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返鄉創業致富故事

  創業者,眼睛要看得清目標,腦海要想得到策略,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創業致富之路。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張林友養蜂賺錢的創業故事

  ——張林友的養蜂故事

  四周群山清秀蒼翠,山上綠樹成陰,各色花兒競相綻放,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穿村而過,村中成千上萬只蜜蜂飛舞,忙著採集花蜜。5月25日,記者在水北街鎮翁村馬安看到一幅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畫面。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靈”的主人叫張林友,今年72歲,有著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從上世紀六十年代最初的幾群土蜂發展到現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業”做得紅紅火火,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蜂王”。

  提起養蜂人,在大多數人的腦海中,都會浮現那些載著蜂箱尋蜜源、哪裡有花去哪裡的遊徙養蜂人的生活。他們風餐露宿,與蜜蜂為伴,在辛苦中收穫甜蜜。然而,張林友卻與眾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門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過著頗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們村歷年來就有著保護生態的傳統,這些年來,大家寧願日子苦點,也不動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著綿延10裡,面積5000多畝的生態公益林,這上好的環境給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釀出了馬鞍源獨有的口味蜂蜜。”說起自己的村子和蜂蜜,張林友頗為自得地告訴記者。

  “活到老,學到老。養的時間長了,也就能摸索出養殖蜜蜂的一些規律。”張林友說,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他最新“張氏收割蜂蜜技術”,蜂箱裡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時放入搖蜜機,雖然搖出蜂蜜,也把裡面的幼蟲給破壞了,影響蜜蜂的成活率。而現在把蜂框分上下兩層,只要把上面一層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層***,這樣節省勞力,又提高幼蜂的成活率。

  “養蜂雖然是個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時是最幸福的。”張林友說,這些年幾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現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開始,都是最好的蜜源,這時也進入了蜂蜜的高產期。為保證蜂蜜的濃度,他一般都會選擇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採回的蜜。他說,蜂蜜經過一夜的風乾,水分會很少,由於貨真價實,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門就賣光了。年景好時,80箱蜜蜂,一年能產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達8萬元。

  由於技術好,前來學習養蜂技術的人絡繹不絕,張林友的“甜蜜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2012年他成立了馬鞍源蜂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從最初的5戶發展到現在71戶,蜂蜜不僅在福州、廈門等地銷售,還賣到臺灣、馬來西亞。去年,合作社銷售9噸蜂蜜,年收入140萬元。今年預計可產蜂蜜15噸,銷售額在240萬元左右,合作社還打算註冊商標,把馬鞍源蜂蜜做大做強。

  “最初養蜂,是想靠養蜂賺錢。現在不管虧還是賺,我都願意養,比起賺錢,養蜂更像我的一種愛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渾身不自在。”張林友說,四十多年的養蜂經歷,蜜蜂早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裡也是常常夢到蜜蜂的事,經常會因為夢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嚇醒。看著蜜蜂在空中飛舞,聽著蜜蜂嗡嗡作曲,感受著蜜蜂在手上癢癢爬動,他覺著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覺。

  二

  種七彩椒創業做深加工年營業額2100多萬

  勇敢面對近百萬元貨款泡湯的創業風險,與10多位戰友多年來聚在一起創業打拼,從來沒有分開——“辣椒人”老賀

  創客語錄:

  市場瞬息萬變,不變的是執拗的性格和有擔當的情懷。做一名執著的創業者,執著也是一種任性。——賀志勇

  4月13日,記者來到寧遠縣冷水鎮賀家村,看到村後的荒山都在修路開渠、平整土地,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賀志勇穿一身的藍布工裝,開著他那輛一顛就彷彿會散架的吉普車,帶領大家參觀他剛剛開墾出來的冷坪山。這裡的土質,種出來的辣椒又香又辣,種出來的山腳蘿蔔甜得可以當水果吃。去年,賀志勇的寧遠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該縣發動農戶種植野山椒、七彩椒等各色辣椒近2000畝,仍意猶未盡。

  “村裡的荒山荒地有700多畝,開墾出來承包30年,每年能夠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賀志勇告訴記者,他將根據不同土質特點,種植辣椒、小籽花生或果樹,構築他的綠色農莊。

  要重點打造的,是神奇的七彩椒基地。將珍珠椒與四季果嫁接而成的七彩椒,小櫻桃般大小,從掛果到成熟,能變幻出7種顏色,肉質又厚又脆。種得好,一株的產量就達20公斤,價格是普通辣椒的兩倍。去年,賀志勇試探性種了20畝,被當地電視臺一宣傳,縣城裡的人爭先恐後開車來“賞椒”。賀志勇索性請他們自己下地採摘,再教他們如何醃製,一天竟能採摘上千公斤。

  “今年,再加種100畝。”賀志勇說,七彩椒不僅觀賞性好,醃製成的醬汁七彩泡椒也是暢銷產品。

  至此,賀志勇任理事長的寧遠縣合豐野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品種達到8種,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辣椒王”。而且,合作社農戶種植的辣椒,雲泰公司都會以保底價或市場價回收,再利用他在廣東深耕多年的銷售網路,銷路不愁。

  當然,這裡面利潤最可觀的,就是他深加工而成的“老賀”牌系列醬椒、泡椒製品了,足有15個品種。“一塊錢一斤的辣椒,可以制4瓶辣椒醬,按1瓶5元錢計算,深加工收入就是銷售原材料的20倍。”老賀說,7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以貿易見長的老賀,涉足食品深加工,頗費了一番周折。

  2008年,老賀在廣東省佛山市開著雲泰貿易商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場國際金融風暴,由商行供應糧油副食品的幾家大工廠,一夜之間倒閉,他的近百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面對從全國各地跑來跟隨他一起闖蕩的戰友,老賀打起揹包,和10多位戰友一起來到廣西百色和容縣等地種植野山椒,很快種植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參軍入伍7年,培養了一股不服輸的犟勁。”

  老賀動起了回到家鄉寧遠搞農業深加工的念頭。搞農業深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技術,老賀決定自己去學。他先後來到廣東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起了保安和搬運工,抓住一切機會向技術員請教。他在外面學,然後電話遙控妻子在老家做試驗,做出來的試驗品,客戶品嚐後個個讚不絕口。短短5個月,他花去了近10萬元的學費。

  去年,“老賀”牌系列醬椒製品,營業額達2100多萬元。老賀今年要做的,就是把家鄉遠近聞名的太平辣椒、冷水山腳蘿蔔等特色農產品拿到北京去申請地理標誌認證,而且,相關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也在申請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