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腳踝紅腫是什麼原因

  單側腳踝紅腫可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引起的,但多數為功能性的因素引起的。除了外傷原因外,要考慮是否是其他原因引起,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單側腳踝紅腫的原因,希望對您有用。

  單側腳踝紅腫的原因

  1、體位因素:長時間地行走或站立、坐姿不當,雙腿下垂時間過長,長期坐著可導致下肢的血迴圈不好,故減少了肌肉運動對靜脈血迴流的協助作用都會引起浮腫.鞋不合腳也會浮腫,在休息後,浮腫就會消退。

  2、體質因素:勞累與長期站立後浮腫加重,臥床休息後減輕,直立時血中腎素活性增高,引起醛固酮增多,所以在身體的下垂部位如雙腳踝部等,可出現浮腫,重時其他部位也可出現浮腫,夜間經休息後,水腫可吸收消失。

  3、區域性慢性損傷:過去有腳踝扭傷史,使軟組織有瘢痕等形成,對血管造成壓迫,加重區域性腫脹。必要時可做心電圖、尿常規、甲狀腺功能等檢查。

  單側腳踝紅腫怎麼辦

  如外側韌帶損傷較輕、踝關節穩定性正常時,早期可抬高患肢,冷敷,以緩解疼痛和減少出血、腫脹。2~3天后可用理療、封閉、外敷消腫止痛化瘀藥物,適當休息,並注意保護踝部***如穿高統靴等***。如損傷較重,可用5~7條寬約2.5釐米的膠布從小腿內側下1/3經過內、外踝貼上於小腿外側中部,膠布外用繃帶包紮。使足保持外翻位置,使韌帶鬆弛,以利癒合,固定約3周。如為內側韌帶損傷,包紮固定位置相反。

  若症狀嚴重,或韌帶完全斷裂或有撕脫骨折者需用短腿石膏靴固定患足,使其保持“矯枉過正”的位置,約4~6周。可在石膏靴底部加橡皮墊或其他耐磨物以便行走。若踝部骨折塊較大,且復位不良,則應切開復位和內固定。

  陳舊性外側韌帶斷裂或反覆扭傷致外側韌帶過度鬆弛造成關節不穩者,可考慮用腓骨短肌腱重建外側韌帶。

  關節扭傷後應及時處理,原則是制動和消腫散瘀,使損傷的組織得到良好的修復。關節積血較多者,應在無菌技術下及時抽出,以免後遺關節內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需行手術復位修補,以免引起反覆扭傷,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單側腳踝紅腫的臨床表現

  1.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區域性症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範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