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塵暴形成的天氣條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沙塵暴發生次數卻迅速增加,並且我國沙塵暴出現了發生時間早、影響範圍大等新動向。那麼是什麼?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強風、強熱力不穩定和沙源分別作為動力因子和物質基礎,是沙塵暴形成的三個重要條件。

  有利於產生大風或強風的天氣形勢,有利的沙、塵源分佈和有利的空氣不穩定條件是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強風是沙塵暴產生的動力,沙、塵源是沙塵暴物質基礎,不穩定的熱力條件是利於風力加大、強對流發展,從而夾帶更多的沙塵,並捲揚得更高。

  除此之外,前期乾旱少雨,天氣變暖,氣溫回升,是沙塵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氣背景;地面冷鋒前對流單體發展成雲團或颮線是有利於沙塵暴發展並加強的中小尺度系統;有利於風速加大的地形條件即狹管作用,是沙塵暴形成的有利條件之一。

  土壤、黃砂主要成分是矽酸鹽,當乾旱少雨且氣溫變暖時,矽酸鹽表面的矽酸失去水分,

  H2SiO4=SiO3 -2 + H2O***氣***↑

  這樣矽酸鹽土壤膠團、砂粒表面就會帶有負電荷,相互之間有了排斥作用,成為氣溶膠不能凝聚在一起,從而形成揚砂即沙塵暴。沙塵暴本質上是帶有負電荷的矽酸鹽氣溶膠。

  總之,沙塵暴的形成需要這三個條件:

  一是地面上的沙塵物質。它是形成沙塵暴的物質基礎。

  二是大風。這是沙塵暴形成的動力基礎,也是沙塵暴能夠長距離輸送的動力保證。

  三是不穩定的空氣狀態。這是重要的局地熱力條件。沙塵暴多發生於午後傍晚說明了局地熱力條件的重要性。

  流和強垂直風速、風向切變及熱力不穩定層結條件下,引起鋒區附近中小尺度系統生成、發展,加劇了鋒區前後的氣壓、溫度梯度,形成了鋒區前後的巨大壓溫梯度。在動量下傳和梯度偏差風的共同作用下,使近地層風速陡升,掀起地表沙塵,形成沙塵暴或強沙塵暴天氣。

  沙塵暴的形成是以東亞特殊的大氣環流為背景,並與冬季風緊密聯絡在一起,它的發生主要與冬半年西伯利亞-----蒙古高壓驅動下的冷鋒過境有關,屬冷鋒型沙塵暴。

  沙塵暴的危害方式

  ⑴強風:攜帶細沙粉塵的強風摧毀建築物及公用設施,造成人畜傷亡。

  ⑵沙埋:以風沙流的方式造成農田、渠道、村舍、鐵路、草場等被大量流沙掩埋,尤其是對交通運輸造成嚴重威脅。

  ⑶土壤風蝕:每次沙塵暴的沙塵源和影響區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風蝕危害,風蝕深度可達1~10釐米。據估計,中國每年由沙塵暴產生的土壤細粒物質流失高達106~107 噸,其中絕大部分粒徑在10微米以下,對源區農田和草場的土地生產力造成嚴重破壞。

  ⑷大氣汙染:在沙塵暴源地和影響區,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TSP***增加,大氣汙染加劇。以1993年“5.5”特強沙塵暴為例,甘肅省金昌市的室外空氣的TSP濃度達到1016 mg/m3,室內為80 mg/m3,超過國家標準的40倍。2000年3—4月,北京地區受沙塵暴的影響,空氣汙染指數達到4級以上的有10天,同時影響到中國東部許多城市。3月24—30日,包括南京、杭州在內的18個城市的日汙染指數超過4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