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武德二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習武者能夠習得武技真諦的保障。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般來講,習武都處於一個習武者的黃金年齡段,一個人五六十歲了去習武,不能說沒有用,但相對如果以提高技擊能力為價值取向,必然有一個生理年齡的要求,而在這期間,每個人都會遇到實實在在的許多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於一位有志於攀登崎嶇習武之道的人來說,就要有一股異乎尋常的品質要求,當有外來影響時不介於意,身專於心,當有外面的物質引誘,必須要以自己的意志來抗衡,百折不回,這講的就是意志品質中的專心,所謂專心就是用心專一。如果習武者能夠身專志一,心無旁騖,那麼歷史上許多卓有成就的大家,以他們的實踐效果在給我們講述著這個簡單的道理,比如清代的太極拳宗師伍易相***音***,文化修養很高,但不以功名為念,畢生研究太極拳術,隨時手錄,貼於牆上,反覆體會,最終使自己的技術達到了化境的地步,寫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文章。據說伍易相在臨終之前還給他的弟子講解有關太極拳的東西,娓娓不倦。

  拳不在多而在精,專心的內容還有一個意思,要求習武者每練習一個技法就要精熟一個技法,武術中有一句話“寧學得多而生疏,不如少而熟。”你在熟的基礎上不斷刻苦訓練,不斷體悟,才能使自己的技術以臻神化,所以在訓練中有個主張,傳一法,弟子如果沒有練熟的話不教第二,第二如果沒有練熟的話不教第三。歷史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所謂形意拳的著名拳家郭雲深,他有一句話“半步奔拳打天下”。說郭雲深在相當長時間內只練奔拳,大家知道形意拳五拳動作並不複雜,而郭雲深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只練這一拳,最後使這一拳出神入化,打到最後,半步奔拳打天下。他的老師叫李飛羽,李飛羽在早年學習形意拳的時候,也只練劈拳和半套連環拳,日日練習,從不間斷,被他的老師認為是忠誠樸實,用心傳授,最後學乃大成。

  技藝工夫的點滴進步無一不是刻苦磨礪的結果,傳統武術理論中有這樣一個觀點,認為一個練武的人必須要經過三膘三瘦,膘就是胖,瘦就是一個人瘦了,膘和瘦是相對而言的,三膘三瘦之又必須經過三伏三九的訓練,這個過程在習武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酸筋痛骨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不妨將此稱為苦心。

  關於這種苦心,前代的史料中也有記載,比如《手臂錄》的作者吳殳在他的書中提出,槍法歷來注重“出格”二字。這種訓練過程每一次練習就要求以力竭為度,這樣的練習,儘管在他的每一個杆子上,他是把槍頭去掉的,用了棉絮,又加了很多厚紙把它包起來,以防受傷,但儘管如此,每次練完以後,“然,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恆不見竭。”也表現出了練武是非常辛苦的。包括站樁之內的樁功,更是傳統武術中的重要訓練內容,也最為枯燥,非得苦難,難得其功。武術中有一句話,非為習打先練樁,很多武術拳種莫不以站樁為習拳開始的不二法門。站樁以少致多,當你站得實在受不了了就稍稍歇一會兒,通過這種枯燥的、非常人所能忍受的艱苦訓練,慢慢地可以把浮躁之氣換去,有人把站樁稱為換境,也稱為“磨性”,這需要習武者有足夠的苦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練過武術的人都知道,馬步蹲在那兒,你試試看,能夠蹲多久?按照規矩,按照要求。在這個過程中,練武者就在不斷地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如果沒有艱辛苦志之勢,沒有一個不是半途而廢的,這種基本功訓練實在非常人所能忍受。
 

  接下來看看意志品質中的第三個方面的內容,那就是恆心,所謂恆心就是指持久不變的意志。功夫的“功”,一個工,一個力,有的時候就寫成工夫,功夫一詞不僅僅是武術的一種別稱,大家知道,尤其是六十年代以後,功夫作為武術的別稱,現在是比較流行的,特別是在海外,這是和六十年代李小龍在海外的傳播有關係,現在也有一些人把少林武術改稱為少林功夫,這是功夫,它成為了武術的別稱,但功夫又指時間。我們常說,你有功夫沒功夫啊?就是指你有時間沒時間。語言學上的這兩重含義,正好反映了習武練功與時間之間的關係,習武是一個漫長的鍛鍊過程,不可能一下就成功。傳統武術理論中就有“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的說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表達的也是這個意思。因此,練武者是持之以恆還是半途而廢,也是反映一個人意志品質的重要方面。

