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茶館的教師教學反思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小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範文一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小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著: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字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裡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字,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著語言,積累著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字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範文二

  本單元的訓練目標是繼續學習複述課文。複述能力是小學生聽說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發現小學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著: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字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說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填空題形式,讓學生在練習中,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字,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著語言,積累著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字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但對於“兜攬”一詞的教學,學生在模仿叫賣時,表達有困難,學生不能發揮想象,語言不夠生動,這也許和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有關,教學時還應加強指導。

  範文三

  《揚州茶館》是朱自清先生的《說揚州》節選。朱自清是一位語言大家,他的散文以純真樸實的風格見長,給人疏朗清新的感覺。這篇《揚州茶館》,作者如一位老茶客,帶著後生到揚州茶館品茶吃點心。在不急不慢中,向你娓娓道來飲茶的先後順序、燙乾絲的具體步驟、揚州小吃的特色等等。

  本文層次清晰,共分為三小節,分別介紹了零碎小吃、燙乾絲、小籠點心這三類揚州小吃。作者抓住了每類小吃的特色,有條理地從色香味、做法、選料等方面介紹。第二小節“燙乾絲”的製作過程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在課文的匯入環節,我讓學生說說自己愛吃的小吃,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篇課文的字詞教學方面,我還是採用了學生自學的方式,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在理解“兜攬”一詞時,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想象自己就是賣零碎的,自己會怎麼叫賣生意,能夠更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但在學生交流表達時,聲音都比較小,沒有叫賣的感覺,我應該加強指導。

  學習文章時,我先讓學生找到概括寫揚州茶館特點的句子,然後指導突出重點朗讀,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懂了文章的大致意思,也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在學生找到揚州茶館吃的花樣後,我引說“在揚州茶館,有______等零碎小食,有______,還有______,所以說吃的花樣______。”這樣的句式,在訓練運用句式說話的同時,也是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

  在指導學生學習零碎小食的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讀,找到這些零碎小食共同的特點,在讀中感悟到一個“香”字,並讓學生髮揮想象,通過一邊聽他人朗讀,一邊閉上眼睛,在腦海中復現茶館的畫面,再來談談“走進揚州茶館,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我聞到了什麼?”學生彷彿身臨其境,能夠將各自的所看所聽所聞清晰地表達出來,進一步體會到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把“燙乾絲”的過程清楚地說給大家聽,學習複述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對於剛學習複述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老師要給學生鋪設好臺階,因此,在這一部分處理中,我先給學生觀看我在網上搜集到的製作燙乾絲的視訊,讓他們邊看邊想廚師做了哪些動作,然後再圈出文中的動詞,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再通過填空,理清燙乾絲的先後順序,然後再抓住重點詞嘗試邊做動作邊複述,有了動作的輔助,複述就不會太難了。

  課後,經過戚老師的點撥,我想在這個環節,可以處理得更到位些,在藉助影像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之後,在同桌互說的同時可以再播放一遍視訊,再次利用影像加深學生的直觀感受,多給學生一些扶手,學生也會說得更好。

  另外,閱讀好文字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所在,揚州茶館的著名不僅是由於茶館中吃的花樣最多,還與揚州人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息息相關。於是我提出了“揚州人為什麼愛上茶館呢?他們僅僅是去品嚐茶點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對揚州茶館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初步感受到中華民族飲茶風俗及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對教學有個整體的迴歸。

  在多位老師的指導下,使我在本篇課文的教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及研究,對自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了及時的改進,讓我在這次評比課中收穫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