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成功實戰案例集

  創業的道路有很多扇窗子,只是你需要去選擇開哪扇窗子,重新選擇一下,可能會很不一樣。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

  

  創業成功實戰案例1:防水界領軍人物第一人,王裕岱

  防水,眾所周知,但要做好也是防水界探討的難題,王裕岱與員工一直在努力研製新型的防水技術。山東東平縣位於魯西南,西臨黃河,東望泰山。境內的東平湖是歷史上有名的“八百里梁山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三面環山,山水相連。國內著名的隱形灌漿防水企業——山東天宇特種防水公司就坐落在泰山腳下,美麗的東平湖畔。

  天宇特種防水公司的老總叫王裕岱,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防水大王!一個不怕挫折,愈挫愈勇的退伍軍人,他喜讀名人傳記,喜歡尋覓商機,喜歡刨根問底,喜歡不斷超越進取.....從1992年復員回家創業開始,十多年裡一心撲在建築防水領域,攻克了一個個難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先後被評為“泰安市十大傑出青年”、“優秀共產黨員”、“幫貧濟困先進個人”。他所創辦的山東天宇特種防水公司,也成了國內隱形防水企業的領頭雁。主要產品有:防水王***防水抗滲精***,JS168高彈型防水膠、改性膏體SBS.快速堵漏王、防汙乳膠漆塗料外衣.高彈性奈米滲透型彩色防水塗料.及新型建築模板脫膜劑等,都通過了國家建設部門的鑑定,暢銷國內南北市場。

  1988年,他積極的響應國家參軍的號召,調到了瀋陽軍區81779部隊科研室,入伍以後,他因表現優異,多次得到領導表揚。

  1992年轉業回鄉分配到東平縣燃料公司工作,1996年因為企業破產,他拿著買斷工齡及安置費用四萬多塊錢開始出來創業。最初,他選擇的就是燙屋頂,普通民房防水補漏。當時他和五個夥伴一起,投資了三千元,一輛三輪車,一口大鍋就開始了艱難的創業。當時他們採用的是“兩氈三油”防水,也就是把瀝青熬好,澆在需要做防水或補漏的房頂,然後鋪上一層油氈,再澆上一層瀝青,再鋪油氈,澆瀝青。沒有什麼技術含量,能吃苦就行。王裕岱他們在炎炎的列日下開著三輪走街串巷,攬到活後,又要在毒毒的日頭下用木柴大火熬瀝青,到房頂上去施工,沒幹幾天,王裕岱肩膀上就被晒的脫了皮,手上胳脯上經常有燙傷,但他還是咬牙堅持著,總是揀最累最難乾的活去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下來,他們賺到了六萬多元。98年又用了市場上風行的改性瀝青SBS卷材,但是SBS的施工繁瑣,2-3年後就要重新做一次,行業是隨著市場來變換的。

  隨著國家一系列環保政策的出臺,那種有汙染或浪費的防水材料及工作方法被慢慢淘汰,王裕岱就在這時萌生創辦一家特種防水公司的想法。

  2000年的一天,他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說:“未來建築防水行業將是一個朝陽產業。”於是他暗下決心,要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行業。當時,他既無技術,資金也不雄厚,也不懂行情,純粹一個門外漢。親威和朋友對他也多有勸阻,但王裕岱認定的事就是十頭牛也拉他不回,他一方面查詢有關的資料,把從部隊帶來的化工技術都用上,一邊借錢辦廠,2000年創辦了山東東平天宇特種防水材料廠,生產特種防水材料。但由於技術落後,原料成本高,企業舉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王裕岱萌發了'開發新產品'的想法,但對於一個私營小廠來說,搞科研,開發新產品,簡直是異想天開。

