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形成的氣候原因

  據科學家對深海巖芯和冰蓋沉積物的測定,早在白堊紀末***距今7000萬年***地球上就有沙塵暴出現。那麼是什麼?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沙塵暴的形成是以東亞特殊的大氣環流為背景,並與冬季風緊密聯絡在一起,它的發生主要與冬半年西伯利亞-----蒙古高壓驅動下的冷鋒過境有關,屬冷鋒型沙塵暴。

  強風、強熱力不穩定和沙源分別作為動力因子和物質基礎,是沙塵暴形成的三個重要條件。

  流和強垂直風速、風向切變及熱力不穩定層結條件下,引起鋒區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生成、發展,加劇了鋒區前後的氣壓、溫度梯度,形成了鋒區前後的巨大壓溫梯度。在動量下傳和梯度偏差風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層風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塵,形成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

  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努力下,一項為探討沙塵物質的啟動、傳輸機理而專門設立的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順利完成。

  通過實驗,專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髮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項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專家認為植物通常以3種形式來影響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

  沙塵暴的生態效應

  沙塵暴的危害雖然甚多,但整個沙塵暴的過程卻也是自然生態系所不能或缺的部分。例如:

  1、澳大利亞的赤色沙暴中所夾帶來的大量鐵質已證明是南極海浮游生物重要的營養來源,而浮游植物又可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以減緩溫室效應的危害,因此沙暴的影響層級並非全為負面。或許在另一層面來說,沙塵暴也許也是地球為了應對環境變遷的一種症候,就像我們感冒了會發生咳嗽是為了排除氣管中的廢物一樣。為研究沙暴提供塔斯曼海養分以及其它諸多效應等,澳大利亞曾彙集了許多氣候學者。他們發現澳大利亞沙暴的紅色石英沉積物也可在紐西蘭找到,並且反而肥沃了紐西蘭的土地;因此澳大利亞沙塵暴所造成的養分損失卻可造成紐西蘭土地的養分收穫。

  2、夏威夷當地肥沃的土壤沉積物根據分析資料也可證明有許多的養料成分也是來自遙遠的歐亞大陸內部。正因為兩地相隔萬里,普通的風無法把內陸的塵埃吹到這麼遙遠的地方,因此正是沙塵暴,把細小卻包含養分的塵土攜上3000米高空,穿越大洋,再播種一般把它們撒下來。

  3、科學家還發現,地球上最大的綠肺―亞馬孫盆地的雨林也得益於沙塵暴,它的一個重要的養分來源也是空中的沙塵。沙塵暴能把盤石變得蔥蔥郁郁的祕密在於,沙塵氣溶膠含有鐵離子等有助於植物生長的成分。此外由於沙塵暴多誕生在乾燥高鹽鹼的土地上,沙塵暴所挾帶的一些土粒當中也經常帶有一些鹼性的物質,所以往往可以減緩沙塵暴附近沉降區的酸雨作用或土壤酸化作用。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王自發先生曾說:“沙塵暴的確降低了酸雨的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