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民創業故事材料

  創業要想創業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堅持到底。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蹟,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返鄉農民創業故事材料,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湖南郴州“泥鰍大王”的科技路

  桂陽縣有個 “泥鰍大王”,叫李經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報的一項發明專利,被江蘇省一名客商看重,開了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 “準專利”值這麼多錢?近日,筆者來到該縣鹿峰街道新澄村採訪了李經武。

  “現在水質還可以,大家把水裡的雜草撈出來,以便進一步保證水質。”李經武正穿著長套鞋在泥鰍塘裡和工人們一起撈雜草。筆者瞭解到,他養的33畝泥鰍苗馬上就要集中捕撈了,現在正是關鍵時期。

  “聽說你的"準專利"有人開個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發明值這麼多錢啊?”筆者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呵呵,這可是我研究了幾年的成果,名稱叫泥鰍專業飼料。”李經武告訴筆者,這種飼料是為鰍魚量身訂做的,既可以節約飼料成本,又能讓鰍魚長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經武承包了3畝水塘養殖泥鰍。幾年來,買鰍苗賣泥鰍,效益平平。在該縣科技特派員唐高雲的指導下,他的思路豁然開朗,從2009年開始鑽研泥鰍催產、人工受精等孵化技術,經過10多次失敗,當年攻克了孵化難關,掌握了先進的孵化、育苗技術。

  李經武並不滿足。養殖泥鰍5年來,好鑽研的李經武前前後後一共擁有了泥鰍催產注射固定套、鰍苗捕撈裝置、泥鰍種苗孵化池等六項專利。在競爭激烈的養殖業中,這些專利的取得讓老李的泥鰍養殖之路越走越寬。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賣鰍魚苗和技術,只有在養殖技術上不斷進步,在提高鰍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業才能越做越大。”李經武說,“科技就是生產力,今年我可以賣出1.5億尾鰍苗,產值在300萬元左右,贛州、衡陽等地147家養殖戶慕名而來買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養殖技術和鰍苗成活率高。”如今,李經武與本縣和外地的187戶養殖戶簽訂了長期供苗合同,帶動養殖面積1700餘畝。

  二

  敗家女砍光果樹貸款種羊肚菌

  “有些羊肚菌開始冒頭了。”3月30日一大早,38歲的八爾姆欣喜不已。當天,她像平常一樣來到種下的8畝羊肚菌地頭,準備給羊肚菌澆澆水,驚訝發現泥土間已有部分黑頭白身的羊肚菌冒了出來。“照這樣的生長態勢,4月份就可以收穫了。”八爾姆說。

  試種羊肚菌她成父親眼中的“敗家女”

  只有小學文化的八爾姆,是馬爾康市黨壩鄉劍北村的一個普通村民。2009年,八爾姆的丈夫因腦溢血去世,留下了她和2個兒女。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賣水果、種蔬菜和打零工的收入為主。

  2013年的一天,八爾姆在電視上偶然看到介紹如何人工種羊肚菌,“以前在山上撿到過羊肚菌,沒想到還可以人工種植。”加之羊肚菌營養豐富,種好了價格高還不愁賣,於是,她決定試種看看。

  經過一番思考,第二年3月,八爾姆砍掉了家裡的3畝多白櫻桃樹,並拿出其中的一畝地,花費5000元錢從外地引回菌種,嘗試種起了羊肚菌。

  “3畝白櫻桃樹,一年最高可以賣2000多元,最低也能賣個600多元。”八爾姆近70歲的老父親對此十分不理解,認為她不務正業,甚至罵她是家裡的“敗家女”。

  老父親的不理解,並沒有讓她氣餒。怎麼管理,技術不懂,她就讓妹妹澤旺哈姆網上查資料、找答案。同時,她還在綿陽專門報了一個羊肚菌種植培訓班,學習羊肚菌種植、管理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八爾姆試種的羊肚菌成功了。她告訴記者,她至今都記得種出來的那羊肚菌味道,很香。除送給一部分親戚朋友品嚐外,當年她還賣了4000多元錢。

  支援兒女讀書她貸款15萬元再種羊肚菌

  八爾姆的大兒子孫小紅在阿壩州衛校讀職高,小女兒澤朗哈姆在馬爾康市第二中學上初二。“除去學費,兩個人的生活費一個月就要1500元左右。”八爾姆坦言,她一年的收入才4000多元,對於像她這樣的家庭,感覺壓力很大。

  八爾姆也曾試圖勸說兩個兒女放棄讀書,然而,兒女們並不同意。為了支援兒女們讀書,她覺得只有在田地裡“下功夫”,才是唯一的出路。

  種一畝蔬菜,一年也就2000元錢左右。賣水果亦是不能滿足家裡的開支。為此,去年10月,她又把家裡的3畝多蘋果、梨子樹砍掉,並貸款15萬元,在50多天的時間裡,請來親戚朋友,建起了黑色的防晒大棚,安裝了400多個噴水管,共種植起了8畝羊肚菌。

  然而,劍北村屬於金川電站的淹沒區,未來10年內,這裡將全部淹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裡擴大收益?“目前,羊肚菌的乾貨市場價是每斤600多元,鮮菌每斤60元左右。”八爾姆說,村裡的氣候適合一年種兩季羊肚菌,但買回一畝菌種需要5000多元錢,她希望政府能給予她一些政策和資金支援。她也準備租借鄰居的20多畝地,擴大羊肚菌種植規模,力爭取得更好效益。

  讓八爾姆高興的是,今年內,黨壩鄉政府已計劃為她的羊肚菌基地修建3公里的灌溉渠道,徹底解決灌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