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地行星是什麼

  近日,NASA宣佈發現7顆類地行星,其中3個或有生命存在,那麼你知道?小編在此整理了類地行星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類地行星簡介

  類地行星是以矽酸鹽石作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們跟類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別,因為那些氣體行星主要是由氫、氦和水等組成,而不一定有固體的表面。類地行星的結構大致相同:一個主要是鐵的金屬中心,外層則被矽酸鹽地幔所包圍。它們的表面一般都有峽谷、隕石坑、山和火山。

  類地行星的構造都很相似:中央是一個以鐵為主,且大部分為金屬的核心,圍繞在周圍的是以矽酸鹽為主的地凾。月球的構造也相似,但核心缺乏鐵質。類地行星有峽谷、撞擊坑、山脈和火山。類地行星的大氣層都是再生大氣層,有別於類木行星直接來自於太陽星雲的原生大氣層。

  八大行星分為三類:類地行星、巨行星和遠日行星。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質量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構成的。

  類地行星或是岩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以矽化合物為主,另一類以碳化物為主,像是含碳球粒隕石的小行星。這兩類分別稱為矽酸鹽行星和碳行星***或“鑽石星”***。

  太陽系的類地行星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有四顆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和一顆類地矮行星,穀神星。而像冥王星雖然有像類地行星的固體表面,但是以冰為主要的成分***參考冰矮星***。當太陽系形成時,應該還有很多這樣的天體***微行星***,但是她們可能都合併或毀滅在太陽星雲形成四顆氣體巨星的過程中。類地行星中,水圈。

  外太陽系的類地行星

  在我們的太陽系外發現的外太陽系行星幾乎都是氣體巨星,原因很簡單,因為氣體巨星較大而容易觀測到或推斷其存在。但是,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系外行星被懷疑或確認是類地行星。

  Aleksander Wolszczan偵測到第一顆外太陽系的類地行星。有三顆環繞著脈衝星PSR B1257+12的行星,質量分別是地球的0.02、4.3和3.9倍。這是個意外的發現:她們的凌中斷了脈衝星的電波輻射。***如果不是軌道經過脈衝星的前方,不可能被發現。***

  當飛馬座51b,第一顆被發現環繞著熔合星的系外行星,被發現時,許多天文學家都假設它是一顆碩大類地行星,因為如果是巨大的氣體行星,不可能在如此的距離上緊挨著恆星***0.052AU***。然而,隨後一顆相似的系外行星***HD 209458 b***直徑被測量出來,由他凌的現象顯示這些行星的確是氣體巨星。

  在2005年6月,在距離15光年遠的紅矮星Gliese 876旁發現了第一顆幾乎可以確定是類地行星的系外行星。這顆行星的質量是地球的5至7倍,公轉恆星的週期只有兩個地球日的時間。

  在2005年8月10日,Probing Lensing Anomalies NETwork/Robotic Telescope Network ***PLANET/RoboNet*** 和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在天蠍座的方向上,距離地球21,000光年處,觀測到一顆命名為OGLE-2005-BLG-390Lb的低溫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5倍。新發現的這顆行星,環繞母恆星運轉的距離相當於太陽系的小行星帶,經由重力微透鏡的技術顯露了這顆行星的存在。這種獨特的能力可以發現地質量低至地球質量的行星。

  再創生的碳行星在2007年4月,由11位歐洲的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小組宣佈發現了一顆在適居帶的地外行星,有著與地球相似的溫度。這項發現使用的是歐洲南方天文臺位於智利La Silla的望遠鏡,那兒有一架特製的光譜儀,可以分辨出光譜中只有幾個波長幅度的擺動,而這種擺動可能透露出其他世界的存在。她們揭露了環繞紅矮星Gliese 581的行星,而新發現的行星被命名為Gliese 581 c,並鼓舞了對同樣昏暗恆星擺動的研究,因為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有80%是在紅矮星旁發現的。這顆新發現的行星質量是地球的5倍,被歸類為超級地球。發現者還不能肯定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還是表面被冰凍的液體水行星。如果他是像地球一樣的岩石,以如今主流的理論推測他的直徑會是地球的1.5倍,如果是顆冰球直徑就會更大。

  未來,將有一定數量的望遠鏡有能力直接觀察到類地行星,包括類地行星搜尋者***Terrestrial Planet Finder***、太空干涉測量任務、達爾文、新世界任務、刻卜勒任務和貓頭鷹***Overwhelmingly Large Telescope,OWL***。而天文學家也認為許多或大多數的近似太陽的恆星附近可能都存在類地行星。