  王裕岱為了開啟知識的寶藏實現夢想,毅然決定自己搞科研——既適合國情又符合國家建築環保要求的新型防水材料。他查閱上千冊圖書、資料,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覆研究實驗,歷經千辛萬苦,皇天不負有心人,“防水王”終於研製成功。這項發明技術不僅淘汰傳統的“三油兩氈”,取代了傳統的SBS等,在防水補漏方面獲得巨大成果,而且是為使用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質量和經濟效益的換代產品,還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防水王:ZL0810000139.0使用簡單,只需按一定比例兌水後用低壓噴霧器直接噴塗在乾燥的建築物上即可迅速滲入其內部,產生交聯反應,形成肉眼看不見的分子層而立刻防水。根據需要及建築物材質的差異,該液只要滲入建築物基體多深,就會形成多厚的隱形防水層,雨水飄灑在建築物上就像落在荷葉上一樣自然滾落,滴水不滲。本品也可按一定比例加水後拌和成水泥砂漿在潮溼或乾燥的基面上直接施工,其生成物可堵塞微孔及毛細通道,從而實現長久防水,免除了年年維修的煩惱。對大裂縫有配套技術SJ168嵌縫膠是跟隨使用的,二者合一是過硬的技術。

  憑藉此技術,天宇防水在當地一炮打響,當地的土地管理局辦公樓防水招標,他們以保證五年防水質量,12元一平米的價格擊敗了其它竟標者。接著又拿下了縣委辦公樓、教育局電教樓等防水工程,天宇特種防水工程公司成了當地的明星企業,當年他們僅銷售“防水王”一項的收入就達到了28萬元。

  攻克難關:2009年王裕岱又承接了新泰市綜合開發公司的防水工程,沒想到在施工中遇到了難題。因為地下室泛水,“防水王”對大的裂縫力有不逮,工程沒法進行.王裕岱根據自己的多年防水施工經驗,仔細觀察地面表層滲水情況,又查閱多種技術資料,改進技術配方,採用最新的施工方法,經過幾天的反覆試驗,終於攻克了這個難題,也因為這個工程,讓他發明了帶水補漏,灌漿防水.技術,此技術省時、省工、省力,施工時無危險,適用於各種建築物的地下室及車庫泛水,屋面、地下室、衛生間、空調外機、水池、糧庫等都可以用些技術,另外讓人神奇的是用此技術做完防水工程後,外表上基本看不到變化,還可以在房頂上種植花草,防塵,這一技術稱得上是防水技術上的一次革命。

  隨後王裕岱的技術攻關一發不可收,先後又發明了JS168高彈型防水膠、快速堵漏王、彩色奈米高彈型防水塗料,滲透結膜型防水膠,防汙乳膠漆塗料外衣及新型建築模板脫膜劑等。

  創業成功實戰案例2:鄧明善,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十多年前的鄧明善,一個在廣東打工的普通農民工,每個月400元的收入,今天的鄧明善,中科創意產業園董事長,他讓一張照片在不同材料上產生各種神奇效果,他的全景奇畫王國,創造了1,5億元的驕人銷售業績,成為中國青年創業百強精英人物。

  初中文化,農村青年,他的成功路確實是有著傳奇的色彩。而走進他的世界,才會真實地感受到,那些辛酸與拼搏,激情與感恩是鐫刻在其生命中的。

  他的身上有許多標籤:農民工、青年、殘疾人、發明家、創業先鋒……

  我的夢想我要創業

  因為家裡窮,孩子又多,鄧明善初中沒有讀完就被迫輟學,並外出打工,掙錢彌補家用。1993年他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 廣東東莞,開始了他的打工生涯。 第一次來到廣東,人生地不熟,又沒有什麼太高的文化,只能做苦力活。他先是來到一家建築公司當小工,月工資400元,因為個子小幹不了重活,常被工頭責罵。半年以後,他來到廣東某禮品廠當學習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他靠勤學苦幹,掌握了一定的技術,隨後到了東莞的一家印刷廠聘用他做技術員,工資待遇有了提高,生活工作基本穩定下來。

  追求成功是每個人的夢想,誰都渴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來。鄧明善不甘心一成不變的打工生活,1997年他果斷辭職。他用5000元接手了一家影印店。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客戶來到店裡,拿出一張名片,問能不能製作?客戶說這名片是朋友從國外帶回來的,他想定做1000張。鄧明善看到這張名片時,立刻被它的獨特所吸引,從側面看一幅圖片、從正面看又一張別的圖片,可相互變幻,還有點空間感,奇妙無比。但是找遍了東莞甚至整個廣東,多數人都沒有見過這種奇特的名片。

  雖然這張單子卻最終沒有做成。然而通過這件事,使他對這種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時的鄧明善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全新的技術,目前國內做得很少,所以這是切入這個領域的一個絕佳的機會。

