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是怎麼形成的

  胃酸***gastric acid***指胃液中的分泌鹽酸。人胃是持續分泌胃酸的,其基礎的排出率約為最大排出率的10%,且呈晝夜變化,入睡後幾小時達高峰,清晨醒來之前最低。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胃酸的相關知識。

  :

  病因介紹

  藏醫對胃酸的辯證

  藏醫認為“平侄龍”、“赤巴覺久”、“能化培根”三者各司其職,但共同作用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著名藏醫師玉妥-元丹貢布在《四部醫典》中曾有大篇幅針對腸胃病的治療著述。身體或胃受寒或受涼、飲食過量、進食不規律或食用不合適的食物等引起機體功能失調,三者偏盛或衰,引起該病的發生。

  西醫對胃酸的認識

  胃酸過多的原因莫衷一是,各有說詞,有的說是惱怒憂鬱傷肝所引起,有的說是吃肉過多引起,有的認為是膽囊炎所引起的。還有的說是迷走神經發生障礙的緣故,或是血液中氯的新陳代謝失常而起,胃酸過多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原因如下:

  1、遺傳因素。

  2、胃粘膜中的壁細胞經常性受刺激而處於興奮狀態能夠導致胃酸過多。這裡可以舉個例子,比如副交感神經如果處於興奮狀態就可以連續不斷地促進釋放一種叫作乙醯膽鹼的物質。

  3、壁細胞數量的增加是造成胃酸增加的另外一個原因,因為壁細胞是刺激胃酸分泌的“元凶”。

  4、十二指腸粘膜可以釋放某些激素,而當這種功能衰退時,也可能導致胃酸分泌增加。

  胃酸過多的原因

  1、遺傳因素--雖然說胃酸分泌不是直接歸類於遺傳病,但是遺傳因素可以導致體質的不同,不同體質胃酸分泌的水平是不一致的。因此說,遺傳因素對胃酸過多的影響不容忽視。

  2、病理性泛酸--慢性胃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病等,可促使胃酸增多,常常出現泛酸。

  3、生理性泛酸--當精神緊張、過度疲勞、情緒不佳時,大腦皮質功能紊亂,不能很好地管轄胃酸分泌的神經,促使胃酸分泌增多;飲食不當,如過甜、過鹹、過辣、過酸、過冷、過燙的食物都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而某些粗糧、紅薯、馬鈴薯等含多量澱粉、糖、酸等,會刺激胃產生大量胃酸,況且不易消化的食物,剩餘的糖分在胃腸道里發酵,也要誘發泛酸。此外,某些藥物,如阿司匹林、利血平、保泰鬆等,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存在形式

  胃酸由胃腺壁細胞分泌的鹽酸又稱胃酸。胃酸存在著兩種形式:一種為遊離酸;另一種為結合酸,即與蛋白質結合的鹽酸蛋白質。二者的濃度合稱為總酸度,其中游離酸佔絕大部分。鹽酸的分泌機制在正常情況下,胃液中的H+濃度比血液中的高三、四百萬倍,壁細胞分泌H+的過程必然是逆濃差的主動轉運過程。根據生物化學的研究,已知H+來源於壁細胞內物質氧化代謝所產生的水、H2O解離成OH-和H+。H+借存在於細胞內小管。膜上的H+泵的作用,主動轉運入小管內,合成HCl所需要的Cl-來自血漿,它一部分是順著濃度差彌散入壁細胞內,一部分則借載體轉運。當Cl-進入壁細胞後,則依靠細胞內小管膜上的Cl-泵,主動轉運入小管內。H+和Cl-在細胞內小管中形成HCl,然後進入腺腔***圖8-4***。壁細胞在分泌鹽酸過程中所需能量來自ATP。

  臨床症狀

  1、反胃、吐酸水。

  2、燒心、反酸、灼痛不適。

  3、發生潰瘍後可出現有規律的飢餓痛、夜間痛等。

  4、吞嚥困難***長期反酸可在進食時有胸骨後梗阻感***。

  5、呼吸道症狀***反酸損傷咽喉部或吸入肺部後,可出現間歇性聲嘶、咽痛、慢性咳嗽、哮喘、嬰幼兒吸入性肺炎等***。

  6、食管痛***胸骨後緊縮樣、刀割樣疼痛,常可向腹背頸部及臂部放射***。

  本病早期或無併發症時多無症狀。出現症狀時常表現為上腹隱痛、腹脹、不適,少數可出現噁心、嘔吐。合併糜爛或潰瘍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現為糞潛血試驗陽性或黑便,嘔血少見。位於幽門部的帶蒂息肉,可脫入幽門管或十二指腸,而出現幽門梗阻的表現。息肉生長於賁門附近時可有吞嚥困難。

  胃息肉:胃息肉患者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出現上腹部輕微疼痛與不適,噁心、厭食、消化不良、體重下降及腹瀉等症狀。息肉表面如有糜爛、潰瘍,可發生間歇性或持續性出血。

  易患人群

  1、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吃飯不規律,忽冷忽熱、飢一頓飽一頓。

  2、愛喝冷飲、喝涼茶的人。

  3、性格原因,常常生悶氣,導致精神萎靡的人。

  4、需要長期服用刺激性治療藥物者

  5、其他胃病易患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