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成活率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為了提高養殖效益,提高羔羊的成活率、提高羊群的羔羊總體收穫率、加快群體週轉非常重要。其中,影響羊的養殖效益的主要因素是羔羊成活率。現小編對養羊生產中影響羔羊成活率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相應的對策。

  羔羊成活率的影響因素

  1母羊因素

  一是母羊營養。妊娠羊在配種前及排卵前後的營養水平對胚胎生存起著關鍵的作用,營養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嚴重妨礙胚胎的生存和生長。在限制母羊的能量攝入時,體況差的青年及老年母羊受到的危害最大,延緩胚胎的發育;妊娠早期營養水平過高,則會引起血漿孕酮濃度下降,也會影響胚胎的發育,甚至引起死亡;在生長、發育及泌乳等階段中都有各自的獨特需要,尤其是繁殖功能對營養條件有更嚴格的要求,營養缺乏時,繁殖首先受到影響。通常營養物質攝入不足、過量或比例失調可以延遲初情期,降低排卵率和受胎率,引起胚胎或胎兒死亡,產出的羔羊體弱,死亡率高。

  二是母羊的母性。母性好的母羊產羔後,總是不會遠離羔羊,能及時給羔羊餵奶。一般母性好的母羊奶水充足,當乳房發脹時,就會尋找羔羊,到羔羊身邊。如果母羊奶水少,就很少回到羔羊身邊,羔羊會因不能及時吃到奶而發育不良,易發生各種疾病死亡。三是母羊的乳房。母羊在產羔後的最初幾天,如果產下為單羔,就要注意不要讓羔羊只吃一邊乳頭,另一邊3~7d不吃奶,可能就會發生乳房炎而引起壞乳房,給以後母羊的哺乳造成困難。以後如果產2只以上羔羊,就要給另一隻羔羊尋找代乳母羊,否則有一隻羔羊會因為缺奶而死亡。另外在剪毛時,不小心使母羊乳頭受傷,也可能影響以後的哺乳。

  2羔羊及飼養管理因素

  一是羔羊出生重量和體質。羔羊的初生重與其生活力及以後的生長髮育有密切關係,初生重太小的羔羊,體弱,容易生病,抵禦各種不良剌激的能力差,死亡率高。

  二是圈舍環境。大多數羊場產羔安排在冬季或早春,如果圈舍條件差,母羊群產羔期間未仔細觀察,有些母羊產羔後,羔羊會被凍死,或者天氣太冷羔羊容易得病,是影響羔羊成活率的主要因素。

  三是獸害或鼠害。圈舍簡陋,羔羊由於弱小,易發生獸害,但在舍飼情況下,有時羔羊會遭到鼠害而死。四是疾病因素。羔羊抵禦疾病能力弱,常發生痢疾、便祕、肺炎、口膜炎疾病,未能及時治療,引起死亡。

  提高羊羔成活率的對策

  1產房和羔羊圈舍的建設

  羊舍要背風朝陽,地勢乾燥,通氣良好,冬天增加保暖、夏季有遮蔭防晒等措施;羊舍內要有食槽和草架,不應把草扔到地上,造成浪費或傳播疾病;產羔房內設計足夠的產羔小間或產仔欄。在產羔後的最初幾天母子放在一起,使之密切接觸,如果遇到母羊產羔後奶少或產羔多,找代乳母羊,也可通過產羔小間讓代乳母羊與哺育羔相認。母羊產羔期間保持舍內溫度恆定在15℃以上。

  2加強母羊飼養管理

  母羊配種懷孕後,食慾增加,增膘較快,比較溫順;懷孕期尤其是懷孕後期,要根據羊的性別、強弱、大小嚴格分群,以免互相頂撞而導致外傷或感染其他疾病,影響胎兒的發育。妊娠前期是指妊娠的前3個月,此時由於胎兒發育緩慢,所需的營養與空懷期無明顯的差別,飼養上以保胎為主。夏季不要飼餵黴爛變質的草料,冬季不飼餵帶冰的塊飼料和霜草,不飲冰水,以免流產。重點是抓膘度,可根據種母羊的膘情確定是否補飼精料,特別是在牧草營養價值質量不高的情況下尤為重要。

  妊娠後期重點是要抓膘、保胎,一是滿足妊娠母羊的營養需要,每隻妊娠母羊試膘情和牧草質量每天補充含蛋白質較高的精飼料400~800g、胡蘿蔔500g,以及適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二是保胎,切忌在羊出入羊舍時互相擁擠;三是保持羊舍良好的環境衛生,圈舍空氣新鮮,冬季保溫;四是保持妊娠母羊圈舍合理的飼養密度防止舍內擁擠。準備好產房,用20%石灰水或石炭酸、草木灰等消毒,鋪少量墊草等;產前3d,母羊飼料減少到最小限度,精料如常,產前1~2d讓母羊留圈餵養或近圈放牧;準備好接產所用的碘酒、臉盆、毛巾、藥皂或來蘇爾、新潔爾來、高錳酸鉀、記錄表等用品。讓母羊臥平或前高後低,便於產羔,接產者做好人工助產,剪斷臍帶距腹約3cm,擠出血水,用碘酒消毒防破傷風;讓母羊舐幹羔羊,以增強母性和利於胎衣排出,必要時可用乾淨墊草或乾毛巾協助輕擦羔體多量的黏液和胎水。

