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茶道的申遺意義

  “萬里茶道”曾是溝通中俄蒙三國的重要國際商道。那麼萬里茶道申遺有何意義?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以茶為媒,以路為帶。歷史上,來自中國的氤氳茶香,曾經過漫長商路飄送到蒙古國和俄羅斯,這條以茶葉為主的重要國際貿易通道,就是被譽為“世紀動脈”的“萬里茶道”。它也被稱作“茶葉之路”、“萬里茶路”等,是明末清初由晉商開闢的從中國福建起,到俄羅斯恰克圖,再在俄羅斯境內繼續延伸到聖彼得堡的茶葉貿易路線,途經200多座城市,總長達1.3萬公里。

  雖然一度湮沒於歷史長河,但是這條線路日益受到重視,正在喚醒中俄蒙三國人民共同的記憶。

  對於“萬里茶道”的價值和作用,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萬里茶道***中國***協作體副主席餘悅認為,“萬里茶道”是走向世界的商貿路、國家交流的文化路、勇於開拓的精神路。

  “萬里茶道”遺存的建築文化,以其獨特的藝術造詣和時代特徵被視為一段歷史縮影,為研究我國的對外貿易、建築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取向,是中華民族強大生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展現。

  萬里茶道申遺的過程

  2013年3月,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的演講中,特別指出“繼17世紀的‘萬里茶道’之後,中俄油氣管道成為聯通兩國新的‘世紀動脈’”。

  17世紀至20世紀初,“萬里茶道”以茶葉貿易為主線,推動文化交流與融合,這條“世紀動脈”對蒙古、俄羅斯乃至歐洲產生了深遠影響。

  2014年11月,國內8省、自治區代表齊聚武夷山,共同商定“萬里茶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當時的“萬里茶道”,先是福建、江西的茶葉,由晉商北運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再由俄商遠銷聖彼得堡及歐洲各國;後受太平天國起義影響,閩贛茶受阻,兩湖茶興起,安化等地的茶葉,源源不斷北運恰克圖。

  “萬里茶道”開始是紅茶佔多,後來黑茶當家。由於地域、功能不同,各省份文物遺產也有差異。作為紅茶、黑茶主產地,湖南段遺產無可替代。據專家考察,地域相對閉塞的安化,儲存了大量古茶樹、古茶園、古茶道和黑毛茶加工廠,是“萬里茶道”申遺的重要支點。

  安化境內的高馬二溪,仍保留著至少150年以上的古茶樹群落;雲臺山、芙蓉山的古茶園,採茶從未間斷。沿鷂子尖古茶道,石橋、茶亭、捐碑、禁碑等文物遺產眾多。石板路上的石棋盤,為當年茶販商賈對弈取樂所刻;詩碑留下清代名臣陶澍的詩句:“晨穿苦霧深,晚焙新火烈”“誰知盤中茶,多有戶上血”,字裡行間透露出茶事的艱辛。

  在安化第一茶廠,清代製作紅茶和黑茶的飄篩車間、儲存茶葉的百年木倉一直在使用,整體儲存完好,活態傳承了手工製茶技藝,彌足珍貴。這裡生產的“湖紅”,曾與貴州茅臺酒一起榮獲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岳陽臨湘聶市老街,遺留下來的晉商茶行,多呈前鋪後宅格局;“復泰川記·貢磚”標貼、運送茶葉的雞公車、製茶時發發酵及滅火用的銅杆水槍等文物遺產,見證了當時茶市的繁盛。

  保護文化線路遺產,可借鑑“遺產廊道”成功模式

  據專家考證,“萬里茶道”湖南段起於資水的蘇溪關,沿安化、桃江、益陽老城、湘陰、岳陽老城,出城陵磯至長江省界以及黃蓋湖附近,長約420公里。

  省文物局的文物調查表明,安化至臨湘一線及周邊,與“萬里茶道”相關的遺產資源點有145處,已從中篩選10處,上報設在武漢的“萬里茶道”8省、自治區聯合申遺辦。

  作為文化線路遺產,“萬里茶道”湖南段點多、線長,保護與管理難度大,要求也更高。省申遺專家組專家、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頌華稱,藉助此次申遺的契機,湖南可推動文化遺產的保護上新臺階。“萬里茶道”申遺,我們不僅為了一塊金字招牌,提升民眾對遺產的保護意識更重要、更可貴。

