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

  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每年固定時間穩定出現,是最活躍、最常被觀測到的流星雨,也是對非專業流星觀測者來說最好的流星雨,為全年三大週期性流星雨之首。相信天文愛好者都很想了解它以及它的爆發時間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有關的資訊,以及爆發時間的資訊,希望大家喜歡!

  

  主要特點

  在極大時一小時可以出現30-60個流星,是一年中最大的活躍期。高潮的前後數日,每小時也出現10個以上。由於正值暑假,夜間氣溫也比較高,被稱為最為容易觀測的流星雨之一。

  流星亮度一般在二等以上,和北斗七星相近,偶爾也會出現彩色的火流星,亮度直逼金星。由於明亮流星很多,即使在光害嚴重的城市地區,有時也能看到不少流星。在理想的觀測地區,整個晚上甚至可能看見近千顆流星。

  速度快,屬於高速流星群,流星速度高達59公里/s,其中45%有尾跡。而且可能在流逝中途越發明亮,容易形成流星痕。

  形成原因

  的成因與彗星有關,彗星是由冰塊及沙石組成的球體,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彗星會因太陽的熱力而使表面物質昇華,這些昇華了的物質就是日後的流星體,在彗星繞日運轉中,部份流星體會和彗星分離,遺留在彗星的軌道上,流星體由於太陽光壓及行星作用力,會不斷擴散,互相遠離,而且範圍逐漸增大。當地球的執行軌道與彗星軌道相交時,流星體受地球地心吸力影響,會闖入地球大氣層並且燃燒,而燃燒時所產生的火焰亮光,就是人們看到的流星雨了。如果散佈在彗星軌道上的流星體又多又廣的話,往往在彗星迴歸後的幾年內,仍可看到由該彗星所產生的流星體所造成的流星雨。

  母體簡介

  母天體是週期為133年的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此彗星於1862年被路易斯·斯威夫特和塔特爾發現,之後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萬尼·施亞帕雷利***Giovanni Schiaparelli***提出它可能是的母天體。這也是彗星首次被認定為流星雨的母天體。當時預測1982年左右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被週期迴歸,但卻沒有被觀測到。

  1991年和1992年以往年2倍以上的規模爆發,因此推測母彗星也將回歸。當年9月27日日本彗星專家木內鶴彥再次發現了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為紀念他的功績,也將彗星名稱改為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木內彗星。

  斯威夫特·塔特爾***Swift-Tuttle***彗星1992年迴歸,在1991年和1992年曾爆發過,達到每小時400顆。之後每年流量遞減。

  爆發時間

  ***學名Perseids***是以英仙座γ星附近為輻射點出現的流星雨,也稱英仙座γ流星雨。每年在7月20日至8月20日前後出現,於8月13日達到高潮。與象限儀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並稱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

  它不但數量多,而且幾乎從來沒有在夏季星空中缺席過,每年固定時間穩定出現,是最活躍、最常被觀測到的流星雨,也是對非專業流星觀測者來說最好的流星雨,為全年三大週期性流星雨之首。
 

_爆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