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返鄉創業致富事例

  創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恆心和毅力堅持不懈的發展過程,看看那些返鄉創業致富的事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和勇氣。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兼職農夫種十畝桑葚園 去年賺三萬

  在青西新區的靈珠山街道辦附近,有一片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桑葚園,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小夥兼職打理的,近十畝桑葚園在去年收入3萬元左右,果園裡的桑葚從五月中旬成熟後,小夥子在朋友圈裡釋出資訊,到這裡採摘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在最初創業的時候,家裡人卻並不同意,不過,小夥子靠著自己的一股幹勁兒,讓桑葚樹見到了收益,也在家人那裡得到了認可,他說,自己想種植齣兒時桑葚的味道。

  兼職農夫打理近十畝果園

  記者聯絡到王元兵時,他正在忙活著給客戶發貨,片刻也閒不下來,從五月中旬以來,這樣的忙活情形一直持續。王元兵在2007年畢業,幾經輾轉進入一家銀行工作。他說,自己本身就是農村娃,初中開始跟著父親賣桃,對土地有一種抹不去的情愫。

  從2007年他就發現,市場上的桑葚頗受到歡迎,而且還不便宜,每斤的價格達到了10元,可是,這些桑葚已不是當年的口感,這讓他萌生出一個想法,打算在自家的果園裡種植桑葚。說幹就幹,他在網上諮詢了商販,後來又專程跑到河南、浙江等地學習,把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花費在了路上。後來,他從浙江以5元一株的價格購買回桑葚樹苗,種植在自家的果園裡,從此開始了種植桑葚的路。

  他平時在銀行工作,下班就往果園裡面跑。王元兵說,原本,自己的果園只有三畝地左右,後來他看親戚的田地一直荒著,老人上了年紀也不打理了,就商量著直接租了下來,讓種植的規模擴大到了近10畝。桑葚園建好後三年才見效益,而且最初幾年產量不高,他只能自己跑到市場上去賣,一天最多能賣掉60斤。今年,已經是種植桑葚的第六個年頭,一畝地的產量能有800斤左右,去年,在桑葚的成熟季裡他賺了三萬元。他說,今年,果園裡的桑葚賣到了每斤20元。

  種地遭反對,家人不管桑葚

  說起創業的經歷,王元兵也走過一段苦日子。從菏澤學院畢業之後,王元兵入行做了會計,後來才轉入銀行做業務。在家人看來,這也算份靠譜的工作,可看到王元兵三天兩頭往地裡跑,他的父親就氣不打一處來,老人更希望他專注主業,不用兼職到地裡忙活。

  王元兵說,開始種植桑葚的時候,他沒有給父親打招呼,從外地買了150棵果苗,直接種植到了果園裡。對此意見較大的父親***,平時給桃樹澆水施肥的時候,從不管理這些新種的桑葚樹,王元兵也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到田地裡澆水施肥。平時,從單位下班之後,他就到果園裡轉悠,打理自己花錢買進來的桑葚果苗,週末也都耗在了果園裡。

  看到王元兵的堅持後,父親的態度有所改觀,從桑葚樹結果並有收益後,這種態度更是得到改觀,可是,一家人缺乏管理經驗,之前也走了彎路。比如給田地打除草劑,結果使得50棵果苗枯死在田裡。王元兵看著也心疼,但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剛買回來時如同麥秸一般的桑葚樹已經長到兩三公分粗。

  桑葚得病損失一千多斤

  幾經打探,王元兵瞭解到,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薛家島,曾有人專門種植過桑葚,果樹也都已經長大,他了解到,對方的土地要改為他用,就找上門將果樹買了下來,一下子,果園裡面多了百棵桑葚大樹。目前,果園裡已經有桑葚樹三四千棵。

  不過,王元兵還是缺乏經驗,他說,今年,桑葚樹已經有果子了。可是,樹木也莫名其妙地得了怪病,一些果子甚至還沒有成熟,就爛在了果園裡面,看著掛在枝頭的已經泛白的桑葚,王元兵是說不出的心疼,他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損失能有1000多斤,相當於一畝地在豐產期的產量。

  他自己也在慢慢地學習,他說,自家的桑葚樹得了白果病,他已經盤算,希望來年別再有損失。

  盼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

  王元兵的銷售渠道在網上,主要是從朋友圈裡挖金子,從桑葚開始上市後,他就在朋友圈裡發了資訊,沒成想,這一下倒是火了起來,有不少人到果園裡採摘,一些客戶也聯絡他訂購,讓自己的銷路不再犯愁。在王元兵的心裡,有了長遠的打算,他想要建自己的綠色桑葚園,讓到果園裡採摘的人放心吃,甚至在施肥上也是格外的講究,多用一些雞糞、牛糞和黃豆之類的有機肥。之前,由於果樹較小,出果率並不太高,而今年,果樹一下進入豐產期,前來採摘的人也絡繹不絕。

