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大的湖泊是什麼

  湖盆及其承納的水體就是湖泊。湖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那中國最大的十個湖是哪十個呢,下面見分曉:

  全國最大的湖泊

  第一名青海湖

  青海湖***藏語拼音:Co Ngoinbo,威利:mtsho-sngon-po,THL:Tso Ngönpo,音錯溫布,藏語“青色的海”之意;蒙古語:Köke naɣur,音庫庫淖爾***。系由祁連山的大通山、日月山與青海南山之間的斷層陷落形成。它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早期面積4236.6平方公里,現因人為及氣候因素而極遽減小,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鳥島都是遊覽勝地。海心山又稱龍駒島,面積約1平方公里。島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以產龍駒而聞名。2014年10月20日9時50分,青海湖海心山北側出現“龍吸水”壯觀場景。

  第二名鄱陽湖

  鄱陽湖旅遊景區,主要指湖區內的景點及自然保護區整體。湖區有41個島嶼和七個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內鳥類已達300多種,近百萬只,其中珍禽50多種,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保護區。世界上現有白鶴大約為4000多隻。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鄱陽湖是白鶴的世界,水鳥的天堂。

  鄱陽湖是長江江豚重要棲息地和種質資源庫,江豚數量穩定,種群結構合理,屬於長江江豚的優質種群。截止2016年,鄱陽湖現有江豚數量為450頭左右,是洞庭湖擁有江豚數量的5倍,佔全中國一半。

  第三名洞庭湖

  洞庭湖,古稱雲夢、九江和重湖,處於長江中游荊江南岸,跨岳陽、汩羅、湘陰、望城、益陽、沅江、漢壽、常德、津市、安鄉和南縣等縣市。洞庭湖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因湖中洞庭山***即今君山***而得名。[1] 洞庭湖北納長江的鬆滋、太平、藕池、調絃四口來水,南和西接湘、資、沅、澧四水及汨羅江等小支流,由岳陽市城陵磯注入長江。[2]

  洞庭湖古代曾號稱“八百里洞庭”。20世紀90年代末,據水利部門測算,有面積2579.2平方公里***一說2740平方公里[3] ***;但它還有湘、資、沅、澧四水和“長江四口”1300多平方公里洪道面積***一說1.878萬平方公里[3] ***。兩者合計,仍有3879.2平方公里。湖盆周長為803.2公里,總容積220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湖泊容積178億立方米,河道容積42億立方米。洞庭湖是長江流域重要的調蓄湖泊,具強大蓄洪能力,曾使長江無數次的洪患化險為夷,江漢平原和武漢三鎮得以安全渡汛。洞庭湖是歷史上重要的戰略要地、中國傳統文化發源地,湖區名勝繁多,以岳陽樓為代表的歷史勝蹟是重要的旅遊文化資源。也是中國傳統農業發祥地,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湖南省乃至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水產和養殖基地。

  第四名太湖

  太湖位於長江三角洲的南緣,古稱震澤、具區,又名五湖、笠澤,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界北緯30°55'40"~31°32'58"和東經119°52'32"~120°36'10"之間,橫跨江、浙兩省,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依宜興,東近蘇州。

  太湖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為2338.1平方公里,湖岸線全長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側為丘陵山地,東側以平原及水網為主。

  太湖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溼潤,屬季風氣候。太湖河港縱橫,河口眾多,有主要進出河流50餘條。

  太湖水系呈由西向東洩瀉之勢,平均年出湖徑流量為75億立方米,蓄水量為44億立方米。太湖島嶼眾多,有50多個,其中18個島嶼有人居住。

  第五名洪澤湖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鬥金”的美譽。

  第六名內蒙古呼倫湖

  內蒙古呼倫湖呼倫湖方圓八百里,碧波萬頃,象一顆晶瑩碩大的明珠,鑲嵌在呼倫貝爾草原上.呼倫湖也稱呼倫池、達賚湖,是中國第五大湖,也是內蒙古第一大湖.位於呼倫貝爾草原西部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滿洲裡市之間,東經117°00′10〃~117°41′40〃,北緯48°30′40〃~49°20′40〃.

  第七名納木措湖

  納木措湖位於西藏當雄縣與班戈縣之間,湖面面積1940平方公里,湖面海撥4718米,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湖.納木措還是西藏著名的佛教聖地,是西藏三大“聖湖”之一.藏曆羊年是藏傳佛教傳統的朝拜納木措,到納木措轉湖的年頭.從2003年羊年正月開始,從青藏高原各藏區趕往納木措轉湖的藏族群眾就絡繹不絕.

  第八名色林錯湖

  色林錯湖是藏北草原僅次於納木錯的第二大咸水湖,面積有1800多平方公里,這裡也是申扎、尼瑪、班戈三縣的交界處.遠遠望去,湖面碧藍,遠處山形若隱若現.公路就在離湖邊十幾公里的地方,想接近她卻已無路可走.湖邊沼澤地多,不敢冒險,直到下午日落時分,我們才有幸在湖畔的草原上歇息,也許是因她的美麗才停下匆忙的.

  第九名博斯騰湖

  博斯騰湖 古稱“西海”,唐謂“魚海”,清代中期定名為博斯騰湖,位於焉耆盆地東南面博湖縣境內,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吞吐湖.博斯騰淖爾,蒙古語意為“站立”,因三道湖心山屹立於湖中而得名.博斯騰湖距博湖縣城14公里,距焉耆縣城24公里,湖面海撥1048米,東西長55公里,南北寬25公里,略呈三角形大湖面.

  第十名南四湖

  南四湖是串聯在一起的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四個湖的總稱,因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濟寧以南而得名,為淮河流域第二大淡水湖。其中微山湖面積最大,故又統稱為微山湖。

  南四湖區域原系古泗水流經之地。12世紀黃河南泛侵奪了泗水河道,排水不暢,瀦積成湖。湖泊北高南低,南北長約125公里,東西寬5.6~30公里,湖區面積1225平方公里***一說1266平方公里***,儲水量19.3億立方米。環湖大小支流汛期洪水彙集後,南出韓莊運河與不牢河洩入中運河。1949年前濱湖地區水旱災害嚴重。1949年後對南四湖的堤防、湖腰、出口及濱湖地區陸續進行了整治,水利狀況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