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自主創業困難

  近年來,作為最困難就業群體的殘疾人自主創業越來越受到殘疾人群體的關注,但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構建以原始風險、外部風險、管理風險、財務風險和技術風險為影響殘疾人創業的關鍵風險指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殘疾人自主創業的困難與對策

  本文分析了殘疾人自主創業中的困難,指出殘疾人受教育程度低,綜合素質差;觀念陳舊;缺乏多樣性有效培訓是的原因。針對困難,本文提出了相應對策:加大投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舉辦多種多樣的培訓,提高殘疾人的整體素質和就業技能;政府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援;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營造寬鬆環境;揚長避短,尋找適合殘疾人的就業途徑。

  國務院制定的《殘疾人就業條例》自今年五月頒佈以來,殘疾人的就業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從本地區情況來看,城鎮有勞動能力且在勞動年齡內的殘疾人就業比率達到80%以上***其中,自主創業者約佔一半***。但是也要看到:許多企業雖然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指交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願意招收殘疾人,卻僅限於年紀較輕、文化程度相對高一些、殘疾程度輕一些的殘疾人,而且殘疾人工作崗位多為簡單勞動,工資一般剛剛達到城市最低工資水平,僅僅解決溫飽,而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殘疾程度重的殘疾人還是找不到工作。基於這個社會現實,殘疾人自主創業問題,成為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急需重視和解決的課題。

  筆者擬結合宜昌市殘疾人就業情況,就殘疾人自主創業中的困難與對策略抒一己之見。

  困難之一: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綜合素質較差

  在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形勢下,勞動者文化程度乃至綜合素質的高低,往往制約著其就業的機會,並由此影響到生活質量的高低。而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因其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無疑處在下風。

  從宜昌市來看,現有殘疾人29.1萬,佔總人口比例7.19%,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雖然目前殘疾人的就業情況比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因這個弱勢群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現狀不容樂觀。近年來,許多殘疾人找不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僅僅依靠低保生活,很難養活一家人,部分殘疾人以機動輪椅車載客謀生,又遭到取締,引發了不少矛盾。以宜昌下屬的興山縣為例:1.2萬殘疾人中文盲佔三分之一,大多是老年殘疾人及重度殘疾人;在中青年殘疾人中完成九年義務制教育的人也只是半數;適齡的殘疾少年兒童統計約540人,能進入學校接受教育的只有260人,入學率偏低,能接受大中專教育的鳳毛麟角,在12856名殘疾人中,有大中專學歷的也就是十來人,僅佔千分之一。而且他們大多是自學成才,其中有些還是健全人轉為殘疾人的,真正能夠考上高中接受大中專教育的殘疾人寥寥無幾。因為受教育少,大多數殘疾人家庭困難,造成成長過程中的障礙多,整體素質差。往往找不到工作,需要自主創業的人在殘疾人中是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殘疾程度偏重的弱勢中的弱勢群體,這一部分人自主就業的能力更差,這也是殘疾人就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矛盾。

  困難之二:觀念陳舊,亟待更新

  這裡所指的觀念陳舊,來自指兩個方面,一方面,社會對殘疾人的歧視還很普遍,殘疾人要想與健全人平等創業還有許多困難,同樣的事情,殘疾人去做,會受到一些人的質疑與冷言冷語;另一方面,殘疾人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等等,都阻礙了殘疾人自主創業的積極性。有些殘疾人,小錢不願意賺,大錢又賺不到,吃著“低保”,遊手好閒,自主創業的主動性不夠。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解決殘疾人自主創業問題,首要的是讓他們在觀念上來一次革命。

  困難之三:缺乏多樣性的有效培訓。

  對有自主創業夢想的殘疾人進行必要的有效的技能培訓,幫他們到達理想的彼岸,猶如解決過河的橋和船,是政府有關部門首當其衝必須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雖然近年來殘聯絡統一直在做殘疾人就業的相關培訓,但因場地、師資、設施的投入還沒真正到位,收效不大,與殘疾人的實際需求相差甚遠。以宜昌市而言,每年兩期培訓,總人數不過100人。一方面,培訓的多樣性不夠,一般僅限於服裝裁剪、電器維修和電腦操作。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殘疾人自主創業所需要的培訓班都沒有開設;另一方面,現有的培訓時間短,層次低,一般一個半月到三個月,僅僅教一些基礎知識,受訓者動手實踐往往不多,結果,絕大多數培訓者無法獨立創業,甚至連做學徒的資格都沒有,仍然無法實現就業。

