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中藥能加白糖嗎喝中藥能否加白糖

  現代人很多人都喜歡用中藥治病,因為覺得中藥可以去病根,且對人體副作用小,但苦味可不是人人都受得了的,那麼喝中藥太苦能加白糖嗎?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喝中藥能否加白糖

  1、在每個方劑中,組成的藥物藥味皆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藥性也有“寒、熱、溫、涼”的差異。而糖類也具有一定的藥性及療效,糖能潤肺和中、補脾緩肝,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乾舌燥、中焦虛、胃痛等病證,因此中醫也把糖類作為一味中藥,不宜隨便使用。此外,它在臨床使用中也有所禁忌。

  2、多食糖會助熱,如果病人有腹脹中滿、舌苔厚膩等溼熱內停的症候時,一般嚴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 有痰者也不宜服用。

  3、白糖性涼、紅糖性溫,如果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減弱藥性,阻礙藥效的充分吸收,影響療效。

  4、糖類特別是紅糖,含有較多的鐵、鈣等元素,中藥中的蛋白質和鞣質等成分可與之結合,發生化學反應,使藥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變性,繼而產生渾濁、沉澱,不僅影響藥效,而且危害健康。

  最簡單的“解苦”辦法是:喝藥前先喝一小口溫開水,使整個口腔特別是舌頭得到充分的溼潤,然後大口大口地把湯藥往嘴裡灌,儘量不使湯藥停留在舌面上,味蕾少接觸湯藥,苦味就會減少。

  喝中藥不苦的方法

  1、人體口腔內的溫度為36.2℃—37.2℃,味覺神經纖維大多分佈於舌面,當湯藥溫度與舌的溫度相近時,味覺神經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對五味的感知最靈敏,此時喝湯藥味道最苦。因此,中藥湯劑的溫度控制在15—36℃,既可防止燙嘴,又可減輕苦味。

  2、經過實踐證明。重要的湯劑在口腔中停留的時間越長,那麼你會感覺到的苦味就越大。因此,喝中藥最好就是一口氣喝下,這樣是減少苦味最好的方法。

  3、服用中藥湯劑後,如果能立即喝些溫開水,可以減少藥液在口腔內的殘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少藥液的苦味。

  中藥的最佳時間

  1、喝中藥時選擇正確的服藥時間,才會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對中藥更是如此。服中藥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藥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藥物宜在飯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服用。

  2、不同型別的中藥,服用時間也不同。肝、腎、腸道疾患,宜飯前服藥;眩暈、咽喉疾患宜飯後服藥。瀉下藥、滋補藥、驅蟲藥宜空腹服;安神類藥宜睡前服用。這都是根據病情的不同和藥物作用的特點,對服藥時間做出的大致要求。

  3、在用藥時,醫生會根據患者身體變化調整用藥,用藥的方子不會侷限於某一類藥,再加上患者長期服藥,難免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所以建議長期喝中藥湯劑的人,在飯後30~60分鐘內服藥,以減輕藥物對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喝中藥的禁忌食物

  1、生冷類食物

  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如白蘿蔔性寒,具有消食、化痰、理氣之功效,若體質虛寒及胃腸病患者食之,豈不寒上加寒,胃腸功能更差。另外,在同時服用人蔘和其它滋補藥時,由於藥性相惡,可降低或消除補藥之效力,故蘿蔔與人蔘不宜同服。

  2、發物類食物

  “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面板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

  3、魚腥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4、辛辣類食物

  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瘻、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祕、尿短赤、口乾渴、脣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5、油膩類食物

  此類食物包括動物的油脂及油煎、油炸的硬固食物。油膩有損脾胃健運,故凡外感疾病、黃疸、洩瀉者當禁忌。油煎、油炸之食物質硬、燥熱,不易消化,胃腸有病及“上火”者忌食。

看過喝中藥能否加白糖的人還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