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怎麼形成的

  150億年前宇宙的誕生奠定了地球產生的物質基礎,你知道地球是怎麼形成的嗎?小編在此整理了地球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地球形成的原因

  對地球起源和演化的問題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始於十八世紀中葉,至今已經提出過多種學說。一般認為地球作為一個行星,起源於46億年以前的原始太陽星雲。地球和其他行星一樣,經歷了吸積、碰撞這樣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過程。

  形成原始地球的物質主要是星雲盤的原始物質,其組成主要是氫和氦,它們約佔總質量的98%。此外,還有固體塵埃和太陽早期收縮演化階段丟擲的物質。在地球的形成過程中,由於物質的分化作用,不斷有輕物質隨氫和氦等揮發性物質分離出來,並被太陽光壓和太陽丟擲的物質帶到太陽系的外部,因此,只有重物質或土物質凝聚起來逐漸形成了原始的地球,並演化為今天的地球。水星、金星和火星與地球一樣,由於距離太陽較近,可能有類似的形成方式,它們保留了較多的重物質;而木星、土星等外行星,由於離太陽較遠,至今還保留著較多的輕物質。關於形成原始地球的方式,儘管還存在很大的推測性,但大部分研究者的看法與戴文賽先生的結論一致,即在上述星雲盤形成之後,由於引力的作用和引力的不穩定性,星雲盤內的物質,包括塵埃層,因碰撞吸積,形成許多原小行星或稱為星子,又經過逐漸演化,聚成行星,地球亦就在其中誕生了。根據估計,地球的形成所需時間約為1千萬年至1億年,離太陽較近的行星***類地行星***,形成時間較短,離太陽越遠的行星,形成時間越長,甚至可達數億年。

  至於原始的地球到底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科學家們也有不同的說法。從古老的地球起源學說出發,大多數人曾相信地球起初是一個熔融體,經過幾十億年的地質演化歷程,至今地球仍保持著它的熱量。現代研究的結果比較傾向地球低溫起源的學說。地球的早期狀態究竟是高溫的還是低溫的,目前還存在著爭論。然而無論是高溫起源說還是低溫起源說,地球總體上經歷了一個由熱變冷的階段,由於地球內部又含有熱源,因此這種變冷過程是極其緩慢的,地球仍處於繼續變冷的過程中。

  地球的衛星:月球介紹

  地球有一個衛星月球,月球俗稱月亮,也稱太陰。在太陽系中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月球是最明顯的天然衛星的例子。在太陽系裡,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裡面都有天然衛星。月球直徑約3476

  公里,是地球的1/4。體積只有地球的1/49,質量約7350億億噸,相當於地球質量的1/81,月球表面的重力差不多是地球重力的1/6。

  一般認為月亮形成於約50-75億年前,地球出現後的不長時間,有關它的起源有幾種假說,最被普遍認可的解釋是:它形成於地球與火星般大小的天體-“忒伊亞”之間一次巨大撞擊所產生的碎片。

  它的自轉與公轉同步***潮汐鎖定***,因此始終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正面標記著黑暗的火山熔岩海,中間夾雜著明亮和古老地殼的高地和顯目的隕石坑。它是天空中除了太陽之外最亮的天體,儘管它呈現非常明亮的白色,但其表面實際很暗,反射率僅略高於舊瀝青。由於月球在天空中非常顯眼,再加上規律性的月相變化,自古以來就對人類文化如語言、曆法、藝術和神話等產生重大影響。月球的引力影響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時間延長。月球現在與地球的的距離,大約是地球直徑的30倍。而月球與太陽的大小比率與距離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視大小與太陽幾乎相同,在日食時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陽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個人類曾經登陸過的地外星球。前蘇聯的月球計劃在1959年發射了第一艘登月的無人太空船;美國NASA的阿波羅計劃是到目前為止,唯一實現的載人登月任務。直徑約3476.28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