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大戰會產生核冬天的原因

  核冬天理論認為:當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當核爆炸時,巨大的能量將大量的煙塵注入大氣,有的還高達12公里以上進入平流層。由於核爆炸所產生的煙塵微粒有相當大部分直徑小於1微米,它們能在高空停留數天乃至一年以上,因為它們的平均直徑小於紅外波長***約10微米***,它們對從太陽來的可見光輻射有較強吸收力,而對地面向外的紅外光輻射的吸收力較弱,導致高層大氣升溫,地表溫度下降,產生了與溫室效應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現出如嚴寒冬天般的景觀,稱為核冬天。核冬天假說是一個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理論,它預測了一場大規模核戰爭可能產生的氣候災難。核冬天理論認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別是對像城市這樣的易燃目標使用核武器,會讓大量的煙和煤煙進入地球的大氣層,這將可能導致非常寒冷的天氣。必須指出的是,核冬天是基於資料化模型的假設,對於該假設的準確性並沒有決定性的論證,在最新研究中***2006***,科學家支援原版的核冬天理論的模型有誤,而實際上的14-20度降溫只會持續幾小時,並在3-4個月內恢復正常。


核冬天

  

  廣島和長崎的核爆炸聲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覺得刻骨銘心。其實,核武器對人類生存產生的威脅還遠不止這些。1983年,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卡爾·薩根等5位博士提出了“核冬天”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由大規模的核戰爭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大大超過了人們的一般想象,成萬上億的人一刻之間死於非命,核爆炸所造成的大火、濃煙、塵埃瀰漫著整個世界,沒有陽光,世界將一片黑暗。就在這時,大氣溫度產生急劇變化。溫度和海拔的增高成正比,幾千米以上的平流層溫度能達100℃以上,然而對流層的溫度卻降到50~60℃,上熱下冷的現象讓大氣垂直運動受到阻礙。大氣上層的高溫,讓各地的冰川、積雪都融化了。洪水氾濫成災。然而地表與海洋之間的巨大溫差,卻導致風暴席捲大洋沿岸。就算在夏天,海洋上空飽和的大氣,也將用降雪的方式飄落在大地上,大量的動物、植物被凍死,整個生物鏈將被斬斷。就算是僥倖生存下來的人類,也會由於缺吃少穿、瘟疫流行繼而陸續死亡。在長達數月之久的核冬天中,人類無一倖免於難。

  由此可見,只要世界上仍然存在核武器,人類就一天不會擺脫“核冬天”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