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什麼原因

  耳石症的病因和耳石器中的耳石脫落有關。由於頭部外傷、或者年老區域性結構退化,耳石器內的耳石從原來的位置上脫落,移位到了別的平衡結構內,頭位變動時,引起眩暈的症狀。那麼,?耳石症的臨床體徵是什麼?耳石症的復位治療是什麼?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1、遺傳性因素耳硬化症患者直系先輩後代中有相同病的較多,約為54%有家族史,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半數以上病例可以發現異常基因。

  2、內分泌紊亂因素本病多見於青春發動期,以女性發病率高,且於妊娠、分娩與絕經期都可使病情進展加快,被認為與激素水平有關。

  3、骨迷路包囊發育因素人類出生時骨迷路包囊已發育完成,唯獨在前庭前邊緣的內生軟骨層內遺留有一發育和骨化過程中的缺陷,稱窗前裂。裂內有纖維結締組織束及軟骨組織,成年後可繼續存在或發生骨化而產生耳硬化病灶,臨床及顳骨病理所見之耳硬化症病灶,亦多由此處開始。

  4、自家免疫因素及其他Arslan與Rieci用組織化學染色法對耳硬化症病灶進行研究,發現在活動性病灶中,有粘多糖聚合作用改變及組織纖維、膠原纖維減少、斷裂現象,與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病理變化相似,Chevence用電子顯微鏡和細胞化學的方法再次證實,耳硬化症病灶屬於膠原性疾病或間質性疾病。此外,還有人發現酶代謝紊亂,是使鐙骨固定形成的原因。

  耳石症的臨床體徵

  1、發病突然

  症狀的發生常與某種頭位或體位活動有關。激發頭位***患耳向下***時出現眩暈症狀,眼震發生於頭位變化後3-10s之內,眩暈則常持續於60s之內,可伴噁心及嘔吐。

  2、眼震十分特殊

  在坐位訓練改變至激發頭位時出現一種旋轉性的短暫的易疲勞的眼球震動,作耳向下時眼震為順時針方向,右耳向下時為逆時針方向,眼睛震持續過程中,先是逐漸增強,其後逐漸減弱,當從臥位回至坐位時,出現一種方向相反的短暫低速度眼震。

  3、病程

  可為數小時至數週,個別可達數月或數年,眩暈可週期性加重或緩解,眩暈的成為變化較大,嚴重者於頭輕微活動時即出現眩暈,間歇期可無任何不適,或有頭暈、眩暈發作後可有較場時間的頭重腳輕及飄浮感。

  4、多見於中年患者***45-50歲***。

  耳石症的復位治療

  耳石症雖然痛苦,但是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治療方法。該方法不需服藥,效果奇特,可以說是立竿見影。這種治療方法叫做“手法復位治療”。具體就是醫生根據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給予不同復位治療,通過改變患者頭部位置,讓脫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來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經末梢,自然也就不會頭暈了。

  因此,出現眩暈症狀的患者應首選神經內科就診,排除其他急需處理的危重疾病,如腦出血、腦梗死、腦腫瘤等。如確診耳石症可接受手法復位治療。但由於目前許多神經內科醫生對該病認識不足,極容易被當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即使被介紹到耳鼻喉科,也容易被基層醫院或者大醫院的年輕醫生誤診為“梅尼爾病”。有人多個醫院奔波,前後花費好幾萬也沒有獲得確診。其實耳石症能佔到日常門診眩暈病人的30-50%,而誤診率很高,目前醫學界尤其是神經內科醫生應當加強耳石症的教育。

  耳石症手法復位一般一次見效,個別患者需要多次復位才能治癒。一般門診治療即可,個別需住院多次復位。患者復位時會誘發眩暈,偶爾會發生嘔吐***需有家屬陪同***,但一般持續時間短暫,無明顯不良後果。復位成功後需休息半小時後再離開,並禁忌開車。復位後三天內最好避免平臥。建議睡硬板床,用蕎麥皮枕頭。目前有部分醫院的神經內科和耳鼻喉科可行該項治療。外地患者如果當地未能確診,或者確診後不能正確復位,也可聯絡到大醫院診治。

  嚴重頸椎病、頸椎外傷、頸部動脈夾層、嚴重心臟病的患者需謹慎治療以防止病情加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耳石症手法復位看似簡單,但是必須由經驗豐富的醫生操作,患者不宜自行復位,以免發生危險。

  耳石症本身藥物治療不能阻止眩暈發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併腦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時給予輸液治療。有的患者合併焦慮、抑鬱、失眠或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需要給予相應藥物治療,防止耳石症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