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去創業賺錢的故事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看看那些創業賺到錢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緻富道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大學生三年前交不起學費 如今網際網路創業年賺200萬

  劉大睿,是東北林業大學經管學院大三的學生,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公司董事長。從打工攢學費到年收入200萬元,劉大睿只用了兩年時間。日前,他獲得了省青年五四獎章,也是該獎項設立17年來首個在校大學生獲獎者。

  從幹力氣活兒起步

  劉大睿家住雲南偏遠山區。2012年他考上東林,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為了籌集學費,劉大睿上過磚廠,裝過一整車的磚,還去工地扛過水泥。

  大一寒假,劉大睿決定在大學做點什麼。他把在火鍋店當服務員的錢和貧困補助攢下來,從雲南帶了很多玉石飾品回到學校。他又向室友借了8000元,獨自前往中緬邊境採購玉石。每個週末,他帶著玉石飾品到中央大街擺地攤,慢慢籌集到資金。

  遇危機執著拯救公司

  2013年,劉大睿與合夥人註冊了哈爾濱時光慢遞有限責任公司,其業務是把文化創意與網際網路結合,追蹤記錄人生美好時光,融入時間元素的紀念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學生可將4年的成長記錄發給公司,畢業後將自動生成多媒體產品,以此留住青春。

  但此時,父親8萬元的醫療費令他苦不堪言,更讓他備受打擊的是,公司又遭遇騙子欺詐,面臨失敗。當時,大部分成員離開團隊只剩下7個人。去年5月,公司成員齊心協力完成了一批業務,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正是這種執著拯救了公司。

  明年將業務推向全國

  去年5月,在校團委支援下,公司成為國家級大學生創業專案。同年10月,公司參加“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實踐挑戰賽榮獲銀獎。11月,公司在廣州股權交易中心青年大學生創業板掛牌,是團中央主導的全國首批青年大學生創業掛牌的19個公司之一,公司研發的“拾憶”APP第一個版本正式上線推廣,上線10天使用者量達到13700人。目前,公司年盈利200萬元。

  劉大睿通過校勤工助學中心僱傭了30人,其中近20人來自於貧困家庭。公司每月為他們發放共3萬元工資,解決了大家的生活費。下一步,劉大睿計劃將公司打造成一個文化創意與網際網路結合領域的品牌,明年將業務推向全國讓公司真正走出校園。

  二:

  19歲大學生創業之路 從賣甘蔗起家到擁有3家企業

  大家好,我是黃盛傑!很榮幸能講述我的創業故事和創業歷程。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我和你們 一樣在畢業的那一刻領到了自己的期待已久的畢業證。但是,在走出校門的時候,我和很多人不一樣,我選擇了創業。其實,確確的說應該在學校就已經選擇這麼做了。創業是一條令人挑戰的路,險惡的路,是一條遙遠的路,一條美好的路。我們在創業之前,首先要知道自己是適合創業還是適合工作,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創業。所以,在做選擇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自己,在選擇之後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

  入學之路

  2009年,我進入廣西財經學院學習,和其他孩子一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一大夢想---大學夢!但是,我跟別人有所不同,因為我剛進校門的時候沒有學費因此選擇了綠色通道,就是助學貸款讀書!當時我深深體會到,天無絕人之路!有一種絕處逢生的感覺。從那時開始,我漸漸意識到了什麼。

  進校沒多久,我爭取到了學校的貧困生名額及勤工儉學的工作崗位,我在大一的時候的崗位職責是每天早上5:50分起床去開教室的鐵門和一樓的教室門。這事令我感到很幸福,因為我起得比別人早,因為我開的是學習之門,成長之門,捏在我手裡的是一把把智慧的鑰匙。

  艱苦賣甘蔗

  入學那年10月份,南寧部分校園發現禽流感患者,我們學校為了保證學生安全和做好疫情防禦工作,給在校的學生放了兩個星期的假期,要求學生不能留校。而此時,我突發奇想,要不去外面打工自己賺錢怎麼樣?反正還有幾個朋友也不回家乾脆帶他們一起去。於是我真的這麼做了,我帶領幾個朋友從學校出來來到郊區我們6個人湊夠了160元租了一間即將拆掉的房屋。6個人就是這樣擠在這不到7平方的小屋裡,雖然很擠,但覺得很踏實。

  白天我們賣甘蔗。 “我們首先要把房屋的租金解決了,這段時間的生活費也要有保證。”我對自己說。我認真計算了一下,當時每捆甘蔗的成本在20元左右,可以賣到70元左右,利潤在40到50元,6個人要吃飯每天大概花60元,就是每人每天2碗粉。那麼一天至少要賣2捆甘蔗才有飯吃有錢賺。於是我們每天從五里亭市場採購兩捆甘蔗,揹著甘蔗就到附近街道上銷售,那段時間每天都可以賣去兩捆以上,晚上回到住處時已是1點多,渾身疲憊。我們沒有車,去五里亭都是走路的,至少30分鐘,然後大家一起扛著甘蔗出來找地方賣,連公車都不敢坐。就這樣兩天過去了,突然有三人嫌累嫌髒要求退出。結果,最後只有和其中一位同學堅持了下來。我們兩個就這樣堅持完了這個14天的假期,每天都如此。回到學校後我們感到很自豪,我們感覺到自己比別人邁出了一大步,比別人走了更多的路。之後的日子,只要課餘時間充足,我就會出去賣甘蔗。

  三輪車敲開創業門

  賣甘蔗可讓我自給自足的同時還有一點點盈餘,就在大二下學期的時候,我利用節省下來的一些錢和向朋友借的一共3000元錢買了輛電動三輪車。終於從無車族變成有車族,開始騎著三輪車獨自到市場進貨再到農院路、火炬路、秀靈路一帶等地方銷售水果,開始了路邊三輪賣水果的生活。

  “五里亭市場的水果普遍沒有江南區那邊的海吉星市場水果新鮮且價格會貴一點。雖然去海吉星比較遠,但是至少可以買得到更加新鮮成本更低的水果。” 我很看重水果的新鮮程度和價格。那時候,我的三輪車上主要是賣單一的砂糖橘、蘋果或者臍橙、雪梨等,每車水果成本一兩百元,賣得好的話一天下來也能賺到近百來塊錢。那時候被城管趕過好多次,還被當場抓住過幾次。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西大里面賣西瓜的時候被保安抓了。開三輪車在外面銷售的那段日子是十分艱辛的,每天都是一下課後就出去進貨,到晚上將近凌晨才收攤回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