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優美滿分議論文

  議論文寫作過程我們通常可以說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既然議論文寫作都是圍繞著問題展開,那麼議論文的謀篇佈局、行文思路是我們也可以用問題來組織。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篇1

  老人們常說,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都有各自定數。有一個故事:說有個船主找了個漆工給自己的船刷漆。漆工發現船上有個洞,雖然這不是他份內的活,他還是找來木板、鐵皮等將漏洞全補好了。過些時,船主給漆工送來一大筆錢。漆工不解地說:“工錢您不是已經給過了嗎?”船主說:“這是感謝你補船漏洞的錢。”

  漆工訥訥地說:“那是順便補的。”船主卻說:“當聽說我的孩子們駕船出海,我就害怕他們回不來了,因為船上有漏洞。現在他們卻平安歸來,多虧了你呀。”這個故事簡單,卻蘊涵著一些不簡單的道理。事有因果,互相聯絡。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做人一定要多做好事多行善,才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在這方面,歷史上、現實中因果報應的事例舉不勝舉,歌裡唱得好: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這世界會變成美好人間。而眼下這個物俗橫飛的商品經濟社會裡,出現了多少道德滑坡、令人髮指的事件,傳統美德好似沒了市場,學習雷鋒成了做秀,起碼的做人準則完全失脫,許多人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不提空洞而拔高的口號,就從能做到的道德規範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容易為人接受。一旦習慣成了自然,社會風氣自然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拿遵守交通規則來說,內地許多城市高架橋越來越長,可交通擁堵卻越來越嚴重,而彈丸之地的香港,車比內地多,路比內地窄,卻很少發生堵車。人人按交通規則行事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變成了每個市民的自覺行動,其結果必然是交通順暢。

  回到故事裡來說話:油漆工寧肯吃點小虧也要做些份外事的行為看起來是一個偶然行為,卻也是他長期養成的良好習慣,這也許是他為了口碑和生計而這樣做,堅持不懈就變成了必然。另一方面,船主孩子駕船出海是偶然,船出海是必然,漏洞補上是偶然,漏洞不補會出事是必然,船主給錢是偶然,做好事得好報是必然,這一切皆源於辯證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還是要提倡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好的良好風尚,那樣的話,美好人間才有可能成為必然。

  篇2

  上帝是公平的,當他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道窗戶。

  ——題記

  也許是世事的不幸讓你夜以繼日的勞作化為泡沫放飛。不要感嘆上帝多麼不公平,生命的巨斧在為你雕鑿。在屈辱中成就輝煌的人,從沒追問過不公平;在坎坷中抱著樂觀曠達的人,從沒哀嘆過不公平;在生與死之間選擇自刎的人,從沒感慨過不公平。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人生遭遇是不幸的。漢武帝審問後,把司馬遷定了罪,本應受腐刑的,但他拿不出錢贖罪,就受了刑罰,被關在監獄裡。當死降臨到司馬遷頭上時,他選擇了生,隱忍苟活因“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文采不表於後世。”上帝的不公平,鑄就你的事蹟彪炳史冊,名字流傳千年,人們會記得你曾經說過:“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情圓缺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物質匱乏,精神蕭索,這反而讓他變得振作和成熟起來。在他的領導下,黃州的百姓都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社會秩序井然。後來黃州的人民為了感謝蘇東坡,備下貴重禮品贈予。上帝的不公平,成就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數風流人物”這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呢?當我們看到歷史名人的光輝聚集在他們身上時,我們可否還再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公元前2XX年,曾經吒叱風雲所向披靡的蓋世英雄項羽走上了絕路。他的軍隊在垓下安營紮寨,士兵越來越少,糧食也吃沒了,劉邦的漢軍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又層層包圍上來,於是冒圍走,陷大澤中,東渡烏江,曰:“天亡我也!無顏見江東父老。”滔滔的江水洗去不了英雄的淚水,船上的勸言撫平不了心中的傷痛。上帝的不公平留下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豪邁,雖然項羽不能稱霸天下,但是他的英雄氣概永遠留在我們心靈的深處。

  不要埋怨生命的不公平。法國的大文豪雨果說過;“我只將所有的不幸注入心底,心底便開出最公平的花。”忘掉不公平,讓不公平的土壤開出生命中最絢麗的花朵。

  “不幸,是信徒的洗禮水,強者的進升階梯,弱者的無底深淵。”我們應該做生活中的強者,在不公平的暴風雨中接受生命的磨練,去追求生命的公平。

  篇3

  開啟塵封已久的窗戶,也許你就能夠看見東籬黃花;敞開封閉已久的心門,也許你會收穫冬日溫暖的陽光。

  ——題記

  青青翠竹,因為等來習習晚風,終於有了沙沙竹喧;鬱郁黃花,因為迎來秋霜,終於綻放出沁人的花香。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虎嘯深山,駝走大漠,世間萬物皆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它們都能夠在沉寂許久之後浮現蒼穹,躍出水面,震響山谷,留下串串駝鈴聲……這是等來的生命之音。

  翻開歷史的篇章,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沉寂之後,寫出了鴻篇鉅製,多少曠世豪傑在沉寂之後創下了不朽的豐功偉績。

  越王勾踐在被吳王夫差打敗後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放棄,他選擇了“臥薪嚐膽”,選擇了隱忍堅持。在沉寂了多年後,終於一舉殲滅了吳國,打敗了吳王夫差,重新奪回自己的郡國領域。勾踐的史例證明了在沉寂中崛起,在等待中迸發。

  同樣是兵敗的項羽在自己遇到困境的時候卻選擇了烏江自刎。他缺乏的是面對江東父老的勇氣,缺乏的是沉下後等待浮起的決心。於是他只能成為一代末路英雄,成為烏江邊一座不倒的豐碑,但是終究無法等到奪回屬於自己的一統江山。這個悲劇充分說明項羽他關閉了心門,拒絕了陽光,沒有看到失敗是成功之母的信心。

  人生中的機會很多,可是機會往往垂青於有準備的人。還是常掛在嘴邊的例子,樹上不知落下了多少蘋果,只有牛頓發現了,於是牛頓定律問世了;冒著蒸汽的水壺家家都有,偏偏瓦特注意了,於是有了蒸汽機的發明。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靈感只青睞那些善於思考的人,機會也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那些能沉得住氣、經得起等待的人。

  太多的人渴望自己的杯子裡能注入那些丹青妙手的香茗。但他們卻不懂得厚積薄發的道理,他們總是將自己的杯子放得比那些茶壺還高,香茗怎麼能注入其間呢。要知道澗谷之所以能夠得到一股清泉,是因為它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很低;同樣,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和經驗。

  人生苦旅,猶如駝鈴聲聲,黃沙漫漫,只有堅持,只有等待,才能一步步走出大漠,走出荒蕪,走向希望的綠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