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的種植

  牡丹花是我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稱,所以牡丹能成為我國的國花也是毋庸置疑的。牡丹花怎麼樣?需要注意些什麼?那麼下面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牡丹的種植方法,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術要點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術要點---牡丹的養殖栽培可用播種、分株、嫁接等方法,其中分株法最為簡便易行。實踐證明,要想使牡丹枝繁葉茂、年年盛開,必須熟練掌握其分株栽培的技術要點。

  牡丹的分株栽培時機

  牡丹是叢生狀灌木,很適合分株,但分株不能過早和過晚。如分株過早***9月中旬前***,由於氣溫尚高,容易引起頂芽萌發消耗養分,影響翌年生長和開花。若在春季分株,由於天氣漸暖,牡丹萌發迅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養分,但分株後由於根系尚未癒合,水肥供應不上,不僅造成當年不能開花,還會導致生長衰弱,影響來年開花。如果分株太晚***立冬後***,由於氣溫低,根部傷口難以癒合,當年不能萌發新根,第二年春天發芽開花時需要大量水分和養分,但這時根部尚未生根或很少生根,極易因水肥供應不足導致植株萎蔫死亡。實踐證明,牡丹分株的最佳時機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宜,這一時段內分栽的牡丹根部傷口容易癒合,並能很快長出一部分新根,非常有利於來年的開花和復壯。

  牡丹的分株栽培技術

  分株時應選擇生長健壯的四五年生植株作母株,將整個植株從土中挖出,儘量保持根系完整,如有斷根、撕碎根或生長不良發黑的根,應用利剪剪去;將挖出的牡丹苗輕輕抖去根上附土,置陰涼處晾晒兩三天。待根晾晒稍變軟後選擇植株便於分割的部位,用手掰開或用利刀劈開成幾個株叢,每個株叢宜帶三四個枝條和兩三條根系,傷口處塗上木炭粉防腐,然後進行栽植。

  不管是地栽還是盆栽,都要選擇排水良好且較肥沃的沙質壤土,可用腐葉土、田園土和細河沙,經噴藥消毒混配後使用;將分株修剪好的植株放入坑中或盆中,均勻加入準備好的培養土;當加土至坑深或盆深1/3時,可將植株輕輕提起兩三釐米,使其根部伸展自如,使培養土滲入根際與土密接。栽植深度以與植株原來栽的深度相同為好,以根頸剛露出土面為宜,不宜過深或過淺,栽植過深,植株往往生長不良,葉片發黃,根系易腐爛;栽植過淺,則根頸外露,影響髮根和萌芽,也不耐乾旱和嚴寒。及時將栽培好的牡丹進行澆灌,確保澆透定根水,以便根系與栽培土充分接觸。

  北方冬季寒冷地區,露地分栽後的牡丹應注意防寒,可採取根頸處埋土或包草把等措施禦寒。新栽植的牡丹切忌施肥,待逐漸復壯後方可施肥,否則事與願違,易導致牡丹因肥害萎蔫死亡。

  牡丹輪紋斑點病防治

  牡丹輪紋斑點病主要為害葉片

  初發病時葉片上病斑網形或近圓形,直徑4~10mm,數量多,淡褐色至灰白色,邊緣褐色,老病斑有明顯的同心輪紋 病斑中央生灰黑色黴狀物,即病菌的子實體。

  病原

  Pseudocercospora variicola***Wint.***Guo et Liu稱黑座假尾孢,屬半知菌類真菌。異名Cercospora variicola Wint.子實體葉兩面生。子座球形,黑褐色至黑色,直徑25~58μm。分生孢子梗淡欖褐色至淡黑色,密集,10~25根簇生,0~2個隔膜,先端往往較尖,罕見膝狀節,頂端圓錐形,孢痕小,小明顯,直徑約l~1.2μm,大小44~115×3~4***μm***,產孢細胞合軸生。分生孢子倒棒形至圓筒形,無色至淡欖色,明顯彎曲,多隔,2~8個隔膜,以3個隔膜居多,基部常呈圓錐形,先端鈍尖,大小為23~64×2.0~2.6***μm***。

  發病規律

  病菌以子座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上或病落葉中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牛孢子,借風雨傳播,從傷口或直接侵入。7~9月發病,下部葉片先發病,遇有颱風暴雨發病重。

  防治方法

  ***1***秋季和早春徹底清除留在牡丹園地面的病殘落葉,剪除莖基部病殘枝,同時注意清除分株後殘留的肉質根,集中燒燬或深埋。

  ***2***適當密植,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溼氣滯留,可有效地預防陔病流行。

  ***3***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或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25%苯菌靈乳油800倍液、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65%甲黴靈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硫磺懸浮劑600倍液。

  牡丹的褐斑病

  牡丹褐斑病***Cercospora varrireolorWinter***. 在北京、上海、長沙、南京、成都、貴陽、杭州、鄭州等牡丹栽植區均有發生,。嚴重感病的植株,葉片提早枯萎,影響生長,重者全株枯死。在西安植物園栽植的牡丹中,該病發生普遍,危害嚴重,病葉率最高可達89.3%。在西安地區5月上中旬一6月初開始發病,7一9月為發病高峰期。種植過密,通風不良,高溫高溼條件下則發病嚴重。

  牡丹褐斑病在牡丹生育後期發生。

  症狀:葉表面出現大小不同的蒼白色斑點,一般直徑為3-7毫米大小的圓斑。一葉中少時1~2個病斑,多時可達30個病斑。病斑中部逐漸變褐色,正面散生十分細小黑點,放大鏡下絨毛狀,具數層同心輪紋。相鄰病斑合併時形成不規則的大型病斑。發生嚴重時整個葉面全變為病斑而枯死。葉背面斑病呈暗褐色,輪紋不明顯。

  病原:病原菌為變色尾孢菌***Cercospora variicolor Winter***,屬絲孢綱、絲孢目。分生孢子梗淡色,偶有隔膜或屈曲,不分枝,大小為10~35×2~4微米。分生孢子無色至淡褐色,大小為40~120×2.0~3.5微米。

  傳染途徑: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組織和病落葉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侵染來源。以風雨傳播,從傷口直接侵入。多在7~9月份發病,颱風季節雨多時病重。下部葉先發病,後期管理放鬆,盆土過幹、過溼時病重。

  防治方法:

  ①減少侵染源:清除病葉、枯枝落葉,集中銷燬。

  ②加強栽培管理,植株間要保持通風透光。

  ③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可選用65%代森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1:1:100波爾多液,或50%代森錳鋅可溼性粉劑500倍液進行防治。10-15天噴1次,噴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