  長期以來,成像領域一直都有專業技術人員在不斷攀登技術高峰,他們做不了的事情,難道鄧明善能做出來?一個初中生去做專家才能做的事情,他要付出的艱辛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我是半面人我不認輸

  鄧明善對這種新型技術的研發到了醉心痴迷的程度,但就在他滿腹激情投入到新技術的研發時,意想不到的事情卻發生了:在一次產品研發過程中,一瓶硫酸不慎落到了鄧明善的臉上,強烈的化學腐蝕,令鄧明善的面部面板嚴重損壞,從此,他成為一名“半面人”。

  如果說,沒有經歷的男人或許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男人,那麼鄧明善的經歷可以寫本自傳了。曾幾何時,“殘疾”這個詞是他心上的痛,為了一項發明,毀容幾乎毀了風華正茂的鄧明善。曾經一度,他不敢與人正視,因為他的半張臉,和一個聽不到的耳朵,他被人恥笑過、排斥過。但鄧明善相信這種新型技術一定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他決不會放棄他的選擇。他一方面請教專家,一方面將國內現有的技術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同時他自己做試驗搞研究。在這段時間裡,他做試驗產生的廢品就達數噸多,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多的時間下來,他已經在立體畫領域小有成就。由於已經有了先期的技術積累,他的研究很快進入了快車道。2006年,代表最新成像科技的全景奇畫研製成功,這是鄧明善人生事業的一個輝煌時期。

  這項用巨大的身心創傷換來的發明,讓他不但實現了人生舞臺的華麗轉身,由一個從山裡走出來的普通的農民工成長為一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而且為世界成像業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同時為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成像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商機。如今,我們看到經過歷練的他全新蛻變。他微帶自嘲地說,以後要將“半面人”設計註冊成為商標。

  除了空氣和水,無一不被征服

  鄧明善開發研製的全景奇畫,是當今成像行業中照片、圖片、印刷品表現的最高形式,代表了成像技術發展的最前沿。它採用了視差營造、景深拓展、層間優化、多維展示等先進技術,能將任何普通的畫產生神奇變幻效果,震撼人心,開創出新的藝術境界,號稱“有生命力的影象”、“紙上動畫”。產品防油防水、不沾灰塵,薄如一張紙,百年不褪色,徹底顛覆了傳統成像製作工藝,是一項劃時代的技術創新。

  全景奇畫開創了成像技術的新時代,將為廣告行業、印刷行業、包裝行業、室內裝飾畫行業、工藝品行業、攝影等行業帶來革命-眭的影響,推動這些行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市場應用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全景奇畫開發成功後,鄧明善開始將目光從紙上做畫轉向在其他材質上做畫,他對新型制畫的研究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又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鄧明善想到了把各種技術進行全面融合,為此他發明了一種新的石畫製作工藝——神奇石畫。不僅普通的磚塊,石板上能印畫,而且,在瓦片、玻璃等特殊的物體上都能印上畫。

  鄧明善的制畫技術已經可以延用到各種媒介物質上,用他的話說,除了空氣和水,任何物質都可以制畫了。

  領軍,複製創業之星

  “兩年內幫助一萬人成功創業,創業帶動就業超過十萬人。”鄧明善說,這絕不是一個簡單的說辭,你會看見事實的見證。

  記者面前的鄧明善,早已不是當年的打工仔,也早已褪去塵世浮華,他的中科創意產業園總部地處北京cBD國際商務中心東區,從一個園區,已發展到4個分園,總佔地120畝,辦公場地及廠房超過了10萬平方米,是一個專業以創新科技研發、創意產業孵化、精品專案推廣、技術服務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自主產業園區,專業致力於數碼、創意、影像、廣告、裝飾、禮品等各類專案創業孵化,目前已成為國內較高知名度的創意產業基地,成為中國創意產業先鋒企業。