  省申遺專家組專家、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博介紹,作為世界遺產新型別,文化線路非點狀、單個的靜態遺產,而是呈線狀、群體的動態遺產,因而具有更高的遺產、考古和旅遊價值。

  “萬里茶道”申遺,凸顯了沿線文化遺產的價值。湖南段沿安化至臨湘,茶山、茶行、茶碑、古道、風雨橋、關隘、倉庫、碼頭、會館等相關文化遺產都有留存,看似散落各地,實則成線成帶。這種文化線路遺產的保護,對湖南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可借鑑“遺產廊道”的成功模式。

  李博認為,湖南段打造“遺產廊道”,以“茶葉”的特定歷史動態、文化事件為線索,把眾多相關遺產單體串聯成廊道遺產區,形成面狀保護,實現可持續開發與利用。

  “搶抓‘萬里茶道’申遺機遇,沿線地區在保護遺產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遺產,可望捧上‘金飯碗’。”李博稱,世界遺產要用世界的標準來保護,“遺產廊道”建設需要整體規劃,依靠具有世界水準的專家來做,才能打造出世界文化遺產的精品線路。

  萬里茶道的歷史

  晉商始足

  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國,早在公元16世紀,我國已有茶葉出口的歷史,到17世紀,中國的磚茶在俄國和歐洲已經培養起一個穩定而龐大的消費群體,尤其是西伯利亞一帶以肉奶為主食的遊牧民族到了“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地步,他們必須依靠飲茶來消食化膩。輸入俄國的磚茶均來自中國的南方,而經營者卻是非產茶之省的晉 商。在武夷山腳下的梅古村村口有一塊石頭紀念碑“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崇安縣誌》中記載了當時晉商在武夷山採購集運茶葉的繁忙景象:“在康熙19年間,其時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行筏300餘艘,轉運不絕”。

  山西地處中原農業地區與北方遊牧民族地區的中間地帶,據清咸豐《 汾陽縣誌》載:“晉省天寒地瘠,生物鮮少,人稠地狹,歲歲年入,不過秫麥谷豆。此外一切家常需要之物,皆從遠省販運而至”。在這種艱苦環境生存的晉商,他們以南北物資交流為主業,販運綢緞於杭州,販茶糖於漢口,販葛布於四川,販棉布於直隸。”轉而又將這些貨物“售於新疆,內外蒙及俄羅斯等地。”晉商以其雄厚的財力,靈活多變的經營之道,刻苦敢於冒險的創業精神,在長途販運貿易中,逐漸開拓和形成一些商道,貨行天下,匯通天下。其中南起閩贛鄂,經漢水晉中,北達蒙古、西伯利亞、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國際商道,以輸出茶葉為主,故稱中俄茶葉之路。

  興盛時期

  山西茶商們每年深入到江南產茶的省份收購茶葉,並在當地投資設廠,用木架平壓機和鐵質輪旋手搖壓機加工製作磚茶,每年僱傭成千上萬農民從事採茶及磚茶的加工,磚茶作坊成為興盛江南的手工業。起初,晉商主要採買福建武夷山的茶葉,茶市設在福建崇安的下梅鎮,運至鉛山的河口鎮,再水運經信江、鄱陽湖、九江至漢口集中再北運。