  要解決殘疾人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實現殘疾人自主創業,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殘疾人自主業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統籌規劃,遵循“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廣大殘疾人自強自立為本”的總體思路,在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上通盤考慮,探索切實可行的辦法,化解各種難點,幫助殘疾人實現自主創業。

  從這個思路出發,似應採取如下對策:

  對策之一: 加大投入,做好殘疾人康復工作,切實抓好技能培訓,在提高其綜合素質上下工夫。

  改善殘疾人身體狀況是改善其生存生活狀況的重要前提。一個人如果看不見,不能行走,你能叫他做什麼?對於那些“後天殘疾者”,要解放他們的生產力,必須首先對他們進行必要的康復,恢復一定的能力讓他們自食其力。比如湖北省殘聯近幾年來實施的為貧困肢殘人免費安裝假肢的活動,就這部分人帶來了福音。

  加強針對性和實效性,是以殘疾人自主創業為目標的培訓班當前要解決的主要矛盾。可以嘗試與社會上培訓機構以及一些助殘愛心人士聯合,增加社會所需的技術與技能培訓,提高殘疾人的勞動技能。這方面我們肢殘協會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從今年起,我們與某工藝品手工作坊的老闆聯手,培訓有創業需求有動手能力的協會會員,採取每週集中授課兩次,平日分散在各人家中實習製作的辦法,收到了實效,為他們自主創業開店經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除了開設種植、養殖、縫紉、烹調、維修、按摩等各類職業培訓班,使殘疾人學會1-2門實用技術,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能外,還要開闊殘疾人視野,通過多種途徑把相關政策、法律法規、經營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知識傳授給殘疾人;要舉辦多層次的培訓班,在提高其綜合素質上狠下工夫,不斷提高殘疾人就業技能與水平。

  對策之二: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援應落在實處,為殘疾人自主創業保駕護航

  政府部門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援,對於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並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當前應是重中之重。這方面,無庸諱言,發達國家比我們確實要做的好些,比如美國,政府部門就有規定,國旗的製作,是統由殘疾人企業來完成的,其它企業要插手,主管部門拒收。

  令人欣喜的是,《殘疾人就業條例》的頒發,為廣大自主創業者帶來了福音。《殘疾人就業條例》保障措施第十九條規定:“國家鼓勵扶持殘疾人自主擇業、自主創業。對殘疾人從事個體經營的,應當依法給予稅收優惠,有關部門應當在經營場地等方面給予照顧,並按照規定免收管理類、登記類和證照類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並且“國家對自主擇業、自主創業的殘疾人在一定期限內給予小額信貸等扶持。”另外,在殘疾人自主創業的起步階段,政府給予一次性補助,提供免費諮詢服務,提供相關保險也是非常有力的幫助。如:宜昌市出臺的《宜昌市城鎮殘疾人個體工商戶基本養老保險費補貼辦法》,就是對自主創業的個體工商戶的重要支援。宜昌市殘聯在落實有關優惠政策方面還有新的創意,最近出臺一個規定:殘疾人自行參加社會各類就業培訓,只要拿到結業證,就可報銷培訓費用。

  對策之三:將更新觀念放在首位,加大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形成有利於殘疾人自主創業的寬鬆環境。

  利用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正面引導,轉變陳舊的就業觀。一是充分發揮報刊、電視、廣播等各種傳媒的作用,通過文字、圖片、音像等形式,將狠抓觀念的更新作為切入點,對殘疾人事業進行全方位宣傳報道,形成鼓勵、支援、扶助殘疾人創業的社會環境。二是要大力宣傳黨和政府對殘疾人事業的關愛和支援,樹立殘疾人創業的雄心;大力宣傳社會各界對殘疾人的幫助和扶持,增強殘疾人創業的信心。三是大力宣傳自強模範頑強拼搏的精神,樹立一批先進典型,運用榜樣的力量,激發殘疾人自主創業的熱情。總之,要通過大張旗鼓的宣傳活動,營造一個殘疾人個個想創業、敢創業、爭創業,積極為社會做貢獻;社會各界圍繞殘疾人創業,人人扶創業、幫創業、衛創業,真心實意為殘疾人創業者服務的良好氛圍。

