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育兒知識

  幼兒期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無憂無慮,孰不知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學前後期的一部分孩子,由於完成任務能力差,不同程度受著自卑的干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各位家長們抓緊看看吧。

  一

  育兒小知識

  一、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增強對社會的適應力

  幼兒期的孩子,往往被認為是無憂無慮,孰不知在他們的內心世界,尤其是學前後期的一部分孩子,由於完成任務能力差,不同程度受著自卑的干擾。我曾經對我班學生進行調查,在家長問卷中有48%的孩子存在著輕視自己的傾向,同時,我注意到有39%的孩子極少或從來不敢在外人面前大膽表現自己。調查表明,這與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小太陽”,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的密切關係。由於幼兒園採用以遊戲為主,保教衙一的教學方式,幼兒還感受不到因缺乏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產生的困擾。而到了小學一年級,環境、老師的改變,特別是小學以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才使這些無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的孩子產生了危機感。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培養。

  1、在自信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要讓幼兒社會效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首先老師要尊敬、信任幼兒,充分培養、鍛鍊其能力,使之在自信中發展自身的基本能力。幼兒無論每學做一件事情,老師要讓他們感到自己行,特別對於大多數能力平平或發展稍落後的孩子來說,獲得成功的機會較少,這就需要老師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對能力弱的孩子安排其能勝任的活動任務,讓他們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體驗自己力量和成就,在成功的喜悅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例如我班有張詠蘭小朋友,父母離婚,她成了雙親手中的皮球,沒有親人關心的她在每次美工活動中,總顯得無所適從,非常笨拙。如果我袖手旁觀,置之不理,就會讓她感到自己無能,逐漸喪失自信。相反,我在她旁邊進行了耐心指導,使她慢慢掌握了正確的技巧,我對她獲得的點滴成功及時進行了評價,讓她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在以後的每一次活動中她總能認真對待,從中,她不僅掌握了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而且增強了自信。所以老師只要善於利用種種機會幫助幼兒獲得她這個年齡階段能夠掌握的各種能力,如認知能力、動手能力、運動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等,使幼兒有了自信,感到自己有做好這件事的能力,幼兒社會適應能力使會自然而然形成,這對他們走向相對獨立的小學大有益處。

  2、在平等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

  幼兒的興趣在於遊戲之中,尤其是自由選擇的遊戲。針對這一點,我設計了各種遊戲活動,讓幼兒以一種和大人平等的地位參與遊戲。在活動中,我不將自己的意識強加於幼兒,不事告訴幼兒幹什麼,而讓幼兒在活動前學會事先計劃,我引導、鼓勵幼兒多判斷,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陳述自己的觀點。如在“梅城一條街”活動中,我先組織幼兒討論今天要玩什麼,怎麼玩,要是臨時出現一些問題“我”應該怎麼辦?商討以後遊戲開始,我則以一名 “顧客”的身份參與遊戲,偶爾我會製造出一些小混亂讓孩子們去處理,而處理問題時,我同樣以“顧客”的商量口吻徵求孩子們的意見,遊戲中,孩子們無拘無束,自然逼真,在師生平等的氣氛中他們體會到與老師的心更近了,感到自己;漸漸“長大了”,而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在鼓勵中培養幼兒完成任務的能力

  幼兒有上進心,表現欲強,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老師應正確引導,恰當鼓勵,讓幼兒良好的表現慾望得以充分發揮,鞏固已具有的完成任務的基本能力,克服缺點,為自己,為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成為培養其做事能力的強大支力。幼兒有些微進步,我就及時給予具體的表揚,投以讚許的目光。如林陶小朋友在班上經學幫助小朋友擺桌椅,在家能疊被子。我以常鼓勵她,“你的被子疊得真好”,“你的桌椅擺得真整齊”,讓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是對的感到無比自豪。而如果她某些方面欠缺,我總是鼓勵她繼續努力。如我說“這次沒做好,下次再試試”,“要是這樣做,那麼就更好子”。在我不斷的鼓勵下,她明白自己什麼事情做的對,什麼事還須往一定方向努力才行。可見,在老師不斷的鼓勵中孩子會逐漸增強成功意識感,並願意去繼續探索,學習新本領,為入小學養成了良好的完成任務能力的習慣。