  經過十餘年發展歷程,鄧明善和他的中科創業產業園始終秉承“創業帶動就業”、“為創業者服務”的至上原則,開創了“一臺電腦創業”的模式,幫助了上萬名創業者成功創業,並提供一條龍式的創業服務12011年初,鄧明善與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共同成立了“中國創業就業扶助基金”,發起中國創業就業扶助工程,旨在幫助更多有識之士實現成功創業或再就業夢想,致力於傳播公益文化,搭建公益平臺,以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2011年3月中科創意產業園與北京大學聯手、吉利大學、華西大學、清華大學等多所大學共同探討設立成功創業課程,並將中科創意產業園設立為多所大學的創業培訓基地。

  有人稱鄧明善是創業教父,鄧明善笑著迴應說:“一個人去闖,去奮鬥是寂寞的,孤獨的,倘若能幫助到他人,那真是一種幸福,很奢侈的幸福。”“我經歷過苦難,所以我想把我奮鬥出來的果實能夠與現代青年們一同分享,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創業成功實戰案例3:剩男剩女請下榻!“必剩客”客棧專治“情傷”

  一個女孩失戀後,又雪上加霜地失去了工作。在獨自療傷時,她發揮自己的設計專長和創意,別出心裁地在北京郊外開了一家特別的客棧——必剩客。這家客棧的特別之處在於,客人都是像她一樣遭遇情傷的剩男剩女。客棧在為這些剩男剩女療傷的同時,還為他們牽線搭橋,尋找浪漫愛情。與此同時,女孩也通過經營這家客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財富!

  白領失意 要建“必剩客”客棧

  2008年8月,畢業於北京服裝學院的程雅琪應聘到北京一家服裝公司做設計師。公司工作很忙,經常加班加點,且設計部主管對下屬非常嚴苛,誰工作稍有不慎,便會遭到嚴厲訓斥。

  2010年4月,主管交給雅琪所在的設計組一個重要的設計方案,雅琪作為成員之一,每天加班加點到深夜。男友對此怨言不斷,兩人時常發生爭吵。最終,男友以性格不合為由向雅琪提出了分手。

  戀愛受挫令雅琪深受打擊,那段時間,她工作時常常走神。一天,雅琪做的一個設計方案出了紕漏,被主管劈頭蓋臉地批了一頓。雅琪心裡十分委屈,忍不住辯解了幾句。豈料主管更加怒氣沖天,當著眾同事的面痛斥她:“難道失戀了,工作就可以敷衍了事嗎?再這樣下去,你就給我***!”

  主管的話徹底激怒了雅琪,她當天就向公司遞交了辭職報告。辭職後,雅琪整日蝸居在五環外的出租房裡,每天除了上網閒逛,就是喝酒解悶。有一天,雅琪看到一個網站裡有打折的景點門票出售,其中有一個北京近郊的農家樂,風景不錯,且價格超低,雅琪不禁怦然心動。她決心到外面走走,調整一下心情,於是她拍了一張農家樂的門票。

  第二天,雅琪帶了一些必備的行李,乘車去了那個農家樂。農家樂依山傍水,空氣清新,正值春天,野花飄香,鶯歌燕舞,雅琪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

  夜晚,雅琪獨自躺在農家樂的客房裡,望著窗外繁星點點,聆聽著山野陣陣蛙鳴,感覺無比的舒爽和安寧。這時,她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外國電影:女主人公因為被男友拋棄,患上了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她在一位心理醫生的指引下,來到了美麗的萊茵河畔,在那裡建了一座小房子。後來,她不但治好了自己的頑疾,還獲得了那位青年醫生的愛慕,兩人結成秦晉之好。

  黑夜中,雅琪靜靜地回味著影片中浪漫美好的片段,漸漸進入夢鄉。在夢中,雅琪租下了這片依山傍水的農家樂客房。隨後,她充分發揮自己的設計專長,將客房設計成都市白領喜歡的風格,專門租賃給那些戀愛受挫的剩男剩女們療傷。開業後,每天顧客盈門,面對賺來的大把鈔票,雅琪一直數到手發酸。

  第二天醒來,雅琪才知道原來是南柯一夢。她躺在床上,久久地回味著夢裡的情節,情不自禁地笑了。她想,自己現在失戀又失業,在這個依山傍水的地方開一家這樣的客棧,不失為一個好主意!

