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解決方法

  孩子總是很任性怎麼辦?如今的小孩子們都是生活在蜜罐子當中的,爸媽疼,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疼,因此,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問題,養成不良的性格。任性,就是現在孩子們特別容易形成的性格,那麼,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1、採用“負強化”的方法

  任性,哭鬧,家庭教育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

  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採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並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

  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並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

  2、在情緒上表示理解

  在情緒上表示理解,但在行為上要堅持對他的約束如吃飯的時候,孩子忽然想起愛吃的菜今天沒有,就生氣地拒絕吃飯。即使冰箱裡有原料,母親也不應該遷就孩子給他做,應明確表示飯菜準備好了,就不應該隨便更換。如果孩子繼續鬧,可以讓他餓一頓,等他感到飢餓時,自然會找食物吃。

  3、採用暫時迴避的方法

  有些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糾纏不休,這時,家長可以暫時不去理他,讓他感到哭鬧的方法是無效的,他就會停止。事後可以與他坦誠地交流,讓他說明原因。在這時再進行說服教育工作。這種方法對於理智水平較差的家長可能難於做到。

  4、榜樣暗示法

  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家長可以用電影、電視或圖書故事中的典型人物的具體形象、具體情節和行為活動給孩子看或講給孩子聽,使他從中受到暗示,得到啟發和教育。

  5、有趣物體吸引法

  家長可以從孩子任性的指向性和動機中發現一些蘊藏著的積極的可培養的心理因素,即所謂的“閃光點”加以誘發和引導。這樣做,可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當然,解決孩子任性的方法還很多,關鍵在於培養孩子認識和判斷事物的能力。

  假如孩子比較任性的時候,肯定是不會聽你話的,這時候,與其花時間去教導甚至是批評,還不如想方設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注意力完全被轉移的時候,任性的行為自然就會消失了。不過,每一個孩子性格都是不一樣的,還是要“對症治療”。

  孩子健康心理特點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為核心的各種認識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也是衡量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 正常的智力是學習文化知識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發展水平要符合實際年齡的智力水平。

        二、情緒的穩定性與協調性

  兒童青少年經常保持輕鬆、愉快、穩定、協調的情緒,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使整個心身處於積極向上的狀態。從而提高心理功能有助於發揮自身的內在學習潛能,提高學習成績。如果經常出現緊張、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會影響潛能的發揮,勢必影響學習效果。

        三、較好的社會適應性

  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標誌著心理健康水平,一個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包括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自然環境及人際環境等。既使突然發生意外變化或身處惡劣環境中,也能較快地順應環境並保持心理平衡。有些獨生子女由於早期社會化的嬌生慣養,形成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地處理與現實環境的關係,往往導致適應性障礙。

  四、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能夠與同齡人建立平等、互助、和睦相處的夥伴關係。

  如果早期社會交往被剝奪,家庭不和睦、接受較多消極影響,易形成孤僻、敵意、敏感、過度警覺、自我為中心、妒忌、自私等不合群的不良個性,而導致人際關係的不協調。 五、反應能力適度與行為協調

  健康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活動和行為模式和諧統一。對外部刺激反應適度,表現既不異常敏感也不異常遲鈍,並具有一定應變、應對能力。

  六、心理年齡符合實際年齡

  心理健康的兒童青少年具有與其實際年齡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並形成與年齡階段相適應的心理、行為模式。如果心理、行為嚴重偏離相應的年齡段特徵,可能存在心理髮育問題。表現為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則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