  二

  幼兒期培養孩子自信最佳

  自信是一種很好的心態,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行為和態度。當然也不可自信過度,到達自負的程度就會變得冒進。孩子的自信會在三歲以後表現的最為強烈。一切能夠做到的事情都會讓孩子有嘗試更加困難的事情的心理。即使是自己吃飯這種小事。

  當然家長也要適時適度的鼓勵,這樣能讓孩子更加樂觀。尤其是對比較自卑的孩子,偶爾的自信受到鼓勵會更加努力的去做應當做的事。

  自信心強的孩子自我感覺較好,喜歡與別人交往,願意追求新的興趣,從不輕視自己。遇到難題時不說“我是白痴”,而說“我暫時還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較悲觀,總是感覺“我不行”或“我什麼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現出被動、抑鬱和孤獨。

  據此培養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確做法如下:

  1、對孩子流露出發自內心的愛。將孩子抱在懷裡告訴他你為他而驕傲,經常地、誠懇地給予表揚。

  2、注意孩子說話的語氣。不僅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要表揚,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後,儘管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也要進行鼓勵。

  3、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孩子在家裡沒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時,將會喪失自信心,如父母經常爭吵。讓你的家成為孩子的避風港,時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跡象。

  4、及時給孩子做好引導,不要讓孩子自信心膨脹誤入歧途,讓孩子知道山外有青山,不論是做事還是想事情,要讓孩子踏踏實實,不要冒進。及時以及準確的糾正孩子的錯誤觀念。不要讓孩子太固執,無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都讓孩子做一個踏踏實實的穩健的自信者。

  三

  寶寶啟蒙教育怎麼做

  寶寶的啟蒙教育是當代早教領域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成年人通過各種手段來激發孩子的無限潛力,事實證明,孩子先聽具備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如何加以利用,讓孩子的本領得到發揮,就是家長們要仔細思考的問題了。

  要知道,寶寶的神經能感受到許多成人無法察覺的東西,這種潛能力甚至會在出生後逐漸消退,美國耶魯大學專家們為了印證嬰兒的“知人之明”,向兩組分別為6個月和10個月大的寶寶演示一個“木偶表演”,他們用3個不同形狀的木偶扮演3個角色:試圖登山的“攀登者”、代表“好人”的“幫助者”和代表“壞人”的“阻礙者”。“幫助者”協助“攀登者”爬上山,而“阻礙者”則將“攀登者”推下山。隨後,研究人員將“幫助者”和“阻礙者”的木偶放在一起,讓嬰兒挑選,結果16名10個月大的寶寶中,有14個更喜歡“幫助者”,12名6個月大的寶寶選擇的則全是“壞人”。再例如半歲大的嬰兒能區分2張猴子臉的不同點,而成人則無法分辨。

  孩子的潛在能力雖然存在,但是不好好鍛造,轉眼之間就會消失,因此,寶寶的啟蒙教育漸漸走入人們的視線,通常使用的啟蒙教育是音樂,寶寶在母腹中時右腦已經先於左腦開始發育了,並逐漸已擁有72種右腦潛能,寶寶的右腦對於音樂的強烈敏感性,經常聆聽符合右腦波段的音樂有助於寶寶啟蒙教育,例如興起於文藝復興時期的α腦波音樂就是其中一種,音樂大師在演奏時融入了宇宙、大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體資訊,並結合舒緩優美的古典鋼琴曲,通過特定的音訊表現出來,這種符合右腦腦波段的音樂對寶寶的創造力、記憶力、思維能力等的提升都大有幫助,而且,還可以調節寶寶的飲食、睡眠、性情等。

  看來,爸爸媽媽對寶寶進行啟蒙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能輕易疏忽孩子寶貴的大腦開發,讓孩子生來具有的良好潛能逐漸消失,反而應當通過音樂等各種寶寶啟蒙教育讓孩子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得到最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