  那天上午,在農家樂的餐廳吃早餐時,雅琪忍不住向房東大姐講起了自己的想法,房東大姐對雅琪的想法表示贊同,並說自己可以以每月1000元的租金把自己閒置的一座兩層小木樓租給雅琪,雅琪激動得連聲道謝。

  雅琪立即著手實施自己的計劃。她跟房東大姐先簽了半年的房屋租賃合同。這座小木樓共有6間客房,位於農家樂小院的後方,小木樓不遠處是一片茂密的果園。

  租下小木樓後,雅琪精心設計好每間客房的風格。隨後,她請當地民工對木樓進行裝修,營造出一間間溫馨浪漫而風格各異的客房,專門租賃給那些情場失意,年齡在25~35歲之間的都市剩男剩女度假。

  房子裝修完畢,雅琪做了客棧的第一個房客。躺在寬大舒適的松木床上,雅琪思索著,該給自己的客棧取個什麼名字呢?既然是專為都市剩男剩女打造的客棧,那就叫“必剩客”吧!

  集思廣益 客棧小有名氣

  因為缺少資金,在客棧初期宣傳上,雅琪顯得捉襟見肘。那時,她只在農家樂的附近打出了一條“‘必剩客’客棧——都市剩男剩女療傷的家園”的宣傳橫幅。

  畢竟是旅遊熱區,經常會有客人來“必剩客”詢問情況,但當客人一聽到“必剩客”客房的價格是農家樂客房價格的兩倍時,紛紛被嚇跑了。雅琪耐心地給客人講解“必剩客”客棧的特點,但客人們並不買賬。開業3天,也沒有一個客人入住,雅琪急得寢食難安。

  當晚,雅琪把自己的煩惱傾訴在網上自己的空間裡。有個好友提醒她:“你可以高薪聘請一個酒店試睡員,讓試睡員幫你打響客棧的名氣啊!”雅琪覺得好友的建議不錯,只是自己手上的錢已經花得精光。就在此時,客棧裡迎來了一位“必剩客”級別的大齡剩男。於是,雅琪和這位剩男談妥:這位剩男可以免費入住客棧任何一間客房,但他必須在10家論壇貼出自己對“必剩客”客棧舒適印象的帖子。

  說來也巧,這位剩男恰好是一位時尚雜誌寫手,這樣的交換條件對他來講,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有了剩男文筆優美的宣傳,再配以高清晰的房間照片,雅琪的“必剩客”客棧很快在都市剩男剩女圈子裡打出了名氣。週末的時候,客棧一下子迎來了好幾位都市剩男剩女。

  “客房價位高不要緊,但一定要讓客人感到物有所值。”有一位在客棧居住過的客人,熱情地向雅琪提出了建議。這位房客說,客棧雖然環境幽靜,有助於剩男剩女撫慰受傷的心靈,可設施太過於簡單,除了客棧的名字有些賣點,其他皆過於普通。他認為客棧內應該再新增一些獨特的設施。

  其實,雅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只是苦於自己實在是囊中羞澀。客棧開業一個星期以後,總共入住了10位房客,其中第一位房客還是免費的,其他房客每天收費90元,除去客房日用品更新的費用,眼下,雅琪的手裡只剩下不到200元錢。

  眼前窘迫的境遇,讓雅琪有些後悔當初的草率投資。好在遠在廣州的妹妹瞭解到雅琪的難處,給她打來了兩萬元資金,支援姐姐把事業繼續做下去。

  有了妹妹的資金支援,雅琪又有了信心。考慮到都市剩男剩女的文化層次較高,雅琪購買了大量時尚報刊、筆墨紙硯和名貴的花鳥蟲魚,還特地選購了各種各樣的音樂器材,像吉他、古箏等,供房客有償選用……“必剩客”客棧的內涵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客流量猛增。

  有一次,一位顧客把自己的字畫遺落在了客棧。這是一幅納蘭性德的《虞美人》:“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字跡遒勁大氣,意境憂傷悽美。雅琪根據房客登記時留下的***,與房客取得了聯絡。房客建議雅琪把那幅字畫懸掛在他居住過的房間裡,說說不定會遇到有緣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幾天之後,這幅字畫還真的引起了一位入住這間客房的都市剩女的興趣,她激動地向雅琪打聽這幅字畫的主人,還滿懷傾慕地索要了主人的***。