  “現在,我和家人是連軸轉,訂單都排不過來。”王元兵說,進入桑葚果上市的時間後,他都會接到大量的電話訂單,桑葚供不應求成了讓他頭痛的難題,但他告訴記者,自己有信心將桑葚園逐步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桑葚採摘基地和優質樹苗培育基地。

  客戶也漸漸地多起來,王元兵也盤算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可是,自己跟村裡人溝通了許久,也沒能夠得到土地上的支援。他說,村裡的人覺得他年輕,相應的社會經驗不多,這事兒一直沒辦成。每當想到這裡,王元兵就嘆氣,這成了心頭的一個結。

  二:

  種植紅喬薇成功翻盤的千萬“負翁”

  創業之路無止境,沿途可能鳥語花香,也可能荊棘密佈。

  趙挺勇就是一個經歷過風光與失意的創業者。風光時,他開著保時捷,住著豪華別墅;然而,被成功衝昏頭腦盲目轉行時,卻馬失前蹄淪為窮光蛋;幸運的是,他又從一株觀賞植物中覓得商機,得以東山再起。

  A.自信爆棚 身家近億的建築商成“負翁”

  趙挺勇1971年出生於浙江省紹興市的一個農民家庭。1990年,考上大學卻沒錢交學費的他,跟隨同鄉到上海浦東做建築工人。

  憑著聰明好學,他從搬運工一路做到專案經理,1992年下半年開始負責樓盤園林綠化。當時,地產行業慢慢崛起,趙挺勇敏銳地意識到,未來10年房地產絕對是個朝陽產業,心想與其在這裡辛辛苦苦地打工,還不如自己開公司當老闆。

  1996年10月,趙挺勇毅然辭職,成立一家建築公司。公司從小到大滾動發展,業務逐漸涉及道路、綠化、房產和市政等領域,到2005年底,趙挺勇的資產已高達8000多萬元。

  開著保時捷、住著別墅的他有了更多的想法,“何不在家鄉從事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隔行如隔山,朋友們聽說他要做農產品加工,紛紛勸他別冒險去做不熟悉的行當。但是,他卻選擇了一意孤行,於2007年註冊成立一家農特產品有限公司,承包幾千畝水域進行淡水養殖。同時,還一口氣投入6000多萬元,建造上萬平方米的廠房,進行農產品深加工。

  趙挺勇養殖鱔魚、甲魚等水產,由於在技術上是外行,加上對市場行情不熟悉,無法把握生產節奏和規律,導致價高時沒有產出。而由於資金需求巨大,趙挺勇被迫將廠房和汽車作為抵押申請銀行貸款,並將建築方面的資金不斷補充到養殖場。但隨著後期投入越來越大,最終資金鍊斷裂。趙挺勇的投資全部打了水漂不說,還欠下外債1000多萬元。

  B.引種成功 1萬株紅喬薇成“搖錢樹”

  那麼大的產業說沒就沒了,趙挺勇不甘心:自己負債這麼多,一定要找個好專案打翻身仗。

  為此,他前往全國各地考察創業專案。正在這時,他的發小從日本回國看望父母。發小告訴他,日本有一種叫紅喬薇的植物,抗風、抗寒、抗蟲,適合各種環境種植。

  趙挺勇眼前一亮,突然想起另外一個大家熟知的植物紅葉石楠也是從日本引種,十幾年來在國內創造了數千億元的價值。“如果能把紅喬薇做成紅葉石楠那麼大的產業,不就可以東山再起了嗎?”

  2009年春,趙挺勇前往日本考察。他了解到,紅喬薇的葉片全年都是豔麗的紅色,夏末秋初轉為紫紅色、花期長達160天,不但花開豔麗,更集觀花、賞葉為一體。同時,紅喬薇的淨化能力非常強,還具有藥用價值。

  2010年,經過發小牽線搭橋,他成功談妥紅喬薇引進事宜,一口氣帶回1萬株紅喬薇苗,在紹興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農民生活。1年後,他用1萬株引種苗培育出5萬株紅喬薇苗,第二年就有很多園林綠化公司看上了這個新品種。到了第三年,趙挺勇種植成功的5萬株紅喬薇,以每株180元的價格被搶購一空,除去3年投資,他獲得淨利潤700多萬元。

  到2013年底,趙挺勇的紅喬薇種植基地已經發展到幾百畝,並在湖北黃岡、荊州等地建合作種植基地,收到的3年-10年紅喬薇苗訂單也接近300萬株。“紅喬薇這種植物很特殊,打算後期進行深度開發,研究其藥用及保健價值,同時做旅遊休閒及科普教育專案。”趙挺勇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