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食症的治療方法

  貪食症並非是普通的貪吃,是一種進食行為的異常改變。那麼,對這種異常的症狀該如何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貪食症的病因

  心理因素:大部份的病患者有感情問題及情緒上不穩,並藉著強迫進食來逃避痛苦的問題。有些研究指出,這種用咀嚼食物以減緩心理壓力的習慣,可能是在幼小時和母親不正常的育兒方式有關。

  厭食症的迴圈病徵:厭食症的患者常常限制食物的攝取量,但有時候受不了飢餓之苦,而產生精神上及行動上的衝動,而大量吃下食物。而厭食症就很有可能轉化為暴食症,造成「暴食∕厭食∕貪食」的迴圈病徵。

  貪食症的症狀

  ***1***有暴食史,進食量遠遠超過正常,患者常常是吃到難受為止。

  ***2***暴食後馬上採取不恰當補償措施以防止體重增加,發生次數平均1周至少2次,且持續3個月以上。

  ***3***在初期,患者對自己的暴食行為感到害羞,常是祕密進行。

  ***4***暴食行為可為以下因素引發:情緒煩躁,人際關係不良,節食後感到飢餓,或對體重、身體外形不滿等。暴食可暫緩煩躁情緒,隨後不久病人便對自己不滿而情緒低落。

  ***5***發病初時,患者對進食行為控制能力變弱,疾病後期自控能力完全破壞。

  ***6***控制體重的方法最常見是誘嘔,可用手或其他器械刺激咽喉部,也有服用催吐劑致吐,一段時間後不用催發,患者想到嘔吐便會嘔吐,即使僅進少量食物亦能嘔出。

  ***7***有1/3左右患者使用導瀉劑減輕體重,極少數患者甚至使用灌腸法。

  ***8***有的患者不採用直接清除食物的方法,而是增加體能消耗,如快速活動,增加體育鍛煉等,活動量大大超過正常,且影響生活正常進行。

  ***9***患者過分重視自己的身體外形,常感到不滿意。

  ***10***可伴有抑鬱或焦慮症狀,內容多數與體重或身體外形有關。

  ***11***病情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代謝紊亂,表現為低血鉀、低血鈉等。嘔吐致使胃酸減少而出現代謝性鹼中毒,導瀉則可導致代謝性酸中毒。

  ***12***疾病後期,因食道、胃腸道、心臟等併發症而有致命危險。

  

  治療重點在於讓他們養成一日三餐、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在兩餐之間吃零食或高脂、高糖的食物。另多吃高纖維食品能幫助食物通過消化系統,而減輕對輕瀉劑的依賴。

  暴食症的病人由於時常催吐及服用瀉劑等容易造成併發症,如損傷牙齒、脣部、食道炎、唾腺腫脹、直腸出血、骨質疏鬆、脫水、電解質不平衡及心律不整等,並常合併有酗酒或濫用藥物的習慣,而其延續時間可長達幾個月至數年不等。此病應立即找醫生醫治,否則後果嚴重 。

  暴食症患者的治療包括藥物、營養支援及心理治療。飲食治療以均衡飲食為主,減少甜食的攝取,但要攝取適量的脂肪和足夠的纖維質,維持飽足感。另外心理治療則鼓勵患者接受其體重和身材,找出情緒壓力的來源 ,並強調正確的飲食觀念。

  軀體支援治療。規定患者進食量,儘量減少或制止嘔吐行為,禁用導瀉藥物。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者予以對症處理。營養差者予營養支援治療,必要時可用鼻飼。

  個別難治病例,可應用胰島素治療。

  •群體治療:

  有類似問題的人之間相互分享經驗。此療法特別在解決導致情緒問題的本質問題方面卓有成效。

  •認識行為療法:

  此療法一般是通過對合理行為獎勵或模擬來教育患者如何改變扭曲和僵化的思維模式。

  •抗抑鬱藥:

  此療法通常用三環類和百優解來治療貪食症。百優解是唯一被指定用於治療貪食症的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類藥物。儘管在控制條件下的百優解的長期治療***十六週以上***的療效未被記錄,但是一些患者在雙盲條件下連續服藥額外六個月並未顯示失去療效。因此,如果你的醫生推薦你長期服用百優解,那麼他/她也許要定期評價藥物的長期療效。.

  貪食症易發生於成年早期,然而,很多直到30多歲或40多歲才尋求幫助。至此,他們的飲食行為可能已經定型,從而改變起來更加困難。有鑑於此,得到早期治療的貪食症患者如那些遷延歲月多年才尋求幫助的患者有更好的機會完全康復。心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也許是貪食症患者的最佳療法。

  治療可以挽救飲食紊亂的人的生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家庭成員和朋友應該鼓勵患者求醫問診。越早越好絕非是強調治療如何重要。變態飲食行為持續的時間越長,越難克服治療該行為及其對身體的影響。

  為了使貪食症患者得到幫助和堅持治療,鼓勵關懷和堅持不懈的貪食症諮詢也許正是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