  對策之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尋求適合殘疾人就業的多種途徑。

  一般說來,殘疾人身體有缺陷,行動受限制。但凡事都有兩面性,殘疾人也有其有利的方面。比如盲人,在從事保健按摩方面心無旁騖,就有自己的優勢。肢殘者,因輕重程度不同,在配合使用上更是可以揚長避短,靈活一些。如宜昌市有一個殘疾人花卉基地,老闆和員工大多數是殘疾人,絕大多數輕度殘疾人可以從事種植、養護花卉的工作,少數重殘人不能人事體力勞動,就以機動輪椅車為工具,從事花卉運輸。這個花卉基地有十臺機動輪椅車運輸,為客戶單位擺花、佈置花卉所需的運輸工作全是由殘疾人來做,大大降低了運輸成本,實現了雙贏。

  黨的十六大以來,構建和諧社會是國家在新時期的重要任務,做好殘疾人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黨和政府對殘疾人事業越來越重視,發展殘疾人事業,解決殘疾人的就業問題成為各級殘聯組織以及全社會助殘熱心人士關注和研究的課題,以上不太成熟的思考,權作引玉之磚,就教於高明之士。

  殘疾人自主創業 為何這麼難

作為弱勢群體之一的殘疾人,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市出臺多項政策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可是,據市殘聯不完全統計,全市2萬多持證殘疾人中,只有300多人自主創業。是我市的助殘創業力度不夠?還是殘疾人創業有其自身困難?昨日,記者做了調查。

  三年發放創業補貼20多萬元

  “這兩年,我們組織了免費培訓,又給予殘疾人扶助資金用作他們的創業補貼。”市殘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三年來,殘聯加大了對殘疾人自主創業的扶持力度,扶持資金達到20多萬元。今年46歲的曹先生,是個視力殘疾人,他於去年開辦了一家按摩店,市殘聯給予他2000元的創業補貼,令他喜出望外。他感激地說:“我創業,政府給補貼,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事。有政府的支援,我們不僅要創業,還要創大業!”

  兩類原因成創業“絆腳石”

  雖然市殘聯為殘疾人打造了良好的創業平臺,但還是有很多殘疾人遇到了困難,他們因自身的原因,在創業路上頻頻遇阻。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殘疾人有創業的想法,卻缺乏創業勇氣。受家庭環境、心理素質等因素影響,殘疾人總是怨天尤人,感嘆命運不公,由此造成了做事猶豫不決的性格,在創業時往往瞻前顧後,缺乏果斷抉擇的勇氣。今年44歲的劉先生,是個肢殘人,本想自己開個小雜貨店,但憂慮能否正常經營和客源是否穩定等問題,到現在都還沒有下決心。有的殘疾人沒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遇到挫折就退縮。他們的家人不僅不鼓勵,甚至還潑冷水,容易澆滅殘疾人創業的信心。三廠街道的錢先生,因遭遇車禍成了肢殘人,靠著多年的積蓄辦起了一個養雞場,可是因近年來家禽業屢受禽流感等騷擾,他的養雞場總是虧損,家人極力勸阻他不要再冒險了。去年年底,他把養雞場關閉了。

  創業因人而異不能僅憑愛好

  “現在,殘疾人創業都集中在第三產業上,開商店、辦按摩店、搞養殖場,其中開商店的較多。”市殘聯辦公室工作人員分析說,殘疾人創業不能僅僅憑著自己的愛好,應以自己的身體條件來決定創業種類,不能盲目地看到他人在某一行業創業成功了,自己也跟風搞。

  市殘聯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給殘疾人多鼓勵、壯膽子,他們將因人制宜地扶持殘疾人創業,選擇適合殘疾人創業的路子,提供創業的孵化器,讓他們能正確認識創業能給他們帶來什麼,創業時會遇到什麼問題,科學選擇創業專案,制定創業方案。“能養豬的就養豬,能養羊的就養羊,適合開網店的就開網店,讓每個有志於創業的殘疾人都能找到適合的創業平臺。”市殘聯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