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報圖片設計圖片

  科學是講求實際的。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需要付出艱鉅的勞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 ,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科技手抄報圖片設計資料:哈雷與彗星

  1676年,一位年僅20歲的英國小夥子來到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納島。他身材瘦長,精神飽滿,文質彬彬,談吐不凡。他就是哈雷。在他的行裝中,有精緻的擺鐘、半徑1.5米的六分儀、鏡筒長7.2米的望遠鏡。帶著這些東西來做什麼?他到島上一住定下來,就架起了這些儀器。每逢晴朗的夜晚,他都要站在儀器前觀察天體。原來,他是來進行科學研究的。

  那時,所有的天文學家都在北半球進行研究,只有水手和旅行家們對這裡有所接觸,南部美麗的星空始終是一塊處女地,從未被認真地測量過。年輕的哈雷下決心要窺測南天星空的奧祕。在英王查理二世的讚賞和哈雷父親每年300鎊巨資相助下,使哈雷赴南天觀測的理想成為現實。

  :

  一

  二

  在精心觀測下,哈雷得到了一批很有價值的數字和結果。哈雷提出,恆星是運動著的星體,只因為離得遠,我們才看不清它們位置的變化。1718年,哈雷經過審慎的考慮後,發表了恆星有“自行”的論文,由此開創了恆星空間運動的研究。

  每當彗星出現在天空的時候,總是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它來去匆匆,變幻不定。中國古人稱它為彗星,民間稱它為掃帚星,在外國稱它為“柯麥特”***這是希臘文,願思也是“掃帚”***。過去人們對彗星不瞭解,認為那條大尾巴是地球吐出的氣,還有人認為它是燃燒的氣體的火焰。1577年,一位丹麥天文學家第谷第一次想象彗星可能繞太陽執行。後來,牛頓等科學家也對個別彗星做過考察,但是隻有哈雷認真系統地對彗星進行了軌道計算,他算出了1337~16***間出現的24個彗星軌道,發現23個都是拋物線,只有一個彗星的軌道是圍繞太陽拉得很長的橢圓,這就是1682年底出現的大彗星。

  哈雷發現1682年彗星的軌跡與1456年、1531年和1607年曾經出現的那些彗星軌道非常相似。這四顆彗星出現的時間間隔是75年或76年。哈雷認為他實際上是在和同一個彗星打交道。他在1705年寫的一本書中大膽地預言,大約到1758年,這顆彗星將再次歸來。可惜,哈雷未能活到目睹這顆彗星重新回來的日子。他去世的時候是86歲。16年後,大彗星果然如期而歸了。科學界沒有忘記他的預言,決定以哈雷的名字命名這個大彗星--哈雷彗星。1758年、1835年、1910年、1986年大彗星都如期而至。

  由於哈雷的工作,彗星被永遠地馴服了。它們也像地球一樣,是太陽的眾多臣民中的成員。為什麼彗星的運動顯得那麼飄忽無常?那是因為它們的軌道拉得特別長,以至於有些彗星可能要每隔成千上萬年才出現一次,而且只在它們整個軌道上微不足道的一小段中,才能被我們看見。

  地球到太陽有多遠呢?幾千年來天文學家一直對此很有興趣。天文學上把日地距離作為距離的單位來量度各行星到太陽的距離。在哈雷的時代,這個距離是多少,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結果。1716年,哈雷提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可以用金星凌日來推算這一距離。在哈雷去世後,科學家終於用這個方法推算出日地平均距離為14950萬公里,至今天文學上還採用這個資料。

  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哈雷曾經進行過廣泛的旅行,測量地磁的變化。他在1693年做出了詳細的死亡率表。這使得人們有可能用統計方法來研究生命和死亡,並導致了現代保險事業的實施。

  1720年,哈雷以64歲高齡榮任英國皇家格林威治天文臺第二任後長。他擬定了18年的月亮運動研究計劃,並堅持研究16年之久。此時不幸中風不起,但他直到18年計劃完成之後才告退休,善始善終,他的精神與毅力感人至深。