  類地行星的探尋軌跡

  15世紀末

  由西班牙及葡萄牙發起並完成的地理大發現,將世界版圖大幅擴充套件。隨即,“陸權帝國”步入衰亡,"海權殖民帝國"崛起,地球從此成為一個整體。

  上世紀80年代起,地球人的眼睛,開始瞄準太陽系外的行星。從1995年2月開始,“鳳凰計劃”開始利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的帕克斯64米射電望遠鏡,觀測200光年以內約1000顆鄰近的類日恆星,但至今找到的100多顆太陽系外行星,幾乎全都是由熾熱的氣體組成,而不是由岩石和礦物組成的類地球行星。

  2003年12月

  英國科學家宣佈,在離地球25光年遠的恆星“織女星”***Vega***周圍,可能環繞著一顆與地球相似的類地行星。

  尋找太陽系外行星最大的困難,就是行星本身不發光,反射的訊號極其微弱,恆星的光芒要比它周圍的行星亮100萬100億倍,必須遮蔽掉恆星的光亮才能突出行星的特徵。美國航空航天局準備多方面解決這個問題。

  在智利拉西拉***La Silla ***天文觀測臺工作的瑞士與法國天文學小組發現了新的類地行星。這顆行星的體積與海王星相當,質量約為地球的十七倍,它與太陽系的距離約為20.5光年。

  該行星在圍繞著處於天秤座的G1 581紅矮星***G1 581紅矮星的質量約是太陽的三分之一***做高速運轉。據天文學家們觀測,它圍繞該紅矮星旋轉一週只需要五天時間。

  歐洲南方天文觀測臺的科學家們在向外界宣佈這一新發現時表示,他們暫時還沒有為該行星找到一個合適的名字。

  天文學家們稱,我們所處的銀河系中大部分恆星都類似於G1 581紅矮星,我們太陽系附近的恆星中有80%都屬於這一型別。天文學家們對研究這類非氣態的巨大行星很有興趣。據從事此項研究的法國天文學家哈維爾-德爾佛塞表示:“我們的這一發現說明一些不大的恆星周圍也存在著普通的行星。這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紅矮星也可以成為我們探尋其它類地行星的一把鑰匙”。

  天文學家們還稱,在已發現的170多顆行星中,只有5顆行星體積小於新發現的這顆行星。天文學家們在觀測此行星時使用了HARPS系統和智利北部天文觀測臺的天文望遠鏡。

  歐洲天文學家們還解釋稱,本次發現的這顆行星在距離G1 581紅矮星六百萬公里的區域內運轉,其表面溫度約為150℃。作為比較,太陽系內距太陽最近的行星--水星與太陽的距離為五千八百萬公里,它圍繞太陽旋轉一週需要88天。

  2015年1月

  天文學家6日發表宣告稱,理論上講,他們又確定了3至4顆和地球大小几乎相同,並且處於“適居帶”***Goldilocks Zone***的行星,這也就意味著上面有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這些行星可能既不是氣態巨行星也沒有被冰雪覆蓋,而是和地球一樣的岩石行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得到的結果顯示,這些星球從它們的恆星所獲得的熱量與我們從太陽獲取的熱量差不多。

  但這並不代表它們可以成為另一個地球。它們的大小和溫度或許與地球近似,但是這離一個舒適的環境還差得很遠。

  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天文學家吉列爾莫·托裡斯介紹,以其中離地球最近的兩顆為例,假設它們擁有類似於地球的大氣層,那麼一顆行星的溫度要達到約60攝氏度,而另一顆則要保持在-18攝氏度。托裡斯稱,生命可能會通過進化適應這些溫度。但是它們分別在500光年和1100光年之外,而一光年就是94605億千米,這個距離對於地球來說太遙不可及了。

  不過搜尋外星文明研究所***SETI***的天文學家道格拉斯·考德威爾認為,這一發現的關鍵在於,天文學家離發現地球的孿生星球更近了一步。托裡斯也表示:“這些行星確實存在。我們之前並不知道。我們最終要尋找的是生命跡象。我們還沒到那一步,那將花費很多年的時間,但現在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托裡斯的團隊證實,迄今為止,總共發現了8至9顆與地球大小近似並處於可居住溫度帶中的行星。但這只是對一小部分銀河系的近距離搜尋的發現,所以托裡斯相信,在整個宇宙中還存在著更多的類地行星等待我們去一一發現。

  2016年8月

  2016年8月15日,據外媒報道,天文學在出重大發現!科學家或將在8月底公佈在銀河系裡發現一個“與地球相近似”的行星。據稱,這個行星存在孕育生命的可能性,而這個“地球”要比上次發現的“地球近親”要近得多。據介紹,這顆新星球的表面“可能有液態水,而液態水是孕育生命的重要條件”。美國宇航局***NASA***曾多次公佈發現新星球的訊息。不過,有些新發現的星球大多太熱或太冷,表面無法存有液態水,有些則與木星及海王星同屬氣態行星,與由岩石構成的地球或火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