  《少林拳術祕訣》中就講得很清楚,其中寫道,既得方術,要以恆心付之,不可中道停止。一定要有恆心堅持下去。技以積練而有益,功以勤勉而終成。清代的陳鑫也說過:“人自用功,為恆最貴,能恆則成,不恆則敗。”要有志氣,也要有恆心,這兩個是最基本的,作為一個練武者,你不能不知。同時陳鑫又批評了當時一些未有功而先其效,稍用力則其成的慵懶者。還沒有開始練就先希望達到什麼效果,稍稍練了一下就覺得自己功夫已經練成了,這是一種慵懶者,因此陳氏太極拳中有一句話,以七言詩的形式表現出來,他說到:“人言此藝別有訣,張口不肯對人表,吾謂此藝無甚奇,自幼難以打到老,打到老年自然悟,豁然一貫神機妙。”難在什麼呢?難在從小練到老,歷史上也有不少習武者儘管有著較好的自身條件,但由於未能持之以恆,中度停止,因此也就難以登堂入室。比如清代的黃百家,也就是黃宗羲的兒子,他原來師從著名內家拳傳人黃鎮南習武,而且有一定的體會,但由於後來他棄武從文,所以,他到後來很後悔,武也沒有練成,引以為終身之憾。

  中國傳統武術一向推崇運到有形歸無極的神明脫化之境,但這個境界是抒情的,神明脫化之境具有多意性和不可重性,無法肯定地達到,只能不斷地逼近,是不可窮盡的。因此,許多人就把習武看成以生死相許的終身不盡之學。孫祿堂就這一點指出“習拳勿求速效,勿要有恆”。在這點上,傳統武術與有運動壽命的競技體育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的是習武者用整個生命鍥而不捨地訓練,在其中,專心、苦心、恆心三心互用。這是習武者關於意志品質的三個有機構成,你有沒有這三個方面的準備,有沒有專心、苦心、恆心,也是對每一位希望在武功上登堂入室者的考驗與要求。其中投射出了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不斷進取精神。

  這是體膚磨礪的意志品質的基本內容,也是傳統武德的第二個結構。

  傳統武術的第三重結構是什麼呢?就是內聖外王的俠義精神。在傳統內聖外王的結構圖景上,武德倫理規範是基礎,意志品質是武德的實踐,而集中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內聖外王的俠義精神,則是傳統武德中流光溢彩的無限風光,千百年來,俠義精神的神空浩氣,滲透了廣大人民的心靈,成為人們判斷某種事物的價值尺度。這種價值尺度、價值取向,也是傳統武德為習武者所設計的實現人生價值的理想境界。

  什麼叫俠義精神呢?要對一個包含了豐富內容的俠義精神作出一個簡明的概念表述,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少論著中都談到“俠義精神”這個詞,為了便於講述,我們這裡把俠義精神的概念理解為歷史上習武者以武技為手段,以道義為規範,在社會活動中顯示出自我價值的一種自覺心理狀態。

  其中強調了幾點:第一,武術中的俠義精神一定是以武技為手段;第二,肯定是以道義為規範,一個習武者如果沒有了道義規範,可能成為江湖上一霸,或者成為統治階級的鷹犬;第三,是在社會實踐中顯示他自我價值的一種自覺心理狀態。常年寒來暑往的種種體膚磨礪,習武者不但把道德倫理的要求深深地印入了自己的靈魂深處,而且錘鍊出了百折不撓的頑強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道德規範,原來抽象的道德概念已經轉化為一種內心的價值認同,這樣就初步完成了對一個習武者的道德教育過程。緊接著的是對習武者一種俠義精神的主動選擇和不懈追求。從這個意義上,從道德規範到師門倫理道德規範,到意志品質,到俠義精神,是三個有機的實踐過程,從師門倫理到意志品質,這是在習武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當你完成了這兩個教學過程以後,初步完成了對一個習武者的道德教育過程,緊接著的就是在實踐中實現或體現這種俠義精神。

  我們看看俠是怎麼出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原指那些憑仗自己的技藝行俠仗義者,當時的俠又稱為武俠,這和當時的社會動盪、人群迅速分化、階級制度變革有關係。在這種變動中出現了一種具有一定武技能力的人,這種人並不依仗於某種,或者說完全被牢籠於某種政治勢力,他有獨立的自我行動的自由。由於俠被稱為武俠,因此武是俠義精神中最基本的特質,武也是在傳統社會中匡復正義、實踐書劍恩仇的物質力量,或者說,也只有具備了武這樣一種物質力量,才可能使得道義的行為變得更具可能性、現實性。因為在冷兵器時期,這種具有武術技能的人顯然比一般普通人士更具有社會活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