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血病的症狀

  一聽到壞血病,很多朋友可能會想到十五世紀歐洲大航海時代,那個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壞血病,

  

  壞血病是由於人體缺少維生素C所引起的一種足以致命的疾病。壞血病的具體症狀是:患者感到全身疲倦、身體虛弱、渾身無力、食慾減退、面色慘白、牙齦腫脹出血,嚴重的可能出現牙齒鬆動甚至脫落的症狀。還會出現皮下出血、黏膜下出血、面板出現瘀斑、毛囊過度角質化。

  兒童的是:下肢由於骨膜下出血導致假性癱瘓、膝關節半屈、足外旋,嚴重的甚至會出現骨折等現象,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生命危險。人類自身不能合成維生素C,只能從外界獲取,也就是說通過食物來獲得維生素C,一但持續缺少了維生素C的攝入,便會得壞血病。

  有些人雖然正常攝入維生素C,但由於出現嘔吐和腹瀉等情況,則將大大損失維生素C,所以出現上述情況時,一定要增加維生素C的攝入量。人們通常通過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來攝入。菜花、苦瓜、柿子椒、菠菜、紫甘藍等常見蔬菜都含有非常豐富的維生素C。

  壞血病的預防護理

  供應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改進烹調方法,減少維生素C的損失,平時可根據每天推薦量的標準組織食譜見表1。有感染、外傷、手術等,應增加維生素C的供給。

  鼓勵母乳餵養,改善乳母營養,保證乳液中有豐富的維生素C。及時新增含維生素C的輔助食品,特別是對人工餵養兒,應及早新增菜湯、果汁等食品。

  西醫治療壞血病的常規方法

  維生素C缺乏病輕症病人每天服維生素C200~300mg,重症300~500mg,感染時劑量應增加,分3次在飯前或吃飯時服用。如患者不能口服或吸收不良時,可用肌內或靜脈注射,1次/d***嬰幼兒100~200mg,成人500~1000mg***,症狀明顯好轉時,減至50~100mg,3次/d,口服。此外,還要根據需要適當補充其他維生素,特別要注意補充同時缺乏的維生素D。合併巨幼紅細胞貧血者,維生素C治療量應加大,另給適量葉酸。

  對症處理,如保持口腔清潔,預防或治療繼發感染、止痛。有嚴重貧血者,可給予輸血,服鐵劑。重症患者,如果有骨膜下巨大血腫或有骨折,不需手術治療,用維生素C治療後血腫可漸消失,骨折自能癒合,但有骨骼錯位者,恢復較慢,可經數年之久。骨骼病變明顯的患兒,應安靜少動,以防止骨折及骨骺脫位。有牙齦出血者應注意口腔清潔。有併發症者應針對病因和症狀予以適當的處理。

  壞血病的病因

  ⒈攝入不足一般動物體內可以從葡萄糖和其他單糖合成維生素C,而人類和某些動物***猴子、豚鼠、鳥類、魚類***體內缺乏合成維生素C所需要的古羅糖酸內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oxidase***,不能合成維生素C,必須從外界攝入,如果攝入量不足即可導致壞血病。人工餵養兒容易缺乏維生素C,人乳中維生素C的含量為40~70mg/L,可以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當然,要保證一定的攝入乳量。而牛乳中的維生素C含量僅為人乳的1/4,再經過儲存、稀釋、加工、消毒滅菌等處理,其維生素C含量所剩無幾。因此,用牛奶、奶粉、乳兒糕、米麵糊等餵養的嬰兒,如不及時補充新鮮蔬菜、水果,或偏食,可造成攝入不足。

  ⒉消化、吸收障礙消化不良和慢性腹瀉時維生素C的吸收減少,胃酸缺乏時,維生素C容易在胃腸道內受到破壞。

  ⒊消耗增加感染、發熱、外科手術、代謝增高和患病時,維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