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大壩是哪個

  大壩又稱水壩,是攔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流量的擋水建築物。在人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建築之一。下面,小編將為您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大壩。

  世界上最大的大壩:阿斯旺水壩

  阿斯旺水壩***英文:AswanDam***,位於埃及開羅以南900公里的尼羅河畔,高111米,長3830米的大壩,將尼羅河攔腰截斷,形成水域面積5120平方公里。阿斯旺水壩分為阿斯旺低壩***又稱阿斯旺舊壩、小阿斯旺壩***和阿斯旺高壩***又稱阿斯旺大壩***,阿斯旺是位於埃及的尼羅河第一瀑布下的城市,兩座大壩在此跨過尼羅河,由於舊壩的設計不足以控制洪水,興建新的高壩來保護沿河居住的人口、農田及棉田。

  1、簡介

  阿斯旺水壩***Aswan High Dam***位於埃及開羅以南900公里的尼羅河畔,尼羅河美麗的自然景觀,舒適的熱帶氣候,豐富的文物古蹟和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高壩,使阿斯旺的旅遊業特別發達。水壩的建設自1960開始,歷時10年,耗資9億美元,站在111米的阿斯旺水壩上,腳下波濤翻滾的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被攔腰截斷,放眼南望是寬15公里長500多公里的納賽爾湖,這座世界第二大人工湖吞下尼羅河的全年徑流,實現河水多年調節,使1964年的洪水,1972年的乾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和1982年以來的持續低水位都化險為夷。在幾乎全非洲都在鬧饑荒的時候,埃及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

  2、資料概述

  阿斯旺大壩看起來象是鋪在大湖上面的一條寬廣的公路。大壩兩側除了無邊的水面外,還有很多水利設施,這樣工業化的場面在埃及是不多見的。

  弧形拱橋式的大壩,高111米,長3830米,壩底寬980米,頂部寬40米,動用土石4300萬立方米.將尼羅河攔腰截斷,從而使河水向上迴流,形成面積達512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1640億立方米的人工湖-納賽爾湖。遠處是蓮花狀的大壩建成紀念碑,伴著平靜的湖水,我們已無法感受到當年水利工程施工時的浩大場面了。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根據國際協議,埃及每年可從尼羅河獲取555億立方米的水源,約佔其總水源的87%,其中有80%被用於農業灌溉。阿斯旺高壩建成後在其南面500多公里河段上形成的納賽爾湖為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

  3、儲水總量

  埃及氣候炎熱、乾燥少雨,開羅以南 的上埃及地區實際上是無雨區,由於沿途蒸發滲漏和灌溉等多種原因,尼羅河到埃及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909億立方米;阿斯旺站最大年水量與最小年水量相差很大;年內分配亦很不平均,8~10月水量最豐,佔全年水量70%,2~4月為枯水期;洪枯水差別更大,最高洪峰流量為14000立方米/秒,枯水時約350立方米/秒,相差40倍。尼羅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34億噸,平均含沙量約1.5千克/立方米,最大可達5~6千克/立方米,泥沙主要來自衣索比亞高原。高壩總庫容1689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83米,其中死庫容約310億立方米,水電站執行的最低設計水位為147米,調節庫容900億立方米,相應水位為147~175米;最大防洪庫容473億立方米,相應水位175~183米。水庫總長約500公里,在埃及境內長約300公里,稱為納賽爾湖,在蘇丹境內長約200公里,稱為努比亞湖。水庫總面積6751平方公里。水庫防洪標準採用千年一遇洪水設計,洪峰流量15100立方米/秒,相應洪量為1340億立方米;萬年一遇洪水校核,洪峰17000立方米/秒,相應洪量為1520億立方米。

  4、建造歷程

  英國人在1898年興建了舊壩,於1902年完工,長1900米,高54米,屬於中型重力壩,由於原設計的不足,舊壩已於1907-1912年和1929-1933年兩次加高,但在1946年時洪水卻幾乎漫壩,使得人們決定在舊壩上游***公里處建造新壩,而非再次加高舊壩。在埃及總統納賽爾革命後,在1952年開始了新壩的設計,起初美國答應就此貸款2.7億美元,但由於埃及在1956年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取消了這項資助,埃及政府因此計劃用蘇伊士運河的收入來繼續這項工程,在1958年時蘇聯加入,提供了大約三分之一工程造價的資助,以及工程師和重型機械。新壩施工從1960年開始,於1970年7月21日完工,其水庫在1964年一期工程結束後便開始蓄水,為搶救水庫區內的埃及文物及古蹟,196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示下,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搶救工作,24項古蹟被遷移或贈送他國,1976年水庫達到設計水位。

  5、現狀

  如今的阿斯旺水壩所使用的花崗岩,比胡夫金字塔用掉的還多,足見其巨集偉壯觀。12座發電機,不僅可供應埃及的電力,還可提供其它阿拉伯國家使用。因為水壩而建的納瑟人工湖泊***Lake of Nasser***也相當壯闊,但卻嚴重威脅到岸邊的古蹟神殿,有不少沉入湖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此發動了一連串救援活動,雖然搶救回部分古蹟,但仍有非常珍貴的文化遺產慘遭滅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