  清咸豐年間受太平天國兵火影響,茶路一度中斷數年,精明的晉商改為採運兩湖茶。以湖南的安化,臨湘的聶家市,湖北蒲圻羊樓洞,崇陽、咸寧的茶,就地加工成茶磚,由陸水湖運至漢口集中,溯漢水***即襄河***至樊城,然後舍舟登陸,改用畜馱車運,經河南唐河、社旗,從洛陽過黃河,過晉城、長治、太原、大同至張家口,或從晉北的玉右殺虎口入內蒙古的歸化***今呼和浩特***,再由旅蒙晉商換作駝隊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邊境口岸恰克圖交易。俄商們在販運至伊爾庫茲克、烏拉爾、秋明,一直通向遙遠的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在清代,中俄茶葉貿易是這兩個大國的進出口貿易,中俄茶葉之路的繁榮推動了我國內地的種茶業和運輸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北方草原和俄國西伯利亞的確的經濟與社會發展,隨著一條條運茶駝道的延伸,一座座城鎮在荒原崛起,歐洲的文明與中國中原的文明在這裡交匯,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中國和歐洲借這條商道交換著物質與文明。1857年馬克思在《俄國對華貿易》中說:“在恰克圖,中國人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葉。俄國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織品和皮毛。以前,在恰克圖賣給俄國人的茶葉,平均每年不超過1000萬箱,但在1852年卻達到了1750000箱,買賣貨物的總價值達到1500萬美元之巨……由於這種貿易的增長,位於俄國境內的恰克圖就由一個普通的集市發展成為一個相當大的城市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1861年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漢口成為新闢的通商口岸之一。俄國人以其多年與中國往來貿易的經驗特別看重漢口的茶市,1862年與清政府簽訂了《中俄陸路通商章程》,俄商們取得了在中國南方直接在茶區採購加工茶葉和由水路通商天津的權利。俄商來到漢口,開始是在鄂茶產地蒲圻***今赤壁***羊樓洞一帶招人包辦,監製磚茶。1863年至1873年在羊樓洞開設了順豐、新泰、阜昌3個茶廠,為了與英商爭奪茶源,以高出英國人幾個百分點的價格收購茶葉,就地加工,再運至漢口的俄商洋行轉口出售。俄商為了與英商競爭,在1874年將3座茶廠搬遷到漢口,其中順豐茶廠設在英租界下首江灘邊。新泰茶廠設在蘭陵路口,阜昌茶廠設在南京路口,1893年又在上海路口設柏昌茶廠。順豐茶廠還在江邊闢有順豐茶樓碼頭,這是武漢三鎮第一座工廠專用碼頭。1874年,俄國茶商改用蒸汽機和水壓機制作磚茶,成為武漢地區第一批近代產業,其中泰豐茶廠是中國最早使用機器生產的外資企業之一,成為武漢近代工業的開端。受僱於俄國茶廠的工人,是武漢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

  1861年由漢口港出口的茶葉8萬擔,1862年為21.6萬擔,以後逐年增加。從1871年至1890年,每年出口達200萬擔以上。這期間中國出口的茶葉壟斷了世界茶葉市場的86%,而由漢口輸出的茶葉佔國內茶葉出口的60%,穿梭往來的運茶船隊不斷進入漢口港,停泊茶船的碼頭從襄河***即漢水***綿延至甚家磯,長達30多華里。漢口因此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

  茶道沒落

  在漢口英俄茶葉商戰中,英商終於敗北,撤離漢口茶市,轉移到印度和斯里蘭卡去開闢印度紅茶市場。俄商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資本雄厚,善於經營,他們不同與英商通過中國茶棧買進成品,經過簡裝運走,而是在茶區開莊設廠,直接向茶農收購,再經自辦茶廠加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其次,俄商採用先進的蒸汽機與水壓機制茶,產品質量高,生產效率高;其三,採用新的運茶線路,將漢茶傳統的北線陸路至恰克圖,改走江海水路,由長江的黃金水道至上海、天津,再至海參威,以後俄商又打通了漢口經上海至黑海敖得薩的海上通道,運程縮短,運費降低,利潤增加。隨著海運的擴大,由漢水北上的陸路運茶商道逐漸萎縮。

  1905年,橫貫西伯利亞的大鐵路全線通車,羊樓洞及漢口的茶葉,絕大部分由火車輸往俄國,往昔繁忙地由漢口至恰克圖的茶葉商道廢弛成為歷史的陳跡。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輸俄茶葉貿易日趨衰落,在漢口的幾家俄商茶廠相繼關停,其中新泰茶廠為英商接辦,易名為太平洋磚茶廠。加上當時前蘇聯政府對華茶進口採取的關稅壁壘政策的影響,俄商逐漸退出漢口茶市,由此導致了漢口茶葉貿易的急劇蕭條。另外一條原因是,19世紀末期,由於印度茶、錫蘭茶的競爭,漢口茶葉港的地位受到威脅。漢口茶市最大的買主之一英國商人轉而收購印度茶葉,因為“印英相去較近,茶價雖昂,水腳較省,故英商所舍中而就印。” 俄商獨佔漢口茶市半個多世紀的局面從此結束,長達兩個世紀的中俄茶葉之路終於淡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