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爆炸的原因

  西瓜,***學名:Citrullus lanatus,英文:Watermelon***,西瓜堪稱“瓜中之王”,原產於非洲。唐代引入新疆,五代時期引入中土。屬葫蘆科,有多個種子。中國南北皆有西瓜栽培,西瓜是一種雙子葉開花植物,植株形狀像藤蔓,葉子呈羽毛狀。它所結出的果實是瓠果,為葫蘆科瓜類所特有的一種肉質果,是由3個心皮具有側膜胎座的下位子房發育而成的假果。西瓜主要的食用部分為發達的胎座。果實外皮光滑,呈綠色或黃色,果瓤多汁為紅色或黃色,罕見白瓤。西瓜性寒,味甘甜;它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有助於治胸膈氣壅,滿悶不舒服,小便不利,口鼻生瘡,暑熱,中暑,解酒毒等症。皮還可以做菜、入藥等。‘


西瓜爆炸

  

  5月15日,瓜農在展示開裂的西瓜。 5月的江南,正是地產西瓜上市時節,可在江蘇省丹陽市,700多畝現代高效設施農業示範園卻遇到了一件蹊蹺事:許多西瓜尚未成熟就競相炸裂,“瓜裂裂”令當地瓜農傷透了腦筋,也引發了眾多消費者關注。

  迴應果蔬“膨大劑”使用的五大謎團——對話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朝賢

  新華網北京5月20日電***記者於文靜、董峻***近日,江蘇“西瓜裂瓜”經媒體報道後,公眾對西瓜開裂的原因以及膨大劑的使用產生了諸多疑問。膨大劑究竟是什麼?國家是否允許其用於農業生產?對人體是否有危害?……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朝賢。

  國家明確對膨大劑嚴格管理

  記者:膨大劑究竟是什麼?有何作用?在我國主要用在哪些蔬菜水果中?

  張朝賢:20世紀20至30年代,人類發現植物體記憶體在微量的天然植物激素如乙烯和赤黴素等,具有控制生長髮育的作用。到40年代,開始人工合成類似物的研究,並逐漸推廣使用。目前,植物生長調節劑已在世界上廣泛應用於農林業生產。我國從50年代起開始生產和應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它的應用可以大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進農產品品質。

  大家所說的“膨大劑”屬於植物生長調節劑中的一類,具有加速細胞分裂,促進細胞增大、分化和蛋白質合成,提高座果率和促進果實增大的作用。常用的有氯吡脲、赤黴酸。在我國,氯吡脲主要用在西瓜等園藝作物上,赤黴酸主要用在柑桔等作物上。從多年使用的情況看,技術成熟,生產效果好。

  記者:農業部是否准許膨大劑在生產中使用,或者有相關規定約束?  張朝賢:我國明確將膨大劑納入農藥管理範圍進行嚴格的控制。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的規定,只有取得農藥登記並辦理了生產許可的農藥產品,才能進行生產、經營和使用。我國對農藥登記要求十分嚴格,申請登記的農藥產品,只有經科學評價,證明較好的防治效果,對人畜健康和環境影響可控,方可取得登記。已使用的農藥,若發現對農林生產、人畜安全或生態環境有較大風險時,將限制使用或撤銷登記。

  氯吡脲、赤黴酸在我國屬於登記允許使用的農藥品種。我國在批准農藥登記時,在標籤上規定了用藥時期、劑量和施用方法,標註了使用範圍和安全間隔期。同時,先後制定了《農藥合理使用準則》和農殘標準來規範農藥的使用。大量田間試驗證明,膨大劑在合理使用下對西瓜品質無明顯不良影響。在實際應用中,瓜農應按照標籤規定的用藥劑量、用藥時期和施用方法施藥,如果使用時期不當,或者擅自提高劑量或處理不均勻,會導致區域性濃度過高,出現畸形果、裂果等藥害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