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因素對土壤形成的意義

  隨著土壤形成時間的延長,氣候因素***主要是溫度和降水***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愈加強烈。你知道是什麼嗎?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講解

  1.在低降水量地區,富含石灰的母質將形成發育程度較弱、呈鹼性反應的鈣層土,土壤養分速測儀測量土壤養分含量較低;

  2.在高降水量地區,由於強烈的風化和鹽基淋失,多種母質均將形成酸性土壤;

  3.坡地的土壤侵蝕將不停地動失表層正在發育著的土壤;

  4.在溼潤溫暖地區,土壤風化、淋洗和侵蝕較寒冷地區進行的更為強烈;水分在土壤形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土壤由於下行水流使枯粒、有機膠體、碳敷鹽或可溶鹽在上體中移動而表現出可鑑別的土壕層次,我們稱這一土壤發育良好。膠體移動的範圍和澱積的深度主要受降水量和降水方式的控制。同時,年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的地區與降水量大而蒸發量小的地區在土壤陽離子交換量、鹽基飽和度相代換性酸度之間也存在著明顯的變異。

  氣候因素也通過影響植被型別而控制土壤形成。乾旱和半乾旱氣候下的土壤植被覆蓋稀疏,地表土壤極易遭受風蝕和水蝕,因此有機物質累積和剖面發育均很弱。相反,在高溫多雨地區,由於降水量大、植被茂盛,土壤發育程度深,多形成紅色、低鹽基含量和有機質高度分解的土壤。

  動、植物及其廢棄物和殘體強烈池影響著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植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明顯地表現在土壤與植物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上。溼潤森林植被下發育的土壤層次豐富,表層多形成有機質緩慢分解的有機物聚積層,相反,草原植被下土壤發生層次簡單,表層有機質分解程度較深,分佈深度也較大。

  土壤動物,如鼠類、蚯蚓、螞蟻和白蟻等,對土壤形成演化也有明顯影響。當其數量很大時,影響強度將非常深刻,會使土壤層次單一但卻深厚。

  微生物生命活動的結果是使土壤巾有機質得以緩慢分解,同時釋放出土壤養分供植物再次利用,是土壤形成演化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氣候變化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人類與自然系統有重要影響。由於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已經適應今天,如果這些變化太快使得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不能適應的話,人們將很難應付這些變化。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家,這可能會對基本的人類生活標準***居住、食物、飲水、健康***產生非常有害的影響。對於所有的國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頻率的增加將會增大天氣災害的風險。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影響,其中一些變化實際上是不可逆轉的,因此我們更要關注的是負面影響。據統計,1950年到2000年,特別是1990年以後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急劇增加。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極端天氣事件的增多,另一方面我國總體經濟體量增加,因此經濟損失絕對值大幅升高。

  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是負面的。預計到2030年,我國三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麥,除了澆灌冬小麥以外,均以減產為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全球變暖使水迴圈的過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間不均勻性增加。氣候變化對重大工程也有影響,如長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導致地質災害的頻率會增加,對三峽水庫的安全運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另外氣候變化也會影響青藏鐵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鐵路和公路執行維護的投資。

  同全球一樣,我國的氣候與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氣候變暖遠遠超出一般意義上的氣候問題和環境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帶來十分嚴峻的威脅,這種威脅仍將持續並不斷加劇。科技界應當特別關注氣候變化問題,積極採取適應和減緩措施,不斷提升氣候系統、生態、環境保護的層次和水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政府、公眾和科學家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