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創業能幹什麼

  初中生由於對這個社會了解好不夠深入,接觸的太少,如果要創業應該選擇哪些專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初中生帶領村民網上開店 年營業額超千萬

  一位32歲的初中畢業青年,帶領村民網上開店,400多戶人家齊上陣,年營業額居然超過千萬,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從北京驅車5個多小時,就到了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的一個名為東高莊的村子。這個村子並不繁華,羊腸小道旁散落著農民的住房。然而倘若你要看到一個頭發上沾滿灰塵卻開著別克轎車的年輕人,千萬不要驚訝。因為在這裡,幾乎每個村民都是“老闆”。

  劉玉國就是這個村子400多戶人家中最早並帶領大家利用網路創富的。“以前喜歡寶馬,但是現在喜歡凱迪拉克了。”在連買3輛汽車後,劉玉國準備今年再購入一輛50萬元左右的汽車。而此前他雖做了16年的羊絨生意,竟連一輛夏利都買不起。

  雖然只有初中畢業,也不懂得開網店的任何技巧,曾被買家稱為“最菜的菜鳥”,但是如今32歲的劉玉國已被評為了當地的優秀創業青年。

  見到劉玉國,發現他比村裡人更講究一些——頗有質感的襯衫、電腦旁隨意放著的香水以及他那10多元一張的“金名片”。劉玉國坦言自己的一盒名片要花掉 1000多元,但是這在他看來是值得的。他說:“以前把名片遞過去,人家有時都沒有看就直接扔掉了,所以後來自己有錢了就印了各種各樣的名片,像這種‘金名片’對做小生意的人來講是最有效果的。一是接受名片的人不會隨意扔掉這麼貴的名片;二是這是身份的象徵,很容易得到合作伙伴的信任。”從16歲就開始闖蕩社會、接觸羊絨紡織的劉玉國,如今已總結出許多交易小門道了。

  村子裡的小富翁

  從年賺2萬元到年賺數百萬元,轉變源自2007年底。劉玉國在叔叔的鼓勵下,試著在淘寶網賣自家的羊絨褲。

  其實,在“觸網”之前,劉玉國的收益並不好。1997年,劉玉國在一家百貨公司開了一個羊絨衫精品店做銷售代理,沒想到辛苦攢下的20多萬元竟被自己信任的朋友騙了。之後,劉玉國回到清河再次創業,到2007年,劉玉國的羊絨加工廠已經有20多名員工了。但是由於自己生產的都是低附加值的產品,剔除日常開銷外,每年只能賺一兩萬元。

  就在這時,劉玉國的叔叔看到其他人在網上開店很賺錢,於是鼓勵他在網上也開一個店。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劉玉國借了一臺數碼相機,拍了幾張簡單的照片放到了網上。沒想到,竟然第一天就開張了。“當天就賣了435元。”如今的劉玉國還清晰記得,“網上交易省下了中間商的費用,利潤一下子提高很多倍,當天就賺了200多元。”這大大激發了他的熱情,一年後,劉玉國網店的營業額已經超過實體店。

  從實業到網店

  看的人多,買的人少。在創業一年多的時候,劉玉國發現,雖然自己的店面每天瀏覽量很高,但是交易額卻並不高。

  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這個聰明的年輕人。朋友說:“你可以只做羊絨線啊,讓自己在一個專業領域內成為第一,這樣可以帶來很高的人氣。”

  劉玉國先是調整網頁的產品目錄,將主要業務集中在羊絨線。在看到有效果後,他又調整了自己的工廠,把生產羊絨褲的機器全部都給了親戚,自己專門做羊絨線。 “2008年做完調整後,如果在淘寶網上搜索羊絨線,10張圖片中有8張都是來自我的店,因為那時專門在網上做羊絨線的店太少了。這樣,有意想買羊絨線的人一搜就會找到我的店,交易額增長得非常快。”劉玉國得意地說著自己當時的決策。

