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是如何形成的怎麼防抗

  沿海地區深受颱風困擾,颱風來勢洶洶,一去一來就令到地上人民損失不少,你見過颱風嗎?你對它瞭解多少?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颱風特點:

  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檯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臺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檯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佈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麵、關島附近洋麵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臺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臺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臺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國際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來確強度並進行分類:

  熱帶擾動級別

  ***由於熱帶擾動是熱帶風暴的前身,為了對其研究和追蹤,有一套獨特的分級方式***:

  以反映熱帶擾動的結構好壞程度分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強成熱帶低壓,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就會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告***TCFA***,這時的擾動可能是Medium或High級別。但是,並非所有系統在獲升格為熱帶低壓前都會發出TCFA,尤在當前東亞命名機構為日本氣象廳***JMA***的情況下,若JMA相當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慣常發報時間釋出TCFA,也可能直接升為熱帶低壓***這樣的情況較少見***。

  颱風結構

  颱風是一個強大而具破壞力的氣旋性漩渦,發展成熟的颱風,其底層按輻合氣流速度大小分為三個區域:①外圈,又稱為大風區。自颱風邊緣到渦旋區外緣,半徑約200~300km,其主要特點是風速向中心急增,風力可達6級以上;②中圈,又稱渦旋區。從大風區邊緣到颱風眼壁,半徑約在100km,是颱風中對流和風、雨最強烈區域,破壞力最大;③內圈,又稱颱風眼區。半徑約5~30km。多呈圓形,風速迅速減小或靜風。

  颱風內各種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的水平分佈可以分為外層區***包括外雲帶和內雲帶***、雲牆區和颱風眼區三個區域;鉛直方向可以分為低空流入層***大約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層***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間上升氣流層***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個層次***圖1颱風結構示意圖***。在臺風外圍的低層,有數支同颱風區等壓線的螺旋狀氣流捲入颱風區,輻合上升,促使對流雲系發展,形成颱風外層區的外雲帶和內雲帶;相應雲系有數條螺旋狀雨帶。捲入氣流越向颱風內部旋進,切向風速也越來越大,在離颱風中心的一定距離處,氣流不再旋進,於是大量的潮溼空氣被迫強烈上升,形成環繞中心的高聳雲牆,組成雲牆的積雨雲頂可高達19公里,這就是雲牆區。

  颱風中最大風速發生在雲牆的內側,最大暴雨發生在雲牆區,所以雲牆區是最容易形成災害的狂風暴雨區。當雲牆區的上升氣流到達高空後,由於氣壓梯度的減弱,大量空氣被迫外拋,形成流出層,而小部分空氣向內流入颱風中心並下沉,造成晴朗的颱風中心,即颱風眼區。颱風眼半徑約在10~70公里之間,平均約25公里。雲牆區的潛熱釋放增溫和颱風眼區的下沉增溫,使颱風成為一個暖心的低壓系統。

  颱風在低層主要是流向低壓的流入氣流。由於角動量平衡,在內區可產生很強的風速,在高層是反氣旋的流出氣流。上下層環流之間通過強上升運動聯絡起來,這是颱風環流的主要特徵。颱風中最暖的溫度是由下沉運動造成的,它出現在眼壁內邊緣以內,這裡有最強的下沉運動。在臺風低層最大風速半徑處,輻合最強,最大風速值半徑的大小隨高度變化甚小,並處於眼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