  多胎的羊每羔產出時間間隔不等,快則幾分鐘,慢則近1h或更長。待最後一羔產出後,給母羊飲溫水、鹽水,5d之內不飲冷水。產羔後3d內,如果母羊膘情好,可暫不喂精料,只喂優質乾草,以防消化不良或發生乳房炎。以後精料逐漸增多,到10d後達規定量,以後視情況酌增精料量,保證足夠的營養,滿足泌乳需要,使羔羊吃到足夠的奶水。

  3羔羊的飼養管理

  一是輔助羔羊吃初乳。羔羊出生後剝去胎蹄,讓羔羊站起,人工協助吃初乳,以利排出胎便,增強羔羊的免疫力;30min後稱初生重量。母羊哺乳前就剪去其乳房周圍的汙毛,並擠去幾滴初乳再讓羔羊吮乳。

  二是人工輔喂。初生的羔羊,健壯的自己能吸乳,弱的羔羊,或是初產母羊,母性不強的母羊,需人工輔喂,即把母羊圈於母仔欄,把羔羊抱到乳房前,羔羊就會吸乳,體弱的應每隔1~3h哺餵1次,如此幾次,羔羊就會自己找母羊吸乳了。母羊哺羔時,常嗅羔羊尾部以辨認自己的羔羊。

  三是人工補飼。母羊奶水不足時,對羔羊進行人工哺乳,可用羊奶、牛奶、脫脂奶粉或代乳品。飼餵時要遵循定時、定量、定溫、定質、定期消毒的原則。定時指合理安排哺乳時間,1月齡內的羔羊,1次/3h;1~2月齡時,4次/d;2~3月齡時,3次/d;3月齡後,1~2次/d。隨著月齡的增加,逐漸減少餵奶次數,適當增加每次的喂量。定量指喂量以滿足羔羊的營養需要為前提,哺餵過多可引起消化不良,甚至腹瀉;過少則營養不足,影響羔羊的生長髮育。初期每隻羔羊每次喂250g左右,可根據個體、運動量和年齡大小酌情增減。

  一般說來,每晝夜的哺乳量以不低於體重的16%為宜。定溫是指人工哺乳的奶溫應接近或稍高幹母羊體溫,即以38~42℃較好。定質是指哺餵羔羊的奶汁要求新鮮、清潔,以剛擠出的鮮奶為最好。對於低溫儲存的奶品,喂前應進行加溫和攪拌,使乳汁混合均勻[3]。定期消毒是指為了防止疾病發生,每次哺餵後都要將用具用清水沖洗乾淨,用沸鹼水消毒,1次/2d。

  四是尋找“保姆”寄養。在養羊生產中經常有些母羊一胎產2~3只羔羊或母羊產羔後產奶較少,不夠羔羊吃;有些母羊產羔後死亡,留下孤羔,這時都需要為羔羊找代奶的母羊,即“保姆”羊。“保姆”羊最好選擇產後羔羊已死、奶量充足的母羊作保姆,這種可以防止母羊因乳房腫脹而引起乳房炎。另外,也可選擇產單羔、但泌乳效能高的母羊作保姆羊。選“保姆”羊時應注意,過寄待哺羔羊的日齡與“保姆”羊產羔日數儘量接近,最好前後不超過3d。當“保姆”羊憑藉羔羊的氣味識別自己的羔羊,而不讓過寄代哺的羔羊吃自己的奶時,可以事先將“保姆”羊的尿液或乳汁塗在代哺羔羊身上,或在代哺羔羊及保姆羊所生的羔羊身上同時都塗抹同一種氣味的東西,如來蘇兒等,使“保姆”羊無法識別自己的羔羊。此外應在一胎多羔的羔羊中選強壯的羔羊去過寄,弱羔留下讓自己的母羊哺乳。一般應先讓羔羊吃了母羊的初乳後,再過寄到“保姆”羊那裡,這樣有助於增加過寄羔羊的抗病能力。

  五是訓練其吃草。羔羊在15~20日齡時,要訓練其吃草。半月齡時補飼混合料50~75g/d;1~2月齡補飼100g/d;2~3月齡時補飼200g/d;3~4月齡時補250g/d。混合料的組成以豆子、豆餅、玉米等為好,最好不用棉籽餅;乾草以苜蓿、花生秧、柳樹葉等為好,乾草要切碎。先喂精料,後喂粗料,還要適當加喂青飼料,同時要保證足夠的飲水,並讓羔羊每天下午在運動場進行一定時間的活動。

  六是適時斷乳。羔羊生長到3~4月齡時,必須斷奶。多采用一次斷乳法,即將母仔分群,不再合群,斷奶後把母羊移走,按羔羊的性別,強弱分群管理。

  七是適時去勢、斷尾。非種用羔羊在4周齡左右,即可去勢,常用手術法和結紮法。斷尾可在羔羊生後2周之內進行,常用燒烙斷尾法和結紮斷尾法。

  八是搞好圈舍衛生。圈舍要求保持乾燥、清潔溫暖,並防止賊風吹襲。要勤墊褥草,或乾土、幹糞等,保持地面乾燥,要及時清除脫落的雜毛、鐵絲等雜物,以防造成羔羊腸道堵塞或穿孔而致死。食槽要清潔、衛生。

  4加強疫病防治

  在羔羊出生後12h內開始喂服土黴素,每隻每次0.15~0.20g,1次/d,連喂3d,可起到預防效果。定時驅趕羔羊,增強體質。仔細觀察,做到有病及時發現,立即隔離、治療。預防羔羊痢疾、便祕、肺炎、口膜炎等常見病[4]。對羊痘、羊快疫、腸毒症、痢疾、口啼疫、肺炎、布氏桿菌等病,按免疫程式做好疫苗免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