  沒想到半個月之後,一對戀人光顧了雅琪的客棧,這對戀人正是那位剩女和那幅字畫的主人。他們向雅琪道謝,稱“必剩客”客棧是為他們“牽線搭橋”的紅娘。

  風生水起 打造剩男剩女的靈魂家園

  意外做了一次“紅娘”,雅琪受到的啟發不淺。從此,“必剩客”客棧又多了一項服務內容:雅琪請人在客棧大廳的顯眼處特地打造了一堵人為的“牆”並將其命名為“愛情牆”。房客可以選擇在“愛情牆”上留下自己的信物和名字,期待日後的有緣人和自己牽手。

  這項服務內容新穎別緻,那些都市“必剩客”甚至“剩鬥士”們既享受了客棧的舒適,撫慰了疲憊失意的心靈,還能尋找到和自己有緣的另一位。

  漸漸地,“必剩客”的名字越來越響,成了剩男剩女們的好去處。有的客人開始花大價錢長期包租客房,原來的6間客房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客人的需要。

  2011年春節後,雅琪擴大了客棧規模,花大價錢租下了整座農家樂小院。

  受“必剩客”客棧生意火爆的影響,當雅琪把整座農家樂小院全部裝修一番後不久,整個景區打著各種各樣***的“必剩客”客棧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激烈的競爭讓雅琪不得不考慮更新自己的服務模式。一天,一對長期包房的青年男女提出要退房,原因是客棧裡除了一間大廚房之外,再沒有可以供房客們自己動手做飯的地方。

  客人的退房讓雅琪捕捉到了另一絲商機:在客棧裡新增一間間情趣小廚房。雅琪自己動手把客棧廚房設計成西方情趣式空間,從櫥櫃到吧檯再到廚頂吊燈,全部採用色彩明麗的果蔬形狀,使整個廚房看起來既個性獨特,又暖意洋洋。

  “必剩客”的硬體更新後,前來入住客棧消遣或租用情趣廚房開派對的剩男剩女絡繹不絕,滾滾財源也隨之而來……

  有一次,雅琪無意中看到一位剩男從廚房裡拿走一把劈柴的斧頭,她覺得很奇怪,便尾隨其後想看個究竟。只見那個剩男徑直走到客棧附近的山坡上,向一塊空地狠狠地劈了下去……雅琪驚出一身冷汗,連忙上前詢問原因。

  原來,這位剩男是網路偷菜一族,通過“偷菜”對種菜產生了興趣。現在,他看到這裡土地這麼肥沃,卻一直閒置著,覺得挺可惜,於是想在這裡開闢一片小菜園,把網路裡的偷菜搬到現實中來。

  這個主意不錯!與有關部門協商後,雅琪租下了山上的一片荒地。經過開墾和翻整,“必剩客”菜園對外公開租賃。

  客人們可以在這裡租賃一小塊土地,種上自己喜歡的蔬菜,還可以以菜傳情,比如有哪位剩男看上了哪位剩女,卻不好意思當面表達,就可以利用偷菜、種菜來傳遞自己的情意。

  一位剩女給雅琪打來幸福的“投訴”電話,“狀告”自己的小菜園被人強行打理,雅琪暗笑不已。女孩哪裡知道,雅琪就是那位霸佔別人菜園的剩男的“同謀”。原來,那個男孩看中了這個女孩,卻羞於直接表達,於是每個週末都會來“必剩客”,暗地裡為這個女孩打理菜園,並關照雅琪對此事保密。

  看到自己“同謀”的成果,雅琪欣喜不已。

  現在,雅琪繼續完善更新著“必剩客”客棧的軟硬體設施,每隔一段時間,客棧就會推出一項新穎的服務專案。

  開業一年多來,“必剩客”客棧成功地讓10多對剩男剩女牽手,雅琪也賺到了20萬元,比以前做設計師的收入高得多。

  都市的鋼筋水泥,讓剩男剩女的心靈更加堅固保守,而“必剩客”客棧用自己獨特的都市風味和田園風光的自然結合,給剩男剩女的心靈增添了一份天然柔情。心裡多一份柔情,就會多一份愛情眷顧的機會。

  2011年7月,雅琪接受記者採訪時,躊躇滿志地說,她對自己和“必剩客”客棧的明天充滿了信心,她說:“希望更多的剩男剩女在這裡找到自己的愛情,包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