  將流量變成買主

  做了10多年買賣都沒買車,開了兩年網店竟然買了3輛車。村民們開始琢磨了,他能開網店,自己為什麼不能開呢?就這樣,清河縣的東高莊村竟然在劉玉國的帶領下,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淘寶”村。淘寶網、易趣、拍拍都成了村民們的陣地。

  清河縣是我國最大的羊絨紡紗基地。在這裡,家家戶戶都在做羊絨加工或者貼牌生意。雖然有像清河縣巨集業羊絨這樣的給lv、prada等大品牌供貨的企業,但更多的是做簡單加工或者貼牌生意的小作坊,一戶農民就是一個小作坊。將收集來的羊毛在這裡加工後銷往全國成為這裡的固定模式,然而,中間環節的層層過濾使得這裡的村民並不富裕。

  誰都沒有想到,網路竟改變了多年的發展模式。“以前發一箱貨物的利潤也就是500元,而現在利用網路,利潤至少可以達到兩三千元。”

  據清河縣縣委的工作人員介紹,東高莊村400戶村民,註冊的品牌竟有400多個,年銷售額在100萬元以上的達到了20多家。據劉玉國介紹,他已經收了好幾個小徒弟。

  400戶村民一起開網店

  從銷售額只有兩三萬元,到30萬元,再到超過1000萬元,劉玉國的網店就靠羊絨線,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而在他的帶領下,東高莊家家戶戶開網店創富。

  案例2:潘林軍——一個初中生的傳奇創業故事

  他做過消防員,經營過家電,成為當時嘉興市區最有影響力的家電銷售商,他還創辦了辦公傢俱公司,如今又涉足水族行業的經營他只是一個初中畢業生,在創業路上,他是非專業的,可以說,每一步,他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但從事每一個行業,他都能在其中闖出一片天,成為行業內響噹噹的人物。

  他的名字叫潘林軍,1977年出生的他,初中畢業第二年就參軍入伍成了一名消防兵。他說,三年的消防員生涯,是他這一生最引以為榮的。三年中,他從一名總拖後腿的新兵成長為嘉興市消防兵大比武六項全能優秀和單槓第二名的尖子兵三年中,他參與救火446次,獲得過部隊多個嘉獎,還是嘉興日報社的特約通訊員。他說,消防生涯的磨礪為他日後創業打下了堅實的精神基礎,他堅信:創業就像挖井,只要你肯堅持,總能喝到水。

  他的創業之路極富傳奇色彩,他的人生信條足以成為創業青年的楷模,帶著一份好奇,記者採訪了他。

  從擺地攤到行業佼佼者

  僅用了兩年時間

  因為初中畢業後在姐姐的家電銷售店裡做過營業員,退伍後,潘林軍想重操舊業。他本想獨立開店,但看到姐姐的銷售不景氣,滯銷非常嚴重,在家人的勸說下,他答應幫姐姐一起做。

  家電滯銷怎麼辦?看到建國路上正在開展銷會,潘林軍跟姐姐也一頭紮了進去。嗓子幹了,水都來不及喝一口,啞了,繼續吆喝白天擺地攤,晚上就在店裡修理有小問題的小家電。整整7天,沒有吃好喝好睡好過,但大部分庫存就這樣銷掉了。

  家電銷售逐步走出困境,機遇又來了。1999年1月,市區規模化的家電市場在建國路上建成了,潘林軍和姐姐一商量,決定大膽嘗試,租下一間商鋪,經營電視機、家庭影院等家電,代理多個品牌。

  生意越來越好,一間門面變成兩間,兩間變成五間,短短兩年時間,潘林軍幫姐姐經營的店成了這個行業的佼佼者。

  然而,市場如戰場,風雲變幻就在瞬間,國美、蘇寧、永樂陸續進駐嘉興市場,小打小鬧難成規模的家電銷售店慢慢淡出了

  5000元起家

  開創辦公傢俱新天地

  如果說,幫姐姐一起經營的家電銷售還體現不出他的創業智慧,那麼,5000元起家,獨資創辦起辦公傢俱銷售公司,應該足以證明他的才能了。

  2003年11月,獨具慧眼的潘林軍看到一些開發區的新廠、新公司很多,而經營辦公傢俱銷售的公司卻很少。潘林軍想,為什麼不直接上門推銷,採取量身定做的方式呢,如此,定能開啟一個廣闊的市場。儘管對辦公傢俱一竅不通,但精於銷售的他,還是堅定地踏出了這一步。

