廢。剪紙也是一個細緻活,複雜一點的要剪一個晚上。”趙海利說,漸漸地,從最初簡單的“囍”、“福”,到現在的雷鋒、《紅樓夢》中等人物造型,自己的剪紙水平也日趨成熟。

  “你瞧,這個喜羊羊、灰太狼是給我女兒剪的;這些福字、喜字是送給親朋好友的。”當天,趙海利向記者介紹著自己的剪紙作品,雖然每幅作品造型各異,但都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趙海利說,多年來,他的手因為剪紙紙沒少受傷,每次受傷出血,他都只是簡單擠一擠、擦一擦,然後繼續剪。

  除了剪紙,趙海利還喜歡十字繡、串珠等手工製作,白天,他在外打工,晚上,他就在燈下忙碌著製作手工。“是這些手工作品,讓我找到了生活的樂趣,也漸漸變得自信起來。”趙海利說。

  開微店自食其力 盼女兒快樂成長

  2009年,趙海利邂逅了美麗的愛情,殘疾姑娘張營營被他身上那種樂觀、堅強所吸引,兩人很快走到了一起,2012年3月,女兒趙彩依的到來更是給這個小家增添了無限歡聲笑語。

  日子就這樣在靜默中流淌,很快,日常的柴米油鹽將最初的浪漫和美好打磨殆盡,2014年初,不堪忍受貧困生活的妻子最終還是撇下趙海利走了,撫養女兒的擔子全部落在了趙海利一個人身上。

  面對著年邁的父母和可愛的女兒,趙海利將失去愛人的痛苦默默埋在心底,他開始想著如何讓父母過上更好的生活,如何憑自己的能力把女兒撫養長大。

  “去年12月份,一個老師建議我開一家微店,說可以把剪紙、首飾都放在網上賣,非常方便。”趙海利說,經過一陣摸索和學習,2014年12月10日,他在微信上的小店“創意手工坊”終於開張了。

  各種形態的手工剪紙、串珠首飾和十字繡,開啟“創意手工坊”的瀏覽網頁,商品琳琅滿目,價格也十分公道。

  “店開張時間不久,生意並不太好。”趙海利羞澀的說,為了增加點選量,他一有時間就琢磨著如何豐富剪紙種類和首飾的編織花樣。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對於趙海利來說更是如此。

  趙海利在網店上承諾,凡是購買商品的顧客均免費送貨上門,於是,晚上,他在燈下剪紙、編織首飾,白天,就騎著三輪電動車穿梭在梨城的大街小巷,風雪無阻。

  “有的顧客不知道我是殘疾人,見面時才知道,都特別感動。”趙海利說,讓他特別欣慰的是,一些顧客得知他的情況後,都主動幫他宣傳網店,併成為了朋友。

  顧客張慶雯說:“海利身上的精神讓我們感動,大家都特別樂意去幫助他。”

  “小趙這孩子是個熱心腸,平日裡用他的車,讓他幫個忙什麼的,他都特別積極。”趙海利的鄰居祝紅英大姐說。

  庫爾勒市愛心互助志願者服務隊副隊長鄭立峰得知趙海利的情況後,一直積極奔走,為他找合適的工作。

  談及新的一年有什麼願望時,趙海利說,因為剪紙、手工編織等手藝讓他收穫了自信,今後,他還會繼續不斷學習,創新花樣,將“創意手工坊”努力經營好,通過自己的手藝,讓父母和女兒生活得更好,同時也力所能及地幫助更多人。

  “我的父母都快六十了,還在打工,為了我他們付出了太多,我希望通過我的雙手讓他們過上舒心的生活。”趙海利說。

  二:

  王學成: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一名殘疾人,但他憑藉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共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一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一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採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一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餬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資訊,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秸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裡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併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藉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儘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隻,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隻,年銷售獺兔2萬隻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一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援和他自己研製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一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一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位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援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絡,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裡,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一”,即統一供種、統一防治、統一飼養配方、統一飼養管理模式、統一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隻,銷售額700餘萬元,利潤3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