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座流星雨

  是在1956年首次被南半球的觀測者報告發現,我們應該都很想知道觀測時間是什麼!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和它的觀測時間的資訊,希望大家喜歡。

  

  1956年12月5日,紐西蘭、澳大利亞、印度洋和南非的觀測者都觀測到了來自南天星座鳳凰座的一個強爆發,裡德利***H.B.Ridley***指出來自赤經15度,赤緯-45度,每小時流量達100;而沙恩***C.A.Shain***則說每小時流量高於60,輻射點位於赤經15度,赤緯-58度。

  1962年裡德利對所有觀測者的資料進行了分析。他說第一個觀測到該群的是奧克蘭市的林奇***R.Lynch***,在世界時10:10;最後一個觀測到它的是普雷託利亞的維特***S.C.Venter***,在世界時22:45。裡德利沒有指出準確的極大時間,但他說“在世界時17-21時之間”。軌道計算中,他認為19時***太陽黃經253.21度***為極大時間。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特性是明亮的火流星,觀測者經常說“可達明月、金星、木星、天狼星”之類的,流星主要為黃色。根據有星等記錄的61顆流星的觀測結果,平均星等為2.39等。

  阿德萊德的雷達裝置也觀測到了流星活動,威斯***A.A.Weiss***在1956年12月5日觀測到流量為30顆/小時左右的活動,輻射點位於赤經15度,赤緯-55度附近。威斯對流量感到很困惑,對於其他流星群來說,雷達流量總比目視流量要大,而的雷達流量只有目視的1/3左右。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地球仍然在該群的邊緣,也有解釋說緩慢的流星對雷達的影響更小——總之,沒有滿意的解釋。

  這個群在過去完全沒有觀測記錄——包括《南天流星群索引》和《流星夜話》,而1956年之後也沒有非常顯著的活動被觀測到。在20世紀70年代,南半球觀測者觀測到的ZHR為2-5之間。西澳流星組織是其中可圈可點的一個,從1977-1986年,他們進行了5次觀測,ZHR在2.6-8.0之間波動,主要為5左右,平均亮度2.8-3.7等。

  與彗星布蘭派***Comet Blanpain, 1819 IV = 2003 WY27,現名布蘭派-卡塔琳娜***有關,最先提出這一點的是裡德利。威斯確認了他的說法。過去彗星軌道所預測的輻射點和現在的輻射點有10度左右的差異,但現在軌道變更之後已經比較好的解決了。

  觀測時間

  每年11月-12月份出現的流星雨,輻射點大概位於赤經15度,赤緯-52度,活躍期為每年的11月29日到12月9日,極大期為12月5日。
 

_觀測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