  1000多元買傳真機,2000多元買印表機,剩下1000多元就是他全部的創業資金。一家一家企事業單位跑,一個一個地打電話、發傳真,很多時候還要吃閉門羹,甚至連廠門都不讓進,見了老闆,還要察言觀色,伺候不好,就有被轟出去的危險。

  當時,不像現在有汽車,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手拿一個公文包,出門都是靠公交,一天也跑不了幾家單位,很辛苦!潘林軍說,他心態很好,不會因為失敗而氣餒,更不會因為受冷遇而退縮,而且,家電銷售的經驗練就了他一張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派上了大用場。

  因為那份韌勁,潘林軍終於有了第一筆單子。有單子了,有利潤了,為了拓展銷售渠道,加快辦事效率,拿著賺來的第一筆近3萬塊錢,再加上貸款,他終於買下了自己的第一輛車奧拓。

  車子雖小,但路子更寬了。潘林軍說:生意不會自己送上門來,只有不斷奔波在路上,才會有希望出現。看到行業的樂觀前景,2004年6月,潘林軍租下了一間寫字樓,成立了辦公傢俱銷售公司。公司走上正軌之後,銷售業績大幅提高,他成了嘉興地區辦公傢俱銷售行業裡炙手可熱的人物。

  一切順理成章之後,致富就在剎那間。然而,令人意外的是,2007年,潘林軍急流勇退,瞬間消失於辦公傢俱行業。很多人都不理解,按理說,闖出這片天空不容易,怎麼說放棄就放棄呢?

  潘林軍說,畢竟自己才初中畢業,缺少管理經驗,公司大了,員工越來越多,但很多事他還習慣於親力親為,接工程、出圖紙、做投標書、各項應酬讓他身心疲憊。而恰在此時,又一個行業深深吸引了他,再加上家庭內部的分歧,使他在事業到達頂峰之時選擇了淡出。潘林軍說,至今,還有一些辦公傢俱的加工企業打來問詢電話:怎麼這麼久不來廠裡了?為啥不做傢俱了?

  出道因水,如今依然在水中

  在做辦公傢俱期間,到客戶公司時,潘林軍經常能看到觀賞魚,很漂亮。客戶說:養魚利風水,可以陶冶情操,調整心態。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潘林軍心想,為什麼不在自己家裡也弄幾條養養呢?但奇怪的是,別人家的魚養得好,自己養起來,怎麼養都養不活。生性不服輸的他,開始認真鑽研起來,終於把魚養活了。可魚活了,水裡的草卻死了。走花鳥市場向養魚人請教,終於,魚和草都活了。

  這種成功的喜悅,讓他對養魚產生了興趣,甚至達到了一種如痴如醉的程度,家裡放了5只魚缸,不夠,還打算把客廳變成魚池家裡人看不下去了,說,你這樣,還不如自己去開一個水族館。

  正陷於辦公傢俱公司的辛勞而無法脫身,一語驚醒夢中人,潘林軍開始向著人生的又一目標發起進攻。

  上網搜尋魚缸品牌,走市場瞭解行情,選門面進行裝修,購買相關專業書籍學習閱讀,2008年4月,他的水族館建起來了。

  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開業僅僅兩個月,他的觀賞魚全軍覆沒,損失慘重。他向同行前輩請教,才明白家庭養魚和開店經營完全是兩碼事,養的魚種類多了,細菌性交叉感染引發了這起杯具。

  因為剛起步,加上自己的養魚功夫還處在半知半解中,生意顯得格外慘淡,第一年就虧了幾十萬元。但消防兵那種不服輸的精神,總能在他最失意的時候幫他走出困境。

  改進設施,調整品牌,改變經營思路,強化養魚知識和各項實踐一系列的調整與改革,水族館的名聲終於在